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中展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出自李白的五言組詩《月下獨酌》,寫他懷才不遇的心境,這“三人”便是李白、明月以及李白的影子。從一人到三人,場面頓時熱鬧起來,也刻畫出李白豪放樂天派的底色。
那這里的第三個人,也就是李白的影子是怎么形成的?我們可以從將近1000年后牛頓的發現里尋找答案。17世紀末,牛頓提出了光的微粒說:光是由一顆顆像小彈丸一樣的機械微粒所組成的粒子流,發光物體接連不斷地向周圍空間發射高速直線飛行的光粒子流,一旦這些光粒子進入人的眼睛,沖擊視網膜,就引起了視覺。
在這個認知背景下,人們也搞清楚了影子是怎么形成的。影子的形成需要3個條件,分別是光、遮光物體和屏幕。光沿著直線傳播,不會拐彎,所以當月光照射在詩人身上的時候,光線不會繞開,只能被詩人遮擋住。這時詩人的背后便因為沒有光而產生了陰影,也就是影子。
除了光學,許多唐詩還涉及科學常識,李白的《早發白帝城》是在流放夜郎途中所寫。他忽聞赦書,內心大喜,寫下“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短短14個字將李白興奮急切的心情展示得淋漓盡致,之所以能達到這樣的效果,也要拜科學常識所賜。這首詩藏著3個科學知識:第一是彩云,也就是日華,是由于光的衍射形成的一種自然現象。第二是彩云間,形容白帝城地勢高,我國地勢西高東低,大部分河流自西向東流,這也為后幾句的舟行之速、行期之短做了鋪墊。最后是千里和一日,白帝城位于現在的重慶奉節縣,而江陵位于如今的湖北荊州市,其間的水陸總長大約是350公里,并沒有“千里遠”,但李白的語句描述讓人仿佛置身于現場:從地勢高的白帝城出發,借由高度的落差,一路向東,順流而下;水流為船的運動提供了很大的能量,小船的行駛速度變得更快了,所以可以感受到“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的暢快。
看到這里,是不是覺得很有趣?許多課本里膾炙人口的詩詞里都藏著科學知識。比如,駱賓王經典之作《詠鵝》有一句“紅掌撥清波”,便可以用牛頓第三運動定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來解釋;韋應物《滁州西澗》里有“野渡無人舟自橫”,它得以成立的基礎是解釋流體力學的伯努利原理;李白在《望廬山瀑布》中寫道“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這又應用了英國物理學家瑞利發現的瑞利散射原理。
科學家和大詩人都非常善于觀察自然,前者是觀察自然后通過實證研究找到規律,并進而提出科學發現;后者是用各種風格將觀察到的自然現象描繪成文學作品。這兩種方式源于人們的好奇心。古人仰望星空、探索未知,再加上細致入微的觀察,用科學抑或文學,讓大自然的奇妙之處流傳千古,這些均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的方式。
//摘自《環球人物》2021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