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林市博物館 劉付茜
在城市化進程中,博物館占有著很重要的位置,其既是一個重要的社會教育機構,也是一個象征地方文明和歷史底蘊的代表性場所。近年來,隨著人類精神文明社會的不斷發展和進步,對于博物館社教活動的完善與創新也給予了很高的重視度。因為社教活動是傳承文化的關鍵載體,其通過對各類文物藏品的展覽,讓人們更加直觀地感受歷史文化場景,了解更多的文物歷史知識,進以達到文化傳承的教育目的。因此,要想進一步提升博物館社教活動文化傳承的作用與價值,需結合博物館的實際發展現狀,采取相應措施來對其社教活動的有效開展進行不斷的優化和創新。
人類精神文明社會中,文化是一種無可替代的精神及物質財富,基于此,對文化進行良好的傳承,即指在人類發展中對精神及物質財富進行有效傳遞和轉接的一個過程,但是在當前信息時代中,文化傳承并不僅限于對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更重要的是對精神、思想、道德及文化知識的傳承。而大多博物館中所展示的歷史文物和藏品都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底蘊和歷史價值,其屬于在特定歷史背景下遺留下的實物載體,因此,博物館社教活動在對文物藏品進行展覽時,通過對文物歷史文化背景的介紹,就能達到向社會大眾傳播文化的目的。與此同時,由于不同區域博物館所展示的藏品蘊含的歷史文化氣息不盡相同,所以社會大眾通過參與博物館社教活動,也能夠使其對地域文化有著更深入地了解,進而在心中產生一定的認同感,并形成強烈的民族自信和地域自信,由此可見,博物館社教活動對于精神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有著重大的意義。
博物館社教活動是一種非正式的教育活動,其具有一定的引導教育作用,因此,在當前教育教學中,很多院校都會將其作為第三種教育資源。另外,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通過博物館社會教育活動的有效開展,也大大豐富了當地民眾的精神生活,提高了民眾的文化素養及文化知識,進而使其更加物質化、外放化,這在某種程度上對于社會經濟以及教育事業的發展等都有著很大的促進作用。因為人類是社會發展的主體,只有人類精神文明的不斷進步才能帶動整個社會的更向前發展,而教育事業又是人類與社會發展過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徑,其中,尤以文化的傳播最為關鍵。因此,要想推動我國人類精神文明社會由外化發展向內化發展方向靠攏,就要積極發揮博物館社教活動所具有的社會職能作用,使其能夠通過相應的創新來實現文化的普及教育以及深化教育,進而為我國教育事業的快速發展奠定扎實的基礎。
為了進一步發揮博物館社教活動的文化傳承作用,關鍵任務就是要對其社教活動的內涵進行全面改革創新,以便促使活動的開展能夠充分滿足現代人的精神需求,進而達到良好的文化傳承及社會教育效果。在實際運行過程中,各級博物館應結合自身的館藏資源,對當地歷史文化內涵進行深入挖掘,進以在此基礎上開展與時代特點相結合的特色文化教育,這樣既可以促進文化的良好的傳承,又能進一步提高民眾的文化素養,豐富其精神生活。玉林是一個具有源遠流長歷史文化的千年古城,是南方民族的發祥地之一,原住民主要以漢族為主,還有壯、瑤、苗等少數民族,各族人民在長期生產生活實踐中創造了豐富多彩、特色鮮明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可以說玉林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星羅棋布、傳承久遠、內涵豐富。如何使這些民間文化瑰寶始終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持續展現玉林特有的文化底蘊和風采。玉林市博物館開館五年多來,一直致力于玉林本土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宣傳推廣。例如,在每年的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玉林市博物館都請來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開展展演和教學活動:如2016年邀請了北流市六靖鎮的木偶戲傳承人陳成表演木偶戲;2017年舉辦了玉林最具地方特色的大型非遺項目展演:桂南采茶戲、州珮功夫、博白雜技、十八路荘、桂東南八音、粵劇等意義精彩上演;2018年專門邀請了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州珮功夫傳承人及茶泡傳承人開展表演與教學活動;2019年邀請了粵劇傳承人展開演出及教學活動。粵劇又稱“廣東大戲”或者“大戲”,廣東傳統戲曲之一,源自南戲,廣泛流行于廣東、廣西和港、澳地區?;泟?006年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玉林市博物館積極創新社教活動,通過“展演”“教學”這兩種互動方式,開展本土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宣傳活動,許多觀眾在觀看表演、參加教學活動中感受到了濃厚的傳統文化氣息,也增加了觀眾對傳統文化的認識,特別是增強了觀眾對本土文化遺產的重視。
要想進一步促進博物館社教活動的創新與發展,除了要對其活動內涵進行相應的改革,還要對其社教活動形式進行全面創新。館內工作人員應樹立主人翁意識,充分發揮自身的職能作用,群策群力共同對當前博物館社教活動形式中存在的不足進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科學合理的解決方案,以便讓博物館社教活動更好地吸引民眾目光,進而真正達到文化傳承的教育目的。例如,我國是一個擁有很多傳統節日的國家,如:春節、元宵節、端午節、重陽節等。因此,博物館社教工作人員就可將這些傳統節日作為活動開展的主題,利用節假日期間,開展各種豐富的社教活動,與此同時,還要通過官方微博來對活動內容進行大范圍宣傳,并發起相應的文創設計大賽,進以利用風趣幽默的文案以及轉發抽獎的形式來吸引更多的參與者。這樣既可以大大增強博物館社教活動的趣味性和交互性,提高民眾對博物館的滿意度,幫助博物館獲得更大的社會效益。與此同時,幫助人們了解我國歷史文化的博大精深,讓我國的傳統文化得到進一步的弘揚。如2021年春節,為兼顧疫情防控和服務公眾春節文化生活,玉林市博物館社會教育部在博物館微信公眾號、微博、網站上推出“玉博與你話年俗過大年”的線上活動,由講解員“出鏡”跟公眾聊聊我國的過年習俗以及地方的特色年俗。首先,由玉林市博物館社教工作人員分赴市民家中拍攝玉林市年節傳統小吃的制作過程(白散、炒米、薄脆、翹連),并將拍攝內容制作成系列短視頻后,在“玉林市博物館”微信公眾號和“玉林市博物館”微博賬號等新媒體上推送,從臘月三十到大年初三,廣大市民朋友足不出門,就能在線上體驗到了濃郁的年俗情懷和熱鬧的新年氛圍。
信息時代背景下,博物館社教活動也要做到與時俱進,可以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來對所開展的社教活動進行大范圍宣傳。在實際執行過程中,首先,博物館工作人員要提前深入到社會中,了解觀眾的心理和參觀習慣,進而以此為基礎來確定博物館社教活動內容,最大化滿足公眾的求知欲望,提高博物館的宣教工作能力;其次,要利用互聯網建立專門的運營微博平臺和微信公眾號平臺等,并加大平臺創新力度,運用網絡技術、計算機技術等將博物館里的各類藏品、文物、科學教育等知識內容進行相應的轉化,盡量使其轉變成立體、形象,具有娛樂教育作用的社教活動內容,這樣才能吸引公眾目光,提升博物館的文化傳承作用及社會教育作用。
隨著全球一體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各個國家之間的文化交流與融合已逐漸成為文化傳承與發展的重要趨勢。這在某種程度上就會給我國傳統文化的傳承造成一定的阻礙,因為很多年輕群體,尤其是青少年群體,由于其自身文化素養低,所以在面對一些新穎、刺激的外來文化時,會很容易被吸引,給我國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創新發展帶來很大的挑戰。因此,要想改善現狀,則要積極發揮博物館社教活動的文化傳承和社會教育作用,使其能夠對館自身的藏資源進行合理利用,并將這些館藏資源與地方傳統文化以及時代發展需求進行充分結合,與此同時,可借助互聯網技術,使之成為更加立體、鮮明的文化教育知識,吸引年輕群體的目光,重新喚回其對于傳統文化的重視,讓青少年群體更深入地了解中國傳統文化,使之能夠形成一定的文化傳播意識,從而自發性地傳播文化力量,促使我國傳統文化在世界文化交流融合中得以發揚光大。
綜上所述,本文通過對博物館社教活動在文化傳承中的作用的分析,可以得知,對其進行全面的改革創新,不僅有利于傳統文化的要更好發揚和傳承,而且還有利于教育事業的快速發展。因此,為了進一步促進博物館的健康發展,使其獲得最大化的社會效益,則可積極對現有的博物館社教活動形式、內容以及內涵等進行全面化創新,與此同時,還要利用互聯網技術加大社教活動的宣傳力度,并積極進行重點文化教育,引導年輕群體對于傳統文化的重視。從而促進文化傳承,提升公眾對博物館參觀的興趣,盡早實現博物館的可持續發展以及我國精神文明的發展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