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白知識e

我們常常哀嘆,次品擠跑正品,劣幣驅逐良幣。但經濟學家張五常教授的弟子李俊慧卻表示,“劣幣驅逐良幣”不過是個經濟學神話,在現實生活中根本不可能存在。
她認為,短期內出現劣幣“驅逐”良幣,是因為官方搞通貨膨脹。為了解決財政問題,官方鑄造大量含金量少的“劣幣”放到市場上,并限定死“良幣”與“劣幣”之間的比例。
比如說,安史之亂后,經濟凋敝,唐肅宗為了緩解財政困難,發行了“乾元重寶”(唐肅宗年號乾元)。這個錢幣一文的重量為5.97g,不到3.98g的開元通寶的兩倍。按理說,一文乾元重寶應該值1.5文開元通寶,但是官方卻認定值十文開元通寶。結果如唐肅宗所設計的那樣,通貨膨脹盛行。
盡管如此,劣幣的存在也僅僅是“曇花一現”。劣幣剛出現時或許會有短時間的信息不對稱,但這個不對稱不會長期存在。時間一久,大家也就知道有良幣劣幣之分了。而且,不論支付貨幣的人再精明,收取貨幣的一方也不是傻子,當然不會乖乖收下劣幣,除非加價或是給出良幣。
假若真的有劣幣驅逐良幣,推論下去,還會有假幣驅逐良幣,如此一來,大家所用的就都是假幣了,這顯然不符合事實。簡而言之,“劣幣”只會在短期內存在,但從邏輯上講,劣幣不可能競爭得過良幣,也就不可能驅逐良幣。
想想看,歷史上出現了多少“劣幣”,古羅馬時期被加入廉價金屬的銀幣、美國在南北戰爭時期發行的綠背紙幣等,可今天還有這些貨幣嗎?它們早就在市場大潮中被淘汰了。
經濟學家周其仁教授有句話說得好:“無論市場還是政治里的欺騙,可以長期騙少數人,也可以一時騙多數人,但絕做不到長期欺騙多數人。”因此,劣幣必定會被淘汰,良幣終將勝出。只是,短期內,人們需要付出代價。
//摘自明白知識微信公眾號,本刊有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