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特殊教育是中小學基礎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推進教育現代化、實現教育公平的重要保障。從實際情況來看,我國特殊教育事業仍然有較大的提升空間。《培智學校義務教育課程標準(2016年版)》(以下簡稱《標準》)的頒布表現出了我國對特殊教育的重視。在《標準》中,明確指出了語文課程的基礎性教育地位。在低年級階段的語文課程中,識字教學無疑是最重要的教學內容之一,識字能力也是個體成長與發展過程中所需的基本能力。面對新時期的教育要求,識字教學的改革與發展成為一種必然趨勢。因此,筆者將結合相關文獻資料以及教學實踐的研究結論,具體闡述當前培智學校低年級語文識字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相應的改進策略。
【關鍵詞】培智學校;低年級語文;識字教學
【中圖分類號】 G623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文章編號】1672-0490(2021)34-035-03
【本文著錄格式】張道芳.培智學校低年級語文識字教學優化策略[J].課外語文,2021,20(34):35-37.
特殊教育的開展符合以人為本的理念以及人道主義精神,對和諧社會的構建會產生積極影響。高質量的特殊教育有利于在尊重殘障學生身心特點與發展規律的基礎上,設計完善的教學觀念與教學方式,從而突出潛能開發與功能補償,進而幫助殘障學生更好地實現發展、融入社會。為了有效落實這一目標,需要將語文識字教學視為最重要的教學內容之一。《標準》中明確指出:語文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應使培智學校學生初步學會運用祖國語言文字進行溝通交流。但從實際情況來看,培智學校語文識字教學的效果并不理想。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漢字的數量比較多,且形體比較復雜,具有一定的學習難度。二是學生的發展水平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即智力水平低下、注意力難以集中、知識遷移困難等因素導致學生的識字能力較弱。在這樣的背景下,培智學校低年級語文識字教學優化成為教師面臨的重要課題。
一、當前培智學校低年級語文識字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通過大量的觀察研究,當前培智學校低年級語文識字教學中的突出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教學目標設計問題
第一,教學目標過于重視知識維度,三維目標形同虛設。識字教學中“應然狀態”的構想是以三維目標實現的。但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教師對三維目標認識通常不夠深入。盡管很多教案設計中呈現出了三個維度的價值追求,但教師依然會以知識掌握為出發點組織教學活動,導致三維目標的設定形同虛設。
第二,教學目標的設計忽視梯度,沒有充分考慮智力落后兒童的識字規律。教學目標的設計比較籠統,沒有對生字分類并提出明確的要求。從實際效果來看,這樣的目標設計容易導致過于簡略的教學過程,學生在學習中是通過聽老師讀、跟老師讀等方式進行學習。而這種過于關注教學流程完整性的目標,必然難以體現出“識寫分流”的基本原則。
(二)教學過程實施問題
第一,分層教學的實施不到位,無法進行個性化指導。盡管筆者在研究過程中用“智力落后兒童”來代指學生,但當前培智學校已經逐步由面向輕度智力落后學生逐漸轉向中度、重度智力落后學生。從學生的障礙類型來看,也逐漸擴充到了多重障礙兒童、自閉癥兒童。毋庸置疑,學生智力障礙程度的加深以及學生類型的增多,給識字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大的挑戰。有些教師會將學生的學齡作為組織教學活動的主要依據。盡管這樣的理念有利于班級的日常管理,但難以滿足班內學生個體差異日益明顯的實際情況。這導致無法在教學活動中對學生提供個性化支持。
第二,教學內容存在局限性。由于教育對象具有特殊性,因此需要對識字教學的內容加以創新。但從調查結果來看,學生識字的內容仍然過多集中于教材內。盡管教材是學生主要的學習資料,但教材作為一種靜態的資料內容,仍然需要教師進一步開發。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對教材內容的分析仍然比較簡單,僅僅會根據教材中規定的識字范圍展開教學活動,導致學生難以系統地學習和積累生字。
第三,忽視了學生經歷的重要性。從學科特點來看,漢字和現實生活之間的聯系十分緊密,學生通常會在生活中積累一定的語言經驗。但是從實際的教學效果來看,教師在教學中往往會忽視學生語言經驗的積累,割裂漢字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受此影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只能進行機械的理解與記憶,從而對學生的學習效果產生不利影響。
第四,問題行為頻發,影響正常教學秩序。學生在課堂中的常規意識同樣是影響教學行為的重要因素。智力落后的學生通常會在自控力、注意力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在課堂中容易出現睡覺、說話、東張西望等問題。由于部分教師采用的處理方法比較單一,因此容易影響教學節奏。
(三)教學評價方式問題
部分教師對學生的識字量沒有清晰的認識,并且未對學生“預期學習結果”進行明確規劃,導致評價過程無據可循。此外,教師采用的評價方法比較單一,主要采用抄寫作業、提問等方法。
二、培智學校低年級語文識字教學改進策略
(一)研讀課標內容,轉變教育理念
在培智學校低年級語文識字教學中,教師首先需要思考的是“為什么教”的問題。語言文字是最重要的信息載體與交際工具,也是文化的重要構成要素。因此,在日常教學中,教師應該對課標內容進行全面的研讀與分析,以此來逐步調整和完善教育理念。唯有如此,才能為識字教學質量的提升奠定堅實基礎。
在《標準》中,首先強調的就是“培養學生適應生活的語文素養”。這一理念的意義在于明確了語文教學需要面向培智學校的所有學生,這意味著要以學生的語言發展特點、學習特征、學習需要作為組織教學活動的基本依據。在此基礎上,教師要利用多種方式將學生發展的可能性轉化為現實性,從而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具體到識字教學中,教學目標要設定為引導學生積累語言知識,發展抽象思維,并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從而通過語文課程逐步提高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其次,《標準》倡導“感知、體驗、參與”的學習方式。為了滿足培智學校學生的特殊需求,教師在教學全過程中需要遵循“以生為本”的理念,從而為學生通過感知、體驗、參與等方法進行語言文字學習創造條件。毋庸置疑,這是挖掘學生學習潛能的有效途徑。總之,教師需要準確地把握新課程標準,從而樹立正確的教育理念。
(二)把握漢字特點,組織形象教學
從實際情況來看,在培智學校識字教學中要求學生同時做到會認、會寫、會講、會用是不可取的。尤其是對智力落后的學生,這種做法更是會對其識字能力的提高產生阻礙作用。為此,教師需要遵循先認后寫的原則組織教學活動。同時,由于學生的思維發展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礙,因此為了尊重學生的身心特點,在認字過程中可以采用形象直觀的教學方式,從而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如多媒體是開展形象化教學的重要輔助工具,借助不同形式的媒介要素,可以使漢字以一種更加直觀的形式呈現出來。比如在教學“筆”字時,這個字具有會意字的特點。在教學過程中,筆者首先出示了一組毛筆的圖片,然后對學生說:“我國古代使用的是毛筆,那大家有沒有發現這種筆有哪些特點呢?”經過觀察之后,有學生回答:“筆的上面是一根木棒,下面是毛。”我對學生說:“上面不是木頭的材質,是竹子做的。”接著,筆者播放了一段筆桿制作流程的視頻,使學生直觀了解了竹子是怎樣被制作成筆桿的。通過多媒體的演示,學生明白了“筆”字為什么是一個竹字頭和一個“毛”組成的,從而幫助學生比較準確地認識了“筆”字的字形。由此可見,在培智學校識字教學中,合理應用形象化教學方式是極為必要的。
(三)開展生活教育,引導感性認知
正如前文所述,漢字和現實生活之間的聯系十分緊密,所以《標準》中強調“構建以生活為核心的開放而適性的語文課程”。一旦脫離生活,則會使語文課程喪失活力。為此,教師應該遵循生活教育理念開展教學活動,并對教學內容進行甄別,以此來設計貼近生活以及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的教學內容。此外,這種形式的教學活動有利于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學生課堂問題行為的發生。
為了開展生活化識字教學活動,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第一,借助生活實物進行生字呈現。借助生活實物,可以將抽象的漢字轉化為形象化的媒介。一方面,可以結合生字內容在課堂中直接出示相應的物品。另一方面,對不能直接出示的物品,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回憶在生活中見過的相應的場景與事物。第二,注重動作還原。肢體動作除可以呈現出生字所代表的含義外,也可以加深學生的知識印象。比如教學“看”“跑”“跳”等動作時,可以做出相應的動作。第三,再現生活,在活動中識字。在生活化場景中應用語言知識不但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方法,同時也是識字教學的重要目標。為此,教師可以設計一些簡單的主題,并組織學生進行自由對話。需要指出的是,這一過程不但涉及聽話與說話,而且包括判斷、分析、綜合、概括等多個環節。也就是說,對話活動不但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語言知識,而且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學生的思維開發與智力發展。
(四)實施分層教學,促進個性發展
在成長與發展過程中,個體之間會逐漸產生較為明顯的差異。在培智學校中,學生之間的差異往往會表現得更加明顯。基于此,分層教學是識字教學中必須遵守的重要原則。為此,教師應該在理解整體教學內容的基礎上對學生提出差異化要求。這樣一來,有利于教師順利實施個別化教育計劃,從而提升識字教學的針對性。
以《端午粽》為例,在這篇課文的教學中,主要的教學目標包括以下幾點:第一,認識“端、節、粽、米、分、間、豆”等生字,學會書寫“節、午、米、總、豆、分”等漢字。第二,學習文中的疊詞,并嘗試適當應用。第三,了解文中的長句子,并流利、正確地朗讀全文。第四,了解粽子的制作方法。接著,根據學生的認知差異,筆者進一步將學習目標進行了細分。如智力發育相對較好的學生除理解文中的生字生詞外,還要初步感知課文,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對智力水平中等的學生,筆者提出的主要要求是能夠從字音、字形、字義角度初步了解字詞內容。對智力發育水平暫時比較落后的學生,對其主要要求是能夠跟讀生字與課文。最終,通過這種方式,不同智力發育水平的學生均得到了針對性的鍛煉,從而促進了學生的發展與進步。
(五)完善教學評價,提升教學實效
在完整的教學活動中,教學評價是一個必不可少的環節。有效的教學評價有利于對教學過程及效果進行科學的價值判斷,從而為教學活動的改進提供決策依據。相對于常規的教學評價模式,針對智力落后學生的識字教學評價需要遵循多元化原則,唯有如此,才能使教學評價環節的積極作用得到充分的發揮。
通常來講,多元化教學評價需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第一,評價主體多元化。學生是發展的主體,而對智力落后的學生,更應該使其通過自我反思與相互評價的方式在評價環節中發揮主體作用,這樣可以更好地使學生總結學習經驗,并實現思維發散。第二,評價指標多元化。應避免過于關注學生的學習結果,而是要將評價的重點放在學生學習活動全過程中。第三,評價方法多元化。根據學生智力發育程度以及教學目標的不同,要對評價方法進行靈活調整。
綜上所述,識字教學是培智學校的重要教學內容,對學生的智力發育和全面發展會產生積極影響。因此,教師應該不斷分析智力落后學生的識字規律,并以此為基礎設計相應的教學策略,從而逐步達到最優化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陸松志.多法并舉,引導培智學校學生快樂高效識字[J].現代特殊教育,2019(23).
[2]張立靖.淺談培智低年級識字教學[J].文存閱刊,2019(12).
[3]南樹功.智障兒童識字教學的有效策略[J].文學教育(下),2019(3).
[4]郎宏.智障兒童識字教學指導方式分析[J].神州,2019(24).
作者簡介:張道芳,女,1982年生,江蘇南京人,本科,小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為低年級智力障礙兒童識字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