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長勝
曦日東升,黑暗消散。陽光穿過罅隙,神圣又溫暖,人們把它叫作希望。
懷揣希望,人們在時光旅途中越走越遠,從茹毛飲血到烹龍炮鳳,從刀耕火種變智能自動。人們開始好奇,傳播希望的太陽是怎樣的存在?朝暮赤紅,晌午奪目,這都是它的樣子,也都不是它的樣子。2021年10月14日,“羲和號”作為我國派去觀測太陽的第一位“使者”,正式開啟了探日之旅。
打卡太陽
517公里高空的晨昏太陽同步軌道上,510公斤的“羲和號”打量著太陽。“羲和號”是通過征名活動,網友們賦予我國首顆太陽探測衛星的名字,從此,神話般的星海又多了一抹傳奇色彩。
通過超高指向精度和超高穩定度的雙超平臺,裝載Hα成像光譜儀的“羲和號”可以較好地通過兩種方式觀測太陽:白光連續譜成像和光譜掃描成像。
在白光連續譜成像模式下可以獲得全日面像,如按下手機快門拍照一樣簡單。在光譜掃描成像模式下,“羲和號”搭載的Hα成像光譜儀通過對太陽全日面掃描,歷時約46秒,可以獲得4600多條光譜,每條光譜都能被復原成一張日面像。
Hα譜線在天文學和物理學上是氫的一條具體可見的紅色發射譜線。太陽光譜中的Hα波段譜線是太陽爆發時響應最強的色球譜線,能直接反映爆發的源區特征。
“羲和號”是國際首發實現空間太陽Hα波段的光譜成像探測的衛星,通過對Hα光譜數據的分析,可以從光球層到色球層獲取太陽低層大氣的信息,從而推演太陽爆發時的大氣溫度、速度等物理量的變化,研究太陽爆發的動力學過程和物理機制。
如果太陽磁場劇烈變化、日冕層爆發,會對地球磁場、地球上的衛星產生影響,對多種領域產生干擾,包括通信信號。“羲和號”接續被送上天后,我國將可以自主掌控相對精準的空間天氣預報,不受他人掣肘。
去往新時代的5毫米
“羲和號”是太陽雙超衛星,“雙超”指的是超高指向精度、超高穩定度。傳統衛星的有效載荷往往與平臺固連在一起,但衛星運行時多個器件同時工作,星體難免出現微小振動,載荷的工作環境并不穩定。而作為高精度探測任務的執行者,“羲和號”需要一個穩定的工作環境。
以“動靜隔離非接觸”總體設計新方法為導向,研發團隊成功研制出高精度、大帶寬、自身無干擾等特點的磁浮作動器,將載荷艙通過磁懸浮的方式與平臺艙連接,形成物理隔離。不接觸,平臺艙上的振動無法傳遞,載荷艙就相當平穩。然而,這樣的設計對于衛星的姿態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羲和號”上的Hα成像光譜儀在觀測太陽時,會因不同工作方式的需要改變衛星的姿態——有時要通過9個觀測點對太陽進行平場定標,有時要控制衛星姿態對太陽進行連續擺掃觀測,有時要對衛星進行暗場定標,控制衛星姿態指向空間特定區域。當載荷艙變換姿態,平臺艙也要第一時間跟著變化,避免碰撞。這種“載荷艙主動控制、平臺艙從動控制”的主從協同控制解耦新方法,讓衛星有效載荷的探測更加穩定、精準。
不同于傳統衛星的整體姿態控制,“羲和號”的載荷艙、平臺艙以及兩艙之間相對位置的姿態控制形成三環路控制。載荷艙和平臺艙之間正負5毫米的調整距離,似是衛星奔赴新時代的距離。
太空無線充電
載荷艙和平臺艙分離,傳統的供電方式無法滿足能源傳輸需求。
早在20世紀中后期,美國宇航局就已提出太空磁感應式無線傳輸技術,并成功在衛星上實現應用。而到目前為止,我國僅在地面實驗室開展了相關實驗工作,能在衛星上應用大功率、長壽命的無線能源傳輸技術是幾代中國航天人的愿望。
在衛星上進行大功率無線能源傳輸需要克服空間環境的復雜性,應對隨時交變的溫度、充滿未知的磁場變化。不像手機無線充電那么簡單,太空的“無線充電”除功率大外,電流還需經歷多次轉化。太陽帆板與蓄電池提供的均為直流電,在開展載荷艙和平臺艙的無線能源傳輸過程中,需經歷一番從直流到交流到磁場,再從磁場到交流到直流的轉換過程。
航天科技研發人員經過多番論證與比對,耗時1年多的時間圓滿解決了平臺艙和載荷艙聯合供電、分艙供電及太空中能源傳輸技術難題,確保衛星在各種狀態下實現能源的有效供給。“羲和號”作為國內首次使用大功率和長壽命無線能源傳輸的衛星,通過無線能源傳輸系統,把平臺艙的能量源源不斷地傳輸至載荷艙。
面對面快傳數據
“羲和號”特殊的雙艙分離結構對數據傳輸也有了更高要求。“羲和號”平穩入軌后,由激光中心團隊研制的艙間高速激光通信單機開機工作,將不間斷地負責艙間的數據傳輸任務。
不同于其他觀測數據,太陽光強度足夠強,所以產生的數據量非常大。所以,如何快速傳輸、存儲數據是科研工作及時有效開展的保證。
當處于太陽爆發的峰值點時,長時間觀測的數據量會非常龐大,屆時,除向地面衛星中心傳輸外,部分數據將暫存在衛星上的存儲器內。激光通信子系統具備高速激光傳輸接口,可以大幅提升科學載荷數據傳輸速率,將星內數傳帶寬大大提高。
激光通信在艙間傳輸距離短,但是偏轉角度大,載荷艙、平臺艙不需要對得很直就可以實現數據傳輸。同時,單機有10個各種各樣的接口,可以滿足平臺各種傳輸速度的特殊要求,將數據快速處理,更流暢地實現面對面快傳。
未來我國還將發射綜合性太陽探測衛星——先進天基太陽天文臺。該衛星將搭載更多空間望遠鏡,重點觀測太陽高層大氣狀態,與“羲和號”形成觀測層次和觀測波段的有效互補。
本次雙超平臺驗證的意義重大,后續還可將“羲和號”做成系列衛星,或大或小。太陽探測意義重大,未來還需發射更多的太陽探測衛星,及時掌握更多太陽信息,完善我國空間天氣預報的精度、準度。(據《中國航天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