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白澤智業文化旅游發展有限公司 李園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加強文物科技創新,實施中華文明探源和考古中國工程,加強文物保護單位、考古遺址公園保護,健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體系。深刻認識大遺址價值,科學準確地展示闡釋中華文明的歷史。
堅持政府主導、科學保護、公益為民的發展方向,發揮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群體在推動文物保護利用改革中的重要作用,加強考古遺址公園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共同探討新理念新方法,為大遺址保護利用工作提供新視角新機遇。
大云山西漢王陵位于江蘇省淮安市盱眙縣,盱眙境內古跡眾多,大云山漢墓作為西漢第一代江都王劉非的陵園,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江蘇最重大的考古發現,并入選首批“江蘇大遺址”、2011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同時大云山周邊還有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東陽城遺址,以及小云山、青墩山漢代貴族墓地,歷史文化價值較高。
在區域發展視角下,在文化與旅游深度融合、傳統文化全面復興的宏觀背景下,在保護的基礎上“活化”大云山漢墓遺址,將其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轉化為旅游市場價值,能成為地方經濟發展新業態遺址公園,并通過與鄉村振興、全域旅游戰略相結合,進而助推盱眙縣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
大云山范圍內歷史底蘊深厚,除大云山西漢陵墓遺址,周邊還有小云山堂邑侯陳嬰家族墓、東陽城遺址等遺址資源。
大云山漢墓主人為西漢江都王劉非,為漢景帝的兒子,母程姬,與漢武帝劉徹是同父異母的兄弟。劉非死后葬在江蘇盱眙大云山,墓結構為黃腸題湊、“中”字形墓、規格極高。自2009年南京博物院進行搶救性發掘,出土了大量漆器、玉器、銅器、金銀器等精美文物,尤其是編鐘、編磬、玉棺、金縷玉衣等都極為罕見,學術研究意義重大。其中出土了中國第十五座西漢黃腸題湊、中國第九件金縷玉衣、中國第三件玉棺等珍貴文物,僅一號墓出土的銅器、金銀器、玉器、漆木器、陶器等文物就有一萬余件。
墓主江都王劉非身份的確認,改變了以往關于西漢荊國、吳國、江都國、廣陵國諸侯王墓地的認識;陵園整體布局排列有序,十分嚴謹,是研究西漢諸侯王陵墓及西漢文化的重要實物依據;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遺產價值和藝術價值。
(1)大云山遺址公園如何處理文物保護與旅游開發的關系、在符合文保規劃的前提下贏利。
(2)遺址公園作為文化旅游的重要載體,如何將文化資源轉化為文化產業,將文化價值轉換為旅游市場價值,做到可持續發展。
(3)目前山體破損較為嚴重,如何在有效控制造價的前提下,重塑景觀體系。
(4)如何推進項目建設,快速打響大云山西漢王陵遺址公園品牌,為創建國家5A級旅游景區、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助力。
保護為先、持續發展:大云山漢墓遺址是珍貴的文化遺產,也是遺址公園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文化原點,文物是人類在社會活動中遺留下來的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遺物和遺跡。在保護與修繕為前提條件下,分區域實施不同的保護和開發策略,全面貫徹低碳開發、可持續發展原則,保護文化遺址,修復生態景觀,實現良性循環,保障遺址公園的長期發展。
因地制宜、對接市場:對大云山區域的現狀條件進行系統分析,合理布局不同層級的旅游項目,以市場為導向,提升大云山遺址公園核心吸引力,按照旅游總體開發戰略,通過多樣化展示利用,對接日益龐大的旅游休閑市場,促進文物融入當代社會。
互動協調、綜合高效:圍繞大云山整個區域的產業功能和目標,加強旅游業與農業、服務業、文化產業等融合,構筑復合型產業鏈條,同時改善當地生態環境狀況,優化公共文化服務設施配置,創造就業機會,帶動文化旅游和產業調整,增加群眾收入,增強人民群眾的幸福感與獲得感。
以科學保護為原則,以文化傳承為基礎,對大云山進行保護開發,實現大云山的可持續發展。圍繞“文旅融合,傳承發展”的核心理念,深入挖掘其文化內涵,通過完善產品結構、優化產業業態、塑造品牌形象等方式,“活化”遺址,科學有序推進大云山的發展。整合周邊生態資源、鄉村資源,通過農旅產業產品的開發,提高品牌附加值、升級鄉村產業,以文化旅游帶動整體產業的發展。未來并通過結合文化經濟產業園片區、東陽城遺址片區協同發展,促進社會效益、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有機統一,將規劃區建設成為大遺產文化經濟產業示范區,助推盱眙社會經濟的跨越式發展。
遺址保護區為核,旅游開發為體,實現保護與開發的有效融合發展。將遺址保護區本體作為精神內核,以保護為主,打造成遺址公園核心吸引力,將旅游開發建設及贏利點則布局在保護區外圍,將遺址文化變成旅游業態,在周邊提供盈利性旅游項目,增加造血功能。實現保護與開發的有效融合。深度挖掘文化內涵,實現“文化+N產業”融合發展。通過產業化、經濟化理念將無形化的文化資源進行有形化的旅游產品,提煉文化遺產的內在核心價值,將其充分融入項目開發形成脈絡體系,進而帶動文化產業、休閑產業、農牧產業等項目的開發建設,實現遺址公園文化輻射和可持續發展。將變劣勢為優勢,保留破壞的山體宕口自然景觀,修復危險區域,打造線性狀景觀帶,將裸露的山體宕口與精細化植被相結合,同時融入文化元素,營造互動化、體驗化、情景化景觀體系,調動游客參觀的趣味感和探索感,全面提升遺址公園的環境價值。
分期開發模式,將項目精品建設與文化品牌建設協同發展。一方面注重項目精品建設,確保“建一處亮一處、亮一處帶一片”;另一方面注重文化體系建設,用文化提升旅游項目和旅游產業的品質內涵,用旅游傳播文明,用旅游彰顯文化自信,加強市場營銷,提高品牌知名度和旅游市場影響力。
將展陳展示轉換情景化再現:在核心遺址區以保護為主,采用生態修復、文物保護與展示的手法,對王陵進行原址修復與重建。著重恢復王陵的歷史風貌和恢弘、大氣、霸氣的意境。并通過復原展示、高科技展示、文物陳設等方式,結合互動式的參與體驗,將這一歷史遺址通過全新的視角傳達給游客,讓游客領略到大云山西漢王陵的宏大規模、陵墓形制特點和布局風格。通過現代高科技技術,如VR技術、交互體驗等手段,觀看和感受西漢王陵興建的過程與輝煌。
靜態觀光轉換鮮活化演繹:將遺址價值轉換沉浸式體驗,量身定制演藝作品來向游客“說故事”,寓教于樂,同時,通過高科技術,提升參與性、互動性,充分調動游客的參觀興趣,讓遺址公園的知識性、公益性得到發揮,最大限度地讓文物活起來。打造漢室演繹基地,利用保護區東側現狀的宕口區域,對其進行整治提升,并充分利用地形特點增加宕口演繹舞臺,通過大漢雄風、鐵踏匈奴等漢情景的演出,活化漢文化生活、漢軍事情景,同時作為景區引爆點和文化IP,提升大云山品牌知名度
將視覺感官轉換全身心體驗:打造漢博物館之旅,結合漢文化中的“漢藝”“漢食”“漢禮”“漢樂”“漢服”“漢字”等漢代生活,打造出精品微“博物館”,同時結合室內外情景演繹、互動體驗,吸引游客。室內通過展示展覽、手工體驗、文創商品、特色美食等相結合。打造以大云山為主、其他微“博物館”為附的文化產業鏈,實現盤活景區內部造血功能。加入“用科技傳承文明,AI博物館計劃”,與國家文物局一起構建中華五千年文明智慧網絡傳播矩陣。
將由農業農村轉換實現鄉村振興:充分利用鄉村現有農業景觀資源和農業生產條件,結合漢文化和民俗文化,發展觀光、休閑、體驗、餐飲、住宿的一體的農業生產經營形態,打造漢農休閑區。融入漢農元素,展示漢農場景,體驗漢農生活,調整農業結構,改善農業環境,增加農民收入,實現鄉村產業振興。
增加居民就業機會:其在開發建設進程中和建成后,將充分關注與重視當地居民的利益,通過旅游項目運作和旅游產品開發,引導居民積極投身“食、住、行、游、購、娛、學、研”等旅游相關產業中,并積極為他們提供就業崗位和機會。
完善基礎設施建設:通過系列休閑休憩開敞空間的開發建設,未來將提高周邊居民的休閑生活質量,為當地居民旅游休閑提供新的去處。同時,大云山的開發加快了對鄉村基礎設施的建設進程,有效提升居民生活條件。
促進區域經濟發展,改善區域經濟結構:通過基礎設施的完善,接待力和吸引力的提升將促進客源市場的擴大,加大第三產業生產總值的比重,推動了區域經濟的快速轉變,帶動多產業協調發展,促進區域產業升級,對盱眙的服務產業起到極大的拉動作用,最終實現社會各產業的協調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