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憲,蘭青山,趙潤懷,王繼永,3*
1.中國中藥有限公司,北京 1001952.中國中藥控股有限公司,廣東 佛山 5283033.中國中藥公司中藥研究院,北京 100195
中國中藥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公司”)于1955年成立,歷經從中國藥材公司、中國藥材集團公司到中國中藥公司的65年變革,參與并見證了新中國中藥行業從計劃管理、市場化轉型到發展現代中藥產業各個階段波瀾壯闊的發展歷程。公司始終以科技創新和技術進步促進中藥產業可持續發展為己任,在2005年以前取得了“人工麝香研制”和“第三次全國中藥資源普查”等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1-2],為公司從藥材貿易向現代中藥產業邁進奠定了堅實的基礎。2005年至今,公司在實現中藥工業轉型和中藥大健康產業跨越發展的潮流中,始終堅持“傳承精華,守正創新”,踐行中央企業的行業擔當,堅持做中藥行業的引領者、做中藥走向世界的推動者,全面打造并夯實中藥全產業鏈科技創新體系,為實現中藥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和創新保障。
公司自2004年成立科技研發中心,2006年更名為科技研發部,2012年成立中國醫藥工業研究總院中藥分院,2017年在中藥分院的基礎上成立了中國中藥公司中藥研究院。研究院下設7個研發中心,包括中藥資源研發中心、中藥飲片研發中心、中藥新藥研發中心、中藥健康產品研發中心、中藥配方顆粒研發中心、中藥信息服務研發中心、中藥質量評價檢測中心。
中藥研究院作為國藥集團中藥研發領域的主力軍,通過整合公司內外部科技資源,構建“三橫七縱的矩陣式”中藥科研創新體系。橫向包括創新體系決策層、產品技術研發層、技術支持和成果轉化層,通過這3層的功能定位和協同聯動,實現了產品和技術研發從市場需求到立項決策、項目執行、成果應用、產品上市和市場營銷的對接和良性互動,形成閉合的研發創新和產業轉化鏈。創新體系在縱向上分為中藥資源、中藥健康產品、中藥飲片、中藥配方顆粒、中成藥5個技術研發板塊及中藥質量分析和品質評價、中藥科技信息2個服務平臺。創新體系7個板塊在橫向上可以實現中藥全產業鏈銜接和互動,從源頭上發力,全過程提升產品標準和技術,提高中藥產品的核心競爭能力,真正實現凝聚合力干大事。
同時,中藥科技創新體系的各個板塊根據各自的功能定位和研發方向,廣泛地與國內主要大型醫藥研發機構、高等院校進行項目合作和人才交流,使創新體系與全社會中藥科技創新資源實現交流互動,不斷提升公司科技創新能力和在行業中的影響力。公司先后與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用植物研究所、中國中醫科學院合作建設了 “瀕危藥材繁育技術”和“中藥質量控制技術”2個國家工程實驗室,并通過科研項目合作與北京中醫藥大學、江西中醫藥大學、遼寧中醫藥大學等國內主要中醫藥科研院所、大學建立了長期穩定的產學研合作機制。公司自建了11個省級企業技術中心、2個院士工作站、4個博士后工作站、1個國家中藥材產業技術體系遺傳改良研究室、4個中國合格評定國家認可委員會(CNAS)實驗室。近10年來,僅中藥研究院北京平臺就承接了國家及省市級科技攻關項目65項、自主研發項目31項,獲得專利授權11項,主持或參與制定各類標準40項,獲得省部級以上科技獎項14項。
中藥材種質資源是中藥材產業的源頭和物質基礎,中藥材新品種和種子種苗質量已經成為影響中藥材質量的“卡脖子”問題。為了從源頭保障中藥材質量,公司大力開展與中藥材種業相關科研攻關并投資成立了國藥種業有限公司,推動中藥材新品種的“育繁推一體化”和建立全國一體化的中藥材種子種苗供應保障平臺。
通過10余年的努力,公司建設形成“瀕危藥材繁育國家工程實驗室”和“全國中藥材種子種苗生產技術服務平臺”,并成為國家中藥材產業技術體系“種質資源收集與評價”及“遺傳改良研究室”建設依托單位。公司作為國家“十三五”重點研發計劃牽頭單位,先后完成甘草、黃芩、金蕎麥、柴胡、黃芪、當歸、防風、黃精等70個中藥材500余份種質資源的收集與保存;建立我國西南區及華北區兩大中藥材種質資源圃;制定發布中藥材種子種苗團體標準15個、企業標準25個,提交行業標準草案13個;獲得并產業化推廣甘草新品種1個,育成金蕎麥新品種4個;獲批牽頭開展黃芩和金蕎麥特異性、一致性、穩定性(DUS)測試指南的研制;先后挖掘針對于甘草、黃芪、黃芩、金蕎麥等中藥材種質鑒定技術相關專利技術20項;建設形成“中藥材種子種苗質量追溯平臺”;產業化平臺國藥種業已建設有完備的生產經營體系、研發技術體系、質量控制體系和綜合保障體系,建設并運營的中藥材種子種苗質量檢測中心申請了中國合格評定國家認可委員會(CNAS)認可。
公司積極推動中藥材種業成果產業化推廣,通過10余年的“甘草育繁推產業化”項目推進工作,率先育成國內第1個甘草新品種“國甘1號”,建成國內最大的甘草良種繁育基地4000余畝(1畝≈666.67 m2,下同),首次完成甘草種子種苗的規模化、規范化、可追溯的生產,實現優質純正甘草種子種苗的市場化供應。公司以熱河黃芩為代表的道地藥材,以霍山石斛為代表的瀕危藥材,以附子、半夏為代表的毒性藥材以及甘草、黃芪為代表的大宗藥材新品種“育繁推一體化”工作穩步推進,建設并逐步完善“中藥材種業科研和產業化轉化平臺”。
隨著20世紀80年代藥材需求量急劇增加,野生藥材日漸匱乏,不能滿足人民群眾的用藥需求。中國藥材公司作為行業管理者,牽頭完成了瀕危藥材人工替代品“人工麝香”的研制和替代使用,該項目榮獲2015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開展熱河黃芩、中壩附子、紫油厚樸、霍山石斛等道地藥材的野生變家種及規模化、規范化種植的研究工作,先后建立了熱河黃芩、江油附子和三木《中藥材生產質量管理規范》(GAP)基地;成功攻關突破了常用南藥血竭的加工技術,將進口藥材延伸到了產地生產,保障了國內藥材供應,穩定了藥材價格。
公司通過對熱河黃芩栽培和加工過程的系統研究,提出了熱河黃芩獨特品質形成的綜合因素,闡述了熱河黃芩的道地性,為道地藥材的成因探索了一條可行性的道路,并以此為基礎,在多種道地藥材的研究過程中進行了探索,制定了一系列道地藥材特色栽培與加工技術規范,建立了資源評價、良種繁育、栽培加工、包裝貯藏等關鍵過程與產品技術標準30余項,形成專利技術20多項;建成了國內唯一的“熱河黃芩”野生種源采集基地30畝和制種基地800畝,累計推廣種植“熱河黃芩”藥材3000畝。
公司在20世紀80年代參與完成霍山石斛野生變家種技術突破的基礎上,2015年在安徽霍山投資成立了中國中藥霍山石斛科技有限公司,通過一系列技術攻關,成功完成了霍山石斛種苗批量化生產,結合設施及栽培技術研究,逐步實現了霍山石斛種植向規模化、集約化、規范化的轉變,實現了從野生撫育、原種生產、種苗繁育、原生態種植、規模化種植、生產銷售的無縫連接,并建設了霍山石斛全過程質量追溯系統,實現了藥材的來源可查、去向可追。目前,公司自有霍山石斛野生種源基地10畝、組培育苗中心5000 m2、種植基地近600畝,帶動200多個農戶種植2000多畝,徹底解決了霍山石斛種苗和藥材資源短缺的問題。同時,作為首倡單位和樣品提供單位,成功促使霍山石斛被《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以下簡稱《中國藥典》)2020年版收載,對產業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引領和促進作用。
針對南藥品種血竭資源日趨緊張、進口價格不斷攀升的問題,為了保證國內市場血竭穩定供應,公司經過了近10年的技術積累和3年的技術攻關,形成了成熟的血竭加工工藝;于2014年9月在馬來西亞檳城注冊成立了“眾花南藥有限公司(Zhonghua Southern Pharma Sdn.Bhd.)”,生產出了高質量的血竭產品,供應國內市場;進一步整合東南亞中藥資源和企業資源,積極開展包括乳香、沒藥等進口南藥的技術研究、生產加工與貿易,著力打造有特色、有規模、有效益的南藥生產與貿易企業,實現開發一地資源、帶動一片產業,推動中藥國際化、產業化發展,為國家的“一帶一路”經濟戰略貢獻力量。
為了進一步實現全過程管控、保障中藥材質量,2019年,公司全面啟動了中藥材生產的中藥材種植和采收質量管理規范(GACP)管理。目前,公司在全國22個省市建設了GACP基地共165個,覆蓋品種69個,基地面積9萬余畝。通過GACP的實施,進一步確保了中藥材質量,在源頭上為公司中藥飲片、配方顆粒及中成藥的生產提供優質道地中藥材原料。
公司自2005年以來,主持或參與組織完成中藥飲片炮制工藝和質量標準相關科研課題16項,發表論文20余篇,編寫了《中國附子》[3]、《中藥飲片圖鑒》[4]、《中藥發酵技術》[5]等多部技術專著,參與改進和研發炮制設備4臺套。
公司始終堅持傳承與創新并重,以毒性、大宗、發酵等類中藥飲片為對象,研發了氣相置換潤藥技術、無膽附子炮制減毒技術、智能熱壓制霜減毒技術、半夏溫浸減毒技術等多種炮制工藝技術[6-9],推動了中藥炮制技術和裝備的升級,形成蒸附片、炒附片等系列產品并實現產業化推廣應用;參與了多項地方標準、行業標準和國家標準的制定工作,在中藥飲片炮制工藝規范化研究和中藥飲片質量控制技術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貢獻。2005年受北京市藥品監督管理局委托,公司主持修訂了《北京市中藥炮制規范》,歷時5年,編制了《北京市中藥飲片炮制規范》2008年版。該項目奠定了公司在中藥飲片規范化研究方面的基礎,并為公司旗下飲片生產企業國藥集團北京華邈藥業有限公司京幫炮制代表品牌的塑造起到了重要支撐作用。
公司圍繞毒性中藥減毒技術,先后通過科技部“十一五”重大專項、國家中醫藥管理局2011年中醫藥行業專項等項目,開展了附子、無膽附片、半夏“湯洗”、巴豆“制霜”等炮制減毒技術研究,附子標準收入《中國藥典》2010年版,并開發了以生附片為原料,利用濕熱法或干熱法炮制加工無膽附子飲片“蒸附片”和“炒附片”的技術。2013年4月四川省藥品監督管理局公示了2種無膽附子飲片的炮制工藝和質量標準,此后作為地方標準收入《四川省中藥飲片炮制規范》。近年來,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藥行業專項及“十三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中醫藥現代化研究”專項基金支持下,公司開展了一系列關于中藥發酵品種(六神曲、淡豆豉)的規范化研究[9],以解決中藥發酵品配方各地不統一、生產工藝不規范、優勢菌群不確定等問題,確保發酵飲片質量穩定可控和人民用藥安全。2019年,《全國中藥飲片炮制規范》制定項目由國家藥典委委員委托中國中藥協會中藥飲片專業委員會組織開展,公司作為該項目的主要參與單位之一,在項目頂層設計和規范起草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這也是公司踐行中藥飲片產業發展戰略的重要舉措,大力健全中藥飲片標準體系,促進中藥飲片質量提升。
2015年,公司成功并購江陰天江藥業有限公司和廣東一方制藥有限公司2家全國領先的中藥配方顆粒企業。這2家公司在中藥配方顆粒生產技術以及質量標準研制方面一直處在行業領先地位,牽頭實施了600種中藥配方顆粒“標準湯劑”國家標準的制定,從藥材選材、炮制加工、生產工藝技術、質量標準與質量控制等多方面開展研究,并結合藥理實驗對藥效和安全性等進行評價,突破以往單純以化學成分分析優化制備工藝的思路,使產品設計更為科學合理,從而打造行業標桿產品。
2016年,一方制藥和天江藥業全面參與中藥配方顆粒國家標準研究與制定工作;2019年11月8日,國家藥典委員會公示了第一批160個中藥配方顆粒品種試點統一標準,其中139個中藥配方顆粒標準為一方和天江負責完成。在進行國家標準研究的同時,企業還加強了中藥配方顆粒國際標準研究工作,以標準的國際化推動產品國際化。
為實現公司中藥工業轉型,2013年開始,公司先后成功并購盈天醫藥集團有限公司和貴州同濟堂制藥有限公司。從此,公司開啟了打造百億級中藥工業企業的大幕,豐富了中成藥品種和市場占有率,匯集傳統中成藥精髓,擁有“仙靈骨葆膠囊”“頸舒顆粒”“風濕骨痛膠囊”“七厘膠囊”“潤燥止癢膠囊”“棗仁安神膠囊”“玉屏風顆粒”“鼻炎康片”“金葉敗毒顆粒”“鱉甲煎丸”10大全國獨家基本藥物、1300多個中成藥品種和規格。
為了規范具有700年歷史的經典方劑玉屏風顆粒臨床合理應用,公司開展了玉屏風顆粒治療小兒腎病綜合征、拮抗激素導致的免疫抑制和小兒反復呼吸道感染臨床循證研究。其中,在兒童呼吸系統疾病中的臨床應用已達成專家共識[10]。通過多中心、隨機、雙盲、安慰劑平行對照臨床研究,潤燥止癢膠囊成為治療慢性濕疹的口服中成藥[11]。從體內、體外實驗研究及臨床治療作用等不同層面,證實頸舒顆粒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藥物的循證支持[12-13]。為拓寬骨科產品線,風濕骨痛膠囊與仙靈骨葆膠囊憑借其充分的循證醫學證據與多年的臨床用藥經驗,入選了《骨關節炎病證診療指南》推薦用藥,并在推薦的口服用藥中3席占據2席。此外,公司還對醫圣張仲景的經典名方“鱉甲煎丸”在抗肝纖維化、腰腎膏治療良性前列腺增生伴有下尿路癥、柴石退熱顆粒治療流行性感冒和金葉敗毒顆粒在兒科領域適應證及治療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等方面開展系列臨床循證評價研究,融匯傳承和創新,持續用現代醫學的科學方法為傳統中醫藥提供科學嚴謹的證據鏈,促進中醫藥的科學使用。
“十一五”期間,公司通過提升質量標準,推動由七厘散制成的現代制劑名優中成藥七厘膠囊、治療便秘的通樂顆粒質量標準納入《中國藥典》2010年版。進入《中國藥典》的品種還有公司重點培育的大品種頸舒顆粒、風濕骨痛膠囊、棗仁安神膠囊、玉屏風顆粒、鼻炎康片、少林風濕跌打膏和馮了性風濕跌打藥酒等。
根據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發布的《古代經典名方目錄(第一批)》,2018年,公司成立經典名方開發專項工作組,篩選了一批組方,全面啟動中藥經典名方復方制劑研究工作。其中“桃核承氣湯”和“半夏白術天麻湯”獲得國家《重大新藥創制》科技重大專項資助;“清肺湯”和“蠲痹湯”等5個經典名方標準顆粒制備與標準研究獲得國家重點研發項目資助;“桂枝芍藥知母湯”等5個經典名方復方顆粒獲得廣東省市級項目資助。公司以中藥注冊的相關法規與政策為導向,抓住機遇,發揮優勢,在經典名方研究上搶占先機,為打造經典中成藥品牌提供產品支持。
公司作為中國醫藥集團中藥板塊的主力軍,全面進軍中藥大健康產業。公司先后開展了中醫診療、保健理療、代泡藥酒、定制膏方、參茸及衍生商品等系列特色服務和產品。各企業搭建各自健康產品事業部,分別研制各具特色的產品,開啟百花齊放、百鳥爭鳴的電商時代,逐步形成細化市場的格局。公司以“中國藥材”品牌出品暖中寶和綠篩膏產品、足浴養生系列產品、以改善睡眠質量為首的新態膏方系列產品、滋補煲湯類的食補原料系列產品;以“一方四季”品牌出品鹿血丹系列、一方九韻系列、美味果凍系列、代餐粉系列、美顏元氣茶系列;以“閱鑒本草”出品經方系列、怡兮系列、臻可醒固體飲料系列、代用茶系列產品;以“金賜力”出品刺梨系列產品。不同產品針對不同市場定位,市場影響力日漸增強。
公司加大了功能食品研發投入力度,以質量和技術優勢形成具有差異化優勢的功能健康產品。從“十一五”到“十三五”,公司研發出多項自主科研技術及核心自主知識產權保健食品。2010年,獲得“華邈牌桑椹枸杞飲料”保健食品批件,“天地從容酒”和“愛福寧牌比爾青膠囊”正在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食品審評中心評審中。目前,公司正在梳理已有新資源食品和保健食品,開展提質保效研究工作,使老批件適應新法規,煥發新活力。公司持續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產品創新、工藝創新、標準創新等為發展思路,開發新功能食品,已重點支持增強免疫力及增加骨密度功能食品方向研發項目,為企業大健康產業儲備品種,助力公司大健康板塊發展。
公司1999年創辦科技期刊《中藥研究與信息》,2006年更名為《中國現代中藥》。2011年,為進一步提高期刊專業性、學術性和影響力,公司與中國自然資源學會中藥及天然藥物資源研究專業委員會等3家學術團體合作辦刊,聘請中國工程院院士肖培根教授擔任學術主編,進一步擴大編委會在全國各地的覆蓋面。2012年,《中國現代中藥》確立“進軍中國科技核心期刊行列”的發展目標;明確辦刊宗旨為立足產業、服務產業、指導產業,以中藥資源為龍頭,促進中藥產學研結合與協同創新,推進中藥產業技術進步和現代化;增設中藥農業、中藥工業、中藥商業、中藥文化欄目,充分體現面向產業的定位。在學術支持單位和編委專家的共同努力下,《中國現代中藥》刊發了一系列“別樣茶”、中藥資源普查等學術文章[14-19];期刊學術質量逐步提高。2014年9月,《中國現代中藥》首次成功入選中國科技核心期刊。
2015年,《中國現代中藥》全面改版,進一步擴大合作辦刊,增加5家學術支持單位,廣泛聯合中藥研發領域的專家、學者,圍繞中藥資源生產與產業化過程的科學研究、技術開發需求,刊發大量具有較高學術水平的專論文章和專題[20-31]。2015—2020年,《中國現代中藥》連續6年入選中國科技核心期刊;2020年,首次入選武漢大學中國學術期刊評價中心(RCCSE)核心學術期刊,刊發的《經典名方的研發——中醫藥傳承發展的突破口之一》入選中華中醫藥學會2020年度中醫藥學百篇優秀論文,并作為中醫藥學科推薦的4篇論文之一[32],入選中國科協第五屆(2020年度)優秀科技論文遴選計劃。經過20余年的努力,《中國現代中藥》成長為中藥行業在科研成果交流和促進產業技術進步方面貢獻較突出的科技核心期刊。
2012年12月,公司成立藥材溯源項目辦公室,意在通過產品追溯提升質量,打造企業品牌。經過3年研發,初步建成了包含藥材種植、飲片生產、健康食品生產、中藥材、中藥飲片流通、信息服務和對外查詢6大功能模塊的中藥質量追溯系統。在公司內部企業試點不斷完善的基礎上,2015年以中國中藥協會為依托,籌建中藥行業追溯服務平臺,廣泛開展行業示范推廣行動。通過追溯培訓、政策解讀、技術服務指導優質道地藥材企業和飲片企業建立追溯體系,培訓宣講人數達1.1萬人,一對一指導企業23家。
2017年7月初,成立中國中藥協會中藥追溯專業委員會,圍繞“建平臺、定標準、促追溯”的主要任務目標按照建設成為面向中藥行業的追溯服務平臺的高要求,對系統功能進行拓展和升級,完善“中藥質量追溯行業服務平臺管理系統”,新增了中藥材種子種苗繁育(包括組培苗)、菌類藥材、藥材飲片流通、數據統計分析等功能;面向不同層次用戶設計中國中藥協會中藥追溯專委會門戶網站,提供全方位追溯信息服務;研發追溯APP,提高用戶操作便捷性和實用性,更好地滿足用戶在線采集、傳遞、查詢、統計的需求;先后獲得了“中藥質量追溯種植管理軟件”“中藥質量追溯飲片生產管理軟件”等軟件著作權8項。截至目前,簽約服務的企業達到195家。
在探索搭建中藥行業追溯平臺和推動中藥行業追溯體系建設機制過程中,2019年公司主持制定的《中藥追溯實施體系指南》等3項團體標準正式發布并實施,使得中藥追溯有章可循,為實現中藥追溯互聯互通,通識共享的追溯標準化做出了貢獻。
公司始終堅持以質量為核心,致力于構建中藥全產業鏈的標準化體系,在構建中藥質量追溯系統同時,打造專業的中藥品質評價與分析檢測平臺。目前,公司旗下擁有通過CNAS認可的實驗室4家,分布在北京、江蘇、廣州等地,認可范圍基本涵蓋中藥領域的常規檢測項目,主要為公司內部企業以及主要供應商提供中藥材種子種苗、中藥材、中藥飲片、中成藥以及相關健康產品品質評價和檢測服務。同時配合各技術板塊的研發重點,支持公司在中藥材種子種苗、中藥材商品規格、中藥飲片炮制規范和質量標準、中藥配方顆粒質量標準等領域引領相關行業標準、團體標準乃至國家標準的研究和制定。
2016年,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共同推出的中藥標準化行動計劃項目,公司旗下3家企業牽頭實施了《白術等14種中藥飲片標準化建設》《玉屏風顆粒標準化建設》《仙靈骨葆膠囊標準化建設》3個標準化建設項目,分別聯合國內十余家科研院所與企業,從藥材種植抓起,秉承“種好藥、造好藥、用好藥”的理念,建立健全涵蓋種子種苗-藥材-飲片-中成藥全產業鏈的質量標準控制體系,同時通過建立和應用中藥質量追溯體系,將中藥材生產技術規范、中藥飲片生產技術規范以及中成藥生產技術規范和相關產品標準在上游供應商以及本企業內嚴格應用和執行,實現了中藥產品“從田間到醫院”的全產業鏈無縫對接,為社會提供質量穩定可控的優質種苗、優質藥材、優質飲片和中成藥。企業通過實施標準化建設促進了產品質量和企業品牌的提升,也為中藥行業的整體質量提升貢獻了力量。
公司自2003年并入國藥集團以來,一直秉承“關愛生命、呵護健康”的企業理念,在“以工業為主導,以科技為支撐,大力發展資源產業,深挖傳統貿易優勢,積極進入大健康增值服務領域”發展戰略指引下,逐步建成了完善的中藥大健康全產業鏈,業務涵蓋上游種子種苗、藥材種植、產地初加工,中游中藥飲片、中藥配方顆粒、中成藥工業生產,下游國醫館、大健康增值服務、特色藥材貿易等,不斷提升現代化的工業生產能力和中藥資源的供應鏈整合能力,大力推動了我國中藥質量提升和產業高質量發展。
公司15年來在中藥材種質資源保護與新品種選育推廣、瀕危藥材繁育技術研究和規范化種植、中藥飲片炮制技術傳承與創新發展、中藥配方顆粒工藝及標準研究、中藥大健康產品開發、中成藥二次開發及中藥經典名方研發和企業科技創新體系建設等方面,圍繞中藥資源可持續利用及中藥產品質量提升,開展了大量科研攻關和產業化探索工作,取得了很多突破性進展和科研成果。在“中國藥材”大品牌戰略指引下,通過15年的科學引領和技術創新,不斷為“中國藥材”品牌賦能,突出體現品牌的科學內涵和產品與技術價值,以道地藥材的優良屬性和產品的可靠品質,加速推進中藥產業規范化、標準化和品牌化進程。
中共中央 國務院發布的《關于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意見》明確提出從“加強中藥材質量控制、促進中藥飲片和中成藥質量提升、改革完善中藥注冊管理、加強中藥質量安全監管”4個方面大力推動中藥質量提升和產業高質量發展,對新時代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發展中醫藥已上升為國家戰略,中藥事業將呈現新的發展格局。公司未來將繼續深耕中藥資源產業、中藥工業和中藥大健康產業,全面夯實中藥全產業鏈科技創新體系,為實現中藥質量提升和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和創新保障,為建設健康中國貢獻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