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美琴
(江蘇省昆山市婁江實驗學校,江蘇 昆山 215300)
現階段,我國小學教育已經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完美過渡。在新課改視域下,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也在不斷完善、創新與升級。平心而論,傳統意義上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給人一種單一、固化且枯燥的教學體驗。語文教師習慣沿用滿堂灌、填鴨式教學方式和手段傳授學生各類語文知識。毫無疑問,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小學生語文學習興趣和探究欲望無法得到激發,語文學習的整體效果和質量必然不盡如人意。語文教師結合教學實際以及新時期小學生不同性格特點與不同學習需求采用情境教學法開展創新化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不僅可以為小學生積極構建各種鮮活、生動、立體、有趣的教學情境和氛圍,而且能夠讓小學生各種感官與體驗得到充分調動與升華,進而全心全意投入到語文各項教學活動及各個學習環節中,在開闊視野、提升語文綜合能力的同時,全面培養自身語文核心素養。
從主體概念和定義上講,教學情境是一種利用物體、語言與其他科學化、合理化的方式,人為創造和構建出較為真實的各種環境,營造一種學習氛圍,使學生形成求知心理、參與對所學知識的發現和認識過程。針對小學語文教學中創設教學情境的教學價值和內涵而言,教師創建優質的教學情境和學習氛圍,能夠讓小學生在進入教學情境后全面提升對各類語文知識與情感思想的理解和感悟,進而提升小學生各方面綜合能力,讓小學生能夠養成良好的道德素養與人格品格。
在新時期教育教學大環境下,語文教師將情境教學法應用于小學語文教學實踐各個環節中,為小學生創設和構建各種豐富多彩、趣味十足的教學情境,充分調動小學生語文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全身心地參與和投入各種情境中,在開闊視野、擴展思維的同時,營造優質的語文課堂教學環境。與此同時,教師也能夠借助優質情境的創設激發小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和創新力,讓小學生能夠真正體會到語文學習的無窮樂趣。
小學語文核心素養中強調,新時期語文教學應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與鑒賞能力。教師將情境教學法滲透和融入小學課堂教學過程中,能夠借助多媒體教學情境、角色扮演教學情境、自主學習教學情境以及生活化教學情境等全面提升小學生對優秀文本的審美能力與鑒賞水平,并且加深和加快對各種語文知識素材的理解與掌握,全面提升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整體質量與效率。
新課改視域下,情境教學法已經全面應用和滲透到新時期小學語文教學各個范疇與各項活動中,雖然取得了諸多可喜的教學成績和成就,但同樣在實際應用過程中也面臨著一些問題和不足亟待解決。具體來講,首先,教師在應用情境教學法過程中缺乏創意和創新。平心而論,情境教學法的教學價值與教學魅力主要是以生為本,調動小學生語文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然而在具體的情境創設與構建過程中,語文教師所創設的情境較為傳統、單一且陳舊,缺乏新穎別致的教學創意和教學手段,學生的學習興趣必然會逐漸降低和銳減,最終導致情境教學法無法達到最佳教學效果。其次,語文教師所創設的情境與小學生日常生活實際聯系不夠緊密,經常出現“脫軌”現象。現階段,部分語文教師在創設教學情境過程中都會選用播放視頻、音樂,展示各種圖片,提出各種問題,模擬各種場景,組織各類活動等方式進行語文情境教學。這些教師對情境教學法并沒有全面理解和深刻領悟,所創設出的情境不符合新時期小學生興趣愛好與學習需求,導致小學生經常會在各種情境中迷失方向,無動于衷,無法激發他們語文學習的興趣和探究欲。最后,部分語文教師將情境教學法應用于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過于主觀臆斷,導致所創設出的各種情境缺乏針對性,給人一種“紙上談兵”的形式感,無法針對某些重難點知識內容形成有的放矢的情境創設與積極引導,顯然不利于小學生語文知識的積累與掌握。
想要讓創設情境教學法能夠全面滲透和應用于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各個范疇、各個環節,教師首先應當與時俱進地充分利用先進多媒體教學設備創設各種優質情境,激發小學生語文學習興趣,加深學生形象化的記憶理解。例如,在講授部編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上冊《小蝌蚪找媽媽》時,教師完全可以借助網絡資源以及多媒體教學設備為小學生創設一個動畫情境,加深學生對文本立體化、直觀化、趣味化的理解。比如說,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播放一段《小蝌蚪找媽媽》的同名動畫片。動畫片生動形象地展示了這樣一個故事:小蝌蚪在出生后是一種擁有大腦袋和長尾巴的可愛動物,在尋找自己媽媽的過程中,它詢問了烏龜、鯉魚、青蛙等各種不同動物,通過自己的努力最終成長為青蛙,并找到了自己的媽媽。毫無疑問,低年級的小學生必然會全身心投入到這種動畫情境中,興趣十足地認真觀看這部經典動畫片,并會對該篇課文產生強烈的探索興趣與求知欲。教師隨后可以通過圖片展示的方式向學生呈現出小蝌蚪成為青蛙過程中在各階段的樣子,并且讓學生進行自主辨認與有序梳理。最后,教師結合本節課教學內容開展正式的閱讀教學,必然會流暢梳理,水到渠成。在這種情境教學法的影響下,小學生不僅通過視頻、動畫、圖像等多種元素形象化、立體化地解讀了文本內容,而且在這種優質動畫情境模式下潛移默化地提升了語文實踐應用能力和解決問題綜合能力。
現階段,教師想要借助情境教學法構建一個優質、高效、愉悅的語文課堂,就必須做到情境教學“以生為本”,為全體學生創設良好的生活化學習氛圍和教學情境,確保每個學生能夠在生活化的教學情境中學到更多語文知識,并且能夠感受生活、認知生活、熱愛生活。例如,在部編版小學語文六年級《北京的春節》課堂教學過程中,語文教師可以采用問題設置法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正式開始前為全體學生展示一些本篇課文作者老舍先生筆下與“北京的春節”相關的經典老照片,并且結合課文向學生提出一些生活化問題:同學們,春節對每個中國人來講是最重要的一個節日,那么你們在每一年的春節是怎樣與家人一同度過的?在春節期間,你最難忘的回憶和最喜歡做的事是什么?和老舍先生筆下北京的春節相比,你們所經歷的春節有什么創新之處、不同之處與相似之處?顯而易見,語文教師借助提問教學法創設生活化的語文教學情境,不僅能夠引導小學生開動腦筋,認真思考,主動發言,還能夠引導高年級小學生對于生活的理解、向往、憧憬和熱愛,讓自身語文學習熱情更加高漲,讓語文課堂氛圍在師生交流、生生互動中變得更加活躍和輕松。
眾所周知,小學生普遍年齡較小并且自身缺乏優秀的判斷力、自控力與創造力。與此同時,在語文學習以及日常生活中,部分小學生對教師十分依賴。部分學生主觀認為:想要學好語文知識,就必須按部就班地跟隨語文教師的教學指導和教學步驟,這是提升語文能力和學習技巧的唯一途徑。這種被動化、懶惰化的學習思想和態度必然對學生產生一定的消極影響,不利于全面提升小學生綜合素養和實踐能力。因此,在新時期小學語文課堂情境教學法應用過程中,語文教師必須全面加強小學生自主學習意識,提升小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以部編版小學語文三年級《守株待兔》這篇文章為例展開分析。教師針對這篇文言文體裁的課文可以創設一個自主學習情境。具體來講,首先,教師進行示范朗讀課文,讓小學生將自己不理解和不懂的生字詞進行重點標注。其次,教師組織小學生進行自主學習,通過查閱字典和詞典,理解與掌握生字詞。最后,教師針對全文進行系統化、完善化的講解和翻譯,小學生將自己較為難以理解的句子和不懂的問題向教師請教,教師給予學生詳細的教學指導和相應的解釋與解析。在這種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組織者和引導者的優質自主學習情境創設過程中,小學生不僅能自己動手、動腦學到更多語文知識和生字詞內容,還通過自學增強了語文學習自信心和主動探究意識,有效培養了語文學科核心素養。
現階段,語文教師想要讓情境教學法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發揮出最佳教學價值和教學作用,還需要充分了解和掌握當前小學生不同的年齡特點、興趣愛好以及學習需求。教師可以借助小學生非常喜歡和青睞的角色扮演法創設不同類型、模式和氛圍的教學情境,讓每一名學生都能夠參與其中、樂在其中,享受語文學習帶來的愉悅與歡樂。以部編版小學語文五年級《草船借箭》一課為例,許多小學生在小時候以及課余時間都曾經聆聽和閱讀過《三國演義》這部“四大名著”之一的相關歷史故事,以及觀看過與“三國”有關的影視作品,并且對于一些經典歷史人物的藝術形象和性格特點也較為熟悉和喜愛。語文教師完全可以別出心裁地結合本篇課文教學內容,創設一出角色扮演的歷史情景劇,讓小學生結合課文內容以及自己對“三國”故事和歷史人物的了解與認知進行角色扮演。與此同時,教師也可以鼓勵小學生充分發揮天馬行空的創新意識和創新理念,對劇本進行創新化改編,讓學生在體驗不同角色人物性格與對話特點的同時,還可以利用角色扮演來創設優質情境,全面提升自身語言建構與運用能力,有效提升學生對傳統文化的鑒賞能力和審美意識,充分發揮出情境教學法的最佳教學效用。
除上述幾項有效應用策略外,教師還可以積極組織各類實踐活動讓小學生體驗和感受各種真實化的語文學習情境,進而加深對語文課文學習的理解和深刻感悟。例如,部編版小學語文二年級《找春天》的創設情境教學法實踐應用過程中,語文教師可以帶領全班學生走出教室,去大自然中感受春天到來時萬物復蘇、果樹開花、小草發芽、各種小動物出來覓食的生機勃勃景象。這種實踐活動可以讓小學生利用自己的雙眼和手腳“找到春天”。顯而易見,在這種體驗感、經歷感十足的情境教學影響下,小學生不僅充分感知和體會到各類與自身生活息息相關的景物,還能夠真正擁有一段歡樂、難忘的語文學習美好回憶和經歷。
綜上所述,新課改視域下,語文教師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創新化應用情境教學法的實踐之路“任重而道遠”。教師必須遵循以生為本的情境教學主體原則,充分掌握每個小學生的興趣愛好、認知心理與學習需求,進而做到以情激趣、以趣導學,力爭讓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整體水平和質量能夠更上一層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