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瑞佳 高揚
殘余性和復發性外斜視是進行矯正手術后較為常見的問題,外斜視術后復發可能位于雙側外直肌后徙術、單側外直肌后徙聯合內直肌截除術后的早期或晚期[1]。以往對于雙側外直肌后徙術后殘余性和復發性外斜視的治療通常采取對側眼行外直肌后徙聯合內直肌截除術[2]。單側內直肌截除術療效預測性較好,且能夠有效降低術后復發率,避免術后過矯的情況發生,還可以保留另一條完整的直肌為再次手術做備用,具有減少手術和麻醉時間,同時降低術后并發癥等特點。本次研究納入本院2019 年1~12 月期間收治的外斜視患兒74例(74 眼),對單側內直肌截除術治療兒童殘余性和復發性外斜視的療效進行分析,現做如下報告。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 年1~12 月期間本院收治的外斜視患兒74例(74 眼)。所有患兒均有單側外直肌后徙術或單側外直肌后徙術聯合內直肌截除術治療史,為殘余性和復發性外斜視。其中,男46例(46 眼),女28例(28 眼);第1 次手術年齡(5.08±2.14)歲,第2 次手術年齡(7.64±2.52)歲,兩次手術間隔時間為(25.94±19.92)個月。
1.2 納入標準 ①所有患兒年齡均≤15 歲,且無弱視;②無垂直非共性水平斜視(A、V 癥)且無合并斜肌手術史;③12 PD≤外斜視度數≤25 PD 且看近斜視度≥看遠斜視度;④垂直斜視度≤5 PD;⑤所有患兒家屬均對本次研究知情并自愿參與研究。
1.3 方法 術前、術后均進行交替遮蓋法測量第一眼位以及第二眼位的斜視度,并對立體視敏度進行測定。依據測試結果對患兒進行單側內直肌截除術,其中曾行單側外直肌后徙術治療的患兒選擇術眼,行單側外直肌后徙術聯合內直肌截除術的患兒選擇對側眼。所有患兒均進行全身麻醉,行鼻下方進穹隆球結膜切口,并將球結膜與筋膜組織剪開,充分暴露鞏膜。采用單齒STEVENS 拉鉤將肌止端鉤住,并分離暴露肌止端,另取GREEN 鉤從肌肉下方穿過,并將直肌肌腹部充分暴露,將需要截除的眼部肌肉進行測量并對其進行標記。采用可吸收縫線在肌肉標記處做雙臂套環縫線,將風險縫合于肌止端處,并將多余肌肉剪除,并另采取可縫合線將球結膜進行間斷縫合。
1.4 觀察指標 術后隨訪6 個月,觀察患兒的術后療效(包括正位率、欠矯率、過矯率),手術前后的融合功能以及立體視銳度。
2.1 術后療效 術后1 d,手術正位率為91.89%(68/74),欠矯率為1.35%(1/74),過矯率為6.76%(5/74);術后3 個月,手術正位率為89.19%(66/74),欠矯率為6.76%(5/74),過矯率為4.05%(3/74);術后6 個月,手術正位率為87.84%(65/74),欠矯率為12.16%(9/74),過矯率為0(0/74)。
2.2 手術前后的融合功能以及立體視銳度 72例患兒能夠配合融合功能檢查,術前,中心融合患兒占比為34.72%(25/72),僅有周邊融合患兒占比為54.17%(39/72),無融合患兒占比為11.11%(8/72);術后,中心融合患兒占比為62.50%(45/72),僅有周邊融合患兒占比為23.61%(17/72),無融合患兒占比為13.89%(10/72)。68例患兒完成術前及術后立體視銳度測定,立體視銳度有顯著提升患兒占比為51.47%(35/68),不變患兒占比為32.35%(22/68),有所下降患兒占比為16.18%(11/68)。
殘余性和復發性外斜視是臨床較為常見的矯正后問題,外斜視術后欠矯的發生率較高[3],對患兒的恢復效果產生一定阻礙。以往對于殘余性以及復發性外斜視的患兒多采取雙側外直肌后徙術治療,對于使用過該術式的患兒多采取雙側內直肌截除術[4]。當前對于殘余性和復發性外斜視的手術治療方式較多,且多依據患兒實際情況開展,因此始終無法形成較為統一的手術方式。手術醫生多根據患兒的手術年齡,斜視度數以及患兒的實際需求開展手術[5]。據相關報道[6],內直肌截除術在治療過程中取得了較好的療效,因此,本次研究對單側內直肌截除術的患兒進行治療并開隨訪調查。經隨訪未發現有眼球外轉功能受限以及眼球運動非共同性患兒,患兒的治療效果顯著,說明單側內直肌截除術是治療殘余性和復發性外斜視的有效手術方式。相關研究表明[7-9],單側內直肌截除術主要適用于有過雙側外直肌后徙術的間歇性或恒定外斜視患兒,能夠在不應影響單側內直肌的情況下提升手術的正位率,主要是通過采取不同的術式對殘余性和復發性外斜視進行治療,以確保更好的療效。
本次研究所有患兒均行單側內直肌截除術進行治療,其中曾行單側外直肌后徙術治療的患兒選擇術眼,行單側外直肌后徙術聯合內直肌截除術的患兒選擇對側眼。結果顯示:①術后1 d,手術正位率為91.89%(68/74),欠矯率為1.35%(1/74),過矯率為6.76%(5/74);術后3 個月,手術正位率為89.19%(66/74),欠矯率為6.76%(5/74),過矯率為4.05%(3/74);術后6 個月,手術正位率為87.84%(65/74),欠矯率為12.16%(9/74),過矯率為0(0/74)。②72例患兒能夠配合融合功能檢查,術前,中心融合患兒占比為34.72%(25/72),僅有周邊融合患兒占比為54.17%(39/72),無融合患兒占比為11.11%(8/72);術后,中心融合患兒占比為62.50%(45/72),僅有周邊融合患兒占比為23.61%(17/72),無融合患兒占比為13.89%(10/72)。68例患兒完成術前及術后立體視銳度測定,立體視銳度有顯著提升患兒占比為51.47%(35/68),不變患兒占比為32.35%(22/68),有所下降患兒占比為16.18%(11/68)。本次研究與王濤等[10]研究結果保持基本一致性,其研究顯示,術后第1 天手術正位率為83%(40/48),欠矯率為4%(2/48),過矯率為13%(6/48);術后第6 周手術正位率為81%(39/48),欠矯率為13%(6/48),過矯率為6%(3/48);末次隨訪時正位率為75%(36/48),欠矯率為25%(12/48),無一例過矯。
綜上所述,單側內直肌截除術治療兒童殘余性和復發性外斜視的療效顯著,能夠有效提升患兒的手術療效,改善患兒術后融合功能以及立體視銳度,臨床應用效果較好,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