山東省淄博市國土資源保障中心 李涵
對于大多數農民來說,土地是一種生存資源,在土地確權入戶后,依法保護農民的土地使用權,對于保護農民基本權益、維護農村和諧、我國農村土地保護具有積極意義。一方面,在城鎮化的影響下,農村人口遷移十分普遍,大量農村土地荒廢,農村土地無法高效利用產生浪費現象;另一方面,農業機械化和現代化水平提高,大量的機械取代勞動力,提高了生產效率,減少了對人工的需求。在這兩個因素的影響下,要依靠農村土地流轉,收集分散的土地,促進農業規模化,降低成本,提高生產效率,獲取更多經濟價值,促進農業農村發展。土地損失農民可以通過租賃、股權持有和其他形式從土地中賺取收入,轉變傳統農村生活模式。
在現行的土地出讓政策下,有出讓或租賃等方式,在出讓前通過書面合同簽訂,所有出讓細節都必須在合同中寫明。由于這是一份租賃協議,因此在指定租賃金額和時間時必須合法嚴謹。這樣,承包人就可以在承包期內充分利用土地,從而增加農民的經濟收入,增加農業的經濟效益。土地流轉后,可以實現農業現代化建設,不僅增加農民收入,還提供了許多就業機會,提高了農村整體經濟水平。
隨著國家政策的重視,農村土地流轉發展迅速,更多的企業看到了農村土地開發的價值。土地使用權一旦確定,土地資源配置的份額也隨之增加。業務整合后,大量規模性可利用地用于農業綜合種植,促進了農業現代化,也促進了農村土地劃分和流轉的商業化。當農業規模化發展增加時,企業可以為農村閑置勞動力提供就業機會,為農民提供新的收入,有效吸引、培育農業人才。眾所周知,土地流轉有助于提高農村農業生產效率,為農民增收提供新途徑,促進農業經濟發展。
許多農民的收入現在受到土地的限制。他們忙時在家管理土地,閑暇時只能待在家里。業余時間得不到合理使用,不利于農民增收。隨著土地流轉的實施,土地使用意向者同意補貼農民更高效、合理使用土地。閑余勞動力可以通過改變勞動方式增加收入,土地流轉既可以合理利用土地,又可以節省大量勞動力,促進勞動力轉移。
我國土地流轉制度的推進極大地改善了農村經濟,加速了農村城市化的發展。機械化規模經營發展模式取代了家庭私營經營模式,在增加農民收入的同時,也讓農民可以分離土地投身于高端精細定制化農業生產或其他勞動方式,獲得穩定的勞動報酬。同時,分散家庭的土地集中管理,促進了農村勞動力的城鎮化轉移,提供了更多的就進機會,加快了城鎮化進程。
土地流轉開始后,大部分自由土地可以由投資者和承包人承包經營,這種模式給農村吸引了許多投資者,農民和承包人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后,大量資金投入當地農業通過對農村人口資金和投資者的管理,提高農民的農后收入保障。積極推廣和多種形式的加工,加快農產品流通,防止農產品囤積。目前,隨著土地流轉制度的不斷推進,傳統的農村經濟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許多承包者在承包土地后對土地進行集中作業,使農村農業的綜合競爭力得到有效發揮。經濟有活力,使農業和農村經濟快速轉型并進入市場經濟。而且自從土地承包產業化后,資本的注入,通過更加科學的耕作方式,農產品的質量有了很大的提高,農產品的產量和質量都逐年提高。
隨著大量資金流入農村,農村土地和經濟顯著發展,農業農村開發區實現機械化、現代化,開辟了農業種植、產業新渠道,引起了更多人的關注。農村的農業種植收益率的提高吸引了更多的人才從事農業種植。越來越多的人愿意投身于農業種植,這為中國的農業種植注入了活力,許多優秀人才進入農業種植領域,也引入了農業種植的新理念,許多的產品種植技術相較以前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農產品的推廣途徑和廣度也有了很大的發展。
在我國傳統的農業模式中,農民獨立經營,相對分散。總的來說,土地流轉會集中在幾個區域進行操作,可以看出,由于農村地區存在一些土地使用分散的問題,土地流轉的收益正在減少。因此,各地區實行土地流轉政策,將農村土地下放整理,并針對這些問題采取若干針對性的解決辦法,同時實現現代農業規模化經營。
為順利推進農村土地流轉工作,要落實程序管理,規范土地流轉行為,加強對土地流轉作業的服務和監督。為了完善相關制度,首先要規范農村土地流轉流程。根據土地流轉的相關法律法規,明確了土地流轉的標準,便于甄別提取符合條件的土地。除了要求進入二級市場、限制交易數量外,進一步完善土地流轉制度,通過在土地流轉中區分商業建設用地和農業開發用地,確保真正用地。其次要規范土地流轉程序,保證土地流轉談判過程中的公正性和公開性,規范合同簽訂程序,努力保護農民的財產權益,明確土地流轉合同當事人的權利和義務,以實際行動保護農民權益。
農村土地流轉涉及多方,為保護合法權益,需要建立完善的政策法規,確保土地流轉的合法性。行政部門以此為依據進行土地出讓并入賬。國家加大土地流轉補償力度,落實政策實效,保護廣大農民的私人利益。如有爭議,必須按規定處理,以免因轉讓問題給雙方造成損失。解決問題的最好辦法是提高農民素質,充分宣傳有關土地流轉政策法規,讓農民群眾了解政策,也加強對出讓后的權益保護管理,保障合同雙方權益。按規定程序進行土地流轉。管理部門應建立反饋機制,加強與農戶和流轉方溝通,了解問題,通過分析制定有效應對策略,進一步優化土地流轉效果。
目前,土地流轉的法律和管理制度還不完善。政府必須找到亟需解決的具體問題并調整及時出臺相應政策以做到政策支持和保護。因此,政府應根據當地土地出讓實際情況制定相關政策法規,為投資者提供土地出讓投資。一定的資金支持,完善土地流轉政策法規,規范流轉程序,建立政策法規,整合管理,嚴格執行監管制度。征地建房拆遷完成后會繼續產生一系列的社會后遺癥,需要重點考慮的是征地建房拆遷后村民的基本生存環境問題。政府部門應積極考慮做好農民職工搬遷農村失地后的安置工作,這是直接關系影響到我國農業生產現代化的持續發展的大進程。土地全部流轉后,政府部門要盡快根據既定目標根本解決貧困農民的居住、再就業等困難問題。要積極組織農村失地貧困農民積極落實農村學徒創業培訓、農民職業培訓、就業安置等政策。也可以與承包商合作,在合同簽訂后提供相應勞動合同。
土地確權事關農民的重要利益,必須保證過程透明、結果公平,才能贏得農民的信任,為下一步土地流轉奠定基礎。因此,根據土地確權,通過對農村土地確權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進行解釋,對相關法律進行重組,完善政策法規等,以便制定法律。如果在今后的權利核查工作中再次出現類似問題,可以依法處理,解決土地權利核查工作中的矛盾和糾紛。在各種地權核查問題中,明確地權核查時間是關鍵。可以從土地承包關系著手,它定義了土地權利的確定。一般情況下,土地權屬核查以土地二級承包合同為條件。二次承包后轉讓土地或變更土地權的,必須根據具體情況確定。
在農村土地交易市場規模不斷擴大、機制不斷成熟、秩序逐步完善的背景下,連接農民與農業企業、大農場的專業中介服務機構應運而生。但現階段,這些中介機構規模較小,服務水平參差不齊。在這種情況下,需要政策支持、鼓勵和引導,為中介機構的發展壯大創造良好的市場環境。一是通過政府部門的推動和引導,逐步建立農村信用體系,提高涉地信息的透明度,讓中介機構掌握更多信息,增加更多的高效用地對接信息。二是依靠大數據信息建設農村土地交易信息平臺,進一步強化中介服務功能。
農村土地是農民賴以生存的基礎,是國民生存根本口糧的保障,加快土地有序流轉不僅可以有效增加農民收入,而且可以有效提高農村土地利用率,是農村健康快速發展的有力保障。農村、農業經濟的發展對我國經濟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撐作用,與此前頒布的一系列土地調整條例相比,土地流轉可以有效落實這些條例,最大限度地改善農村土地。土地利用效率的提高,農村整體經濟水平的提高也可以更好地改造農村勞動力。在新的歷史時期,土地流轉制度也在不斷完善,是我國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轉折點,實現了農村資源的最大化配置,農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因此,各級職能部門要重視土地流轉工作,促進農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