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飛宏 和 瀅 朱麗麗 褚立君 范海鷗
廣西壯族自治區欽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廣西欽州 535000
頸肩是機體重要的靜力學與動力學負擔,在日常生活中有著重要作用,需長時間維持頭頸的正常姿態,也需要適應拉力、剪力與壓力等多種動作變化。但因頸肩關節的結構穩定性較差,且活動幅度大,故積極開展強健肌肉與韌帶有效保護是關鍵[1-2]。同時頸肩部肌肉結構復雜,日常活動可保持伸縮有序,但日常習慣、工作與年齡等因素常會破壞頸肩肌肉的平衡,使其發生不協調,誘發多種損傷,導致肌肉血管神經受到擠壓產生炎性物質以及水腫粘連等情況發生,最終導致頸肩部疼痛加劇,甚至隨病情的發展患者會失去頸肩軟組織對骨關節的保護作用,導致骨關節失衡,逐漸出現椎體骨質增生、關節穩定性喪失、韌帶勞損鈣化等,繼而反過來影響肌肉功能,促使椎間盤變性、韌帶勞損鈣化等病變,亦有可能出現頭暈、心悸、頸肩部疼痛等癥狀,對人們的日常生活有嚴重影響[3-4]。且近年來臨床頸肩綜合征的患病率顯著提升,因此積極開展預防與治療干預尤為重要。故本文針對頸肩綜合征的發病機制、治療與預防等情況進行分析、總結,綜述如下。
頸肩綜合征是指機體頸部、肩部以及臂肘的肌肉出現明顯酸軟、疼痛與功能障礙等癥狀的臨床綜合征,多為肩周炎疾病演進所致。目前臨床尚缺乏有效的治療措施,且該病遷延難愈、病程較長,是臨床常見的難治愈疾病之一[5-6]。而頸肩綜合征是由頸椎退行性病變引起,如椎間盤突出、骨質增生等情況,繼而造成機體頸肩部酸軟脹痛。而頸肩綜合征的病情發展是一個漫長過程,其發病機制主要與身體素質、習慣、職業等因素有關,同時因頸椎的急慢性損傷或頸部軟組織病損,繼而擠壓頸脊神經,造成所有被支配的肩周有關肌肉出現痙攣與攣縮,最終導致肩關節疼痛、活動障礙[7-8]。常發于中老年人群,而青壯年在外傷后易出現經久不愈的肩痛癥狀,主要與頸椎損傷未得到有效治療有關。
針對頸肩綜合征的臨床治療以保守治療為主,因手術治療的并發癥較大,且對患者的手術適應證要求嚴格,常在保守治療6個月且治療無效后實施手術治療。
指導患者佩戴頜枕帶進行持續牽引治療,保持前屈10°~20°,牽引重量為4~6 kg,時間為20 min,可有效緩解患者頸部軟組織痙攣,最終減輕椎間盤內壓,對患者頸肩部的炎癥反應有顯著的緩解作用[9-10]。
囑咐患者保持坐位,以點、揉、推、按等方法放松患者頸肩部,然后對患者相應穴位進行推拿,可有效緩解患者頸肩部肌肉痙攣與粘連癥狀,促進局部血液與淋巴回流,對軟組織修復有重要作用[11-12]。
將超短波或沖擊波作用在患者疼痛部位,繼而有效擴展局部與深層的血管,發揮顯著的消炎止痛作用,有效改善局部循環,促使患者盡早康復[13]。在董向輝等[14]的研究中,以80例頸肩綜合征患者為例,隨機分為治療組60例(內熱針刺激層次治療)和對照組20例(服用藥物治療)。結果證實治療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表明內熱針刺激層次可有效改善患者臨床癥狀,促使筋膜層、肌肉層預后顯著改善。
又稱為頸胸交感神經節,具有顯著的鎮痛作用,可有效緩解患者疼痛,具體操作為于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下,確定星狀神經節位置,依據實際情況進針。然后在超聲實時引導下行星狀神經節阻滯,于患者頸外側進針,經皮膚-皮下組織-前斜角肌,穿過椎前筋膜至頸長肌筋膜深方。確定無回血后,緩慢注射1% 2 ml利多卡因[15-16]。王三英等[17]研究證實,給予患者超聲引導下星狀神經節阻滯治療的總有效率、疼痛程度、重復穿刺率以及操作時間均優于盲探性星狀神經節阻滯治療,表明經超聲引導下星狀神經節阻滯治療,可有效提高治療的可視性,有效減少重復穿刺,且具有顯著的疼痛緩解作用,于臨床應用可獲得較好效果。
臨床常用方法包含頸椎神經阻滯、頸交感神經阻滯與臂叢神經阻滯等,可有效調控患者神經,改善微循環,放松肌肉,發揮顯著的消炎止痛作用[18]。而臂叢神經阻滯治療是頸肩綜合征常用的輔助治療措施,主要是在超聲引導下進針,依次穿刺達到臂叢神經根底部,確保回抽無回血,緩慢注射1% 4 ml利多卡因,在注射過程中患者臂叢神經根周圍的無回聲區有明顯擴大[19-20]。
可有效阻止交感神經,促使血管擴張、疼痛緩解與水腫恢復等,同時還可抑制因疼痛傳導與感覺神經刺激而引發的多種癥狀,亦可使患者肌肉松弛,有效改善局部疼痛情況[21]。
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習慣的改變,臨床頸肩綜合征的發病率顯著提升,且越來越低齡化,因此針對該疾病開展預防干預尤為重要,故從以下方面進行干預。①防寒保暖:當人們受到寒冷侵襲時,其肌肉組織、小血管有明顯的收縮情況,而長時間的肌肉收縮,會使乳酸等致痛物質聚集,從而刺激肌肉組織發生痙攣,誘發肌細胞纖維變性而發病,因此注意保暖可有效預防疾病發生[22-23];②加強運動:對關節運動進行加強,積極參與游泳、瑜伽等鍛煉,但需嚴格控制運動量,避免運動過量導致肩關節與周圍軟組織發生損傷;③工作習慣:應及時糾正自身不良習慣,堅持做頸肩部保健操,定期進行自我按摩,并用拇指按揉頸部后側,借助旋轉頭部動作,積極消除頸部肌肉與韌帶的疲勞與勞損[24-25]。
綜上所述,臨床針對頸肩綜合征的治療方法多樣,而神經阻滯是該疾病的有效治療措施,但傳統治療多為盲穿法。近年來隨臨床超聲技術的發展,在超聲引導下進行神經阻滯治療,可有效發揮操作簡單、定位準確,且無放射性污染等優勢,對患者軟組織、神經與血管成像有顯著作用,亦可隨時監測患者注射藥物的擴散情況。因此在超聲引導下行星狀神經節與臂叢神經阻滯聯合治療,可發揮顯著的高精準性、高安全性、效果確切等優勢,對頸肩綜合征治療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