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明明 高鑫君
摘 要:運河濱水景觀是承載運河城市文化的景觀空間,但現在很多運河濱水景觀出現地域文化缺失、特色不夠突出等問題。因此以山東省臨清市會通河段濱水景觀為例,探討地域文化視角下古城運河濱水景觀的研究理論建構,分析臨清市會通河段濱水景觀的現存問題與解決方案,對古城運河的濱水景觀設計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地域文化;古城運河;濱水景觀
水運曾在交通運輸中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一些城市甚至因水運而發展起來。然而現如今,隨著交通運輸業的發展,水運逐漸被各種新型運輸方式所替代,其地位顯著下降,運河濱水區也陷入了衰落的狀態。因此,要想復興運河濱水區,就要發展新的城市功能并進行景觀更新。
一、地域文化
(一)地域文化的內涵
地域文化的形成過程是漫長的。在這個漫長的過程中,該地區的文化表現形式會隨著時間推移、社會變遷以及當地政治、經濟、文化等因素不同程度的影響,逐漸呈現融合、演變等態勢,它會表現為歷史遺跡、文化形態、生產方式、社會風俗、建筑風格和宗教信仰等人文形態,也會表現為自然景觀、自然資源、本土動植物群等自然形態。但是,由于歷史的不斷變遷,在特定地區存在的歷史遺跡、風土人情、獨特民俗在現代文明發展的進程中逐漸被人們遺忘。
(二)地域文化的影響因素
地域文化由自然環境、人文環境、社會環境三部分組成。自然環境中的地形、地貌、植被、水文等因素直接影響著地域文化的形成與發展。人文環境則在人與環境的相互作用下,伴隨著歷史的發展,影響著不同地域文化的形成。社會環境包括社會生產力、科技發展等因素,這些因素都影響著地域文化的發展。
二、地域文化在城市濱水景觀設計中的建構
地域文化是動態的、獨特的,將地域文化融入城市濱水景觀對延續和發展城市的歷史具有重要作用。首先,運河城市濱水景觀設計以地域文化為基礎。地域文化是一個城市的靈魂,是中華大地不同區域范圍內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具有豐富的人文精神和思想內涵。地域文化屬于影響城市濱水景觀設計的人為因素,設計師要以此為出發點,做好地域文化的傳承與保護工作,避免城市建設與文物保護之間發生矛盾,從而設計出更具識別性與視覺性的城市濱水景觀。其次,運河城市濱水景觀設計以地域文化為主體。設計師可以將地方建筑等物質元素和歷史圖騰符號、民間節日等非物質元素融入設計,為城市濱水景觀設計提供重要的設計依據。將居民所熟知的運河文化符號、文化特征、文化建筑運用到景觀設計中,設計出具有特色的地域文化濱水景觀,不但有利于提升居民對于空間的參與度,增強人們對地域文化的認同感,而且還有利于居民對地域文化的傳承、宣傳和普及。
地域文化與城市濱水景觀具有相輔相成、互相影響的關系。運河城市濱水景觀可以擴大運河文化的宣傳力度和范圍,與此同時運河文化也會吸引參觀者欣賞、游覽城市濱水景觀,并以此提升臨清市的城市品牌核心價值。
三、地域文化視角下古城運河濱水景觀的
更新設計方案
(一)臨清市概況
1.臨清市歷史概況
臨清自建立至今已有千年歷史,明清時期對于臨清的崛起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階段。明朝初期,臨清只是一個偏遠縣城,而到了明朝中后期(嘉靖、萬歷時期),會通河疏浚完畢,水運發達,臨清因此崛起:城市面積擴大、人口增多、稅收增加。這時的臨清,甲于山東,名滿天下。后來,隨著鐵路的修建與通車,南北交通也由鐵路代替了水運。此后,隨著運河興起的臨清也隨著運河的衰落而淡出人們的視野。
2.臨清市地域文化概況
臨清因地處不同時代運河的交匯處,遂成為運河交通的中樞,在中國運河史與漕運史上均占有重要地位。京杭運河歷史悠久,經過兩千多年的歷史積淀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京杭運河在流經臨清地區的過程中,與臨清本土文化碰撞,從而產生了臨清地域文化。因此,運河文化是臨清文化最重要的一部分。臨清擁有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包括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產、明清商業文化、民俗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等,它們都展現著濃郁的運河特色、包容的古縣胸懷,具有獨特的歷史價值。
(二)運河臨清段的優勢與現存問題
1.優勢
通過實地調研與閱讀文獻發現,大運河臨清段擁有豐富的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歷史悠久,民風淳厚,是多民族文化交流地。由此可見,大運河為臨清發展地域文化提拱了豐富的素材。提取居民所熟知的當地元素,結合現代審美,設計符合當地居民審美需求的設計作品,是當下更新古城運河濱水景觀的重點所在。
2.存在問題
河道兩岸基礎設施較為落后。沿岸的景觀設施老舊,居民的娛樂設施單一,沿岸附近運河文化遺留下來的遺址保護不到位,缺乏對于運河文化的宣傳。
運河沿岸附近的居民把垃圾隨意傾倒在河岸,甚至把垃圾倒在河里,這種行為不僅影響了運河沿岸的景觀效果,而且還對河道的水質造成污染。
運河貫穿臨清老城區,沿河兩岸建筑分布密集。部分毗鄰運河的房屋侵占了原運河,嚴重影響了運河沿線的景觀和河流的排水能力。
運河沿岸的建筑修建于不同的年代,大致有傾斜建筑、平面建筑和青磚建筑。這些建筑保護的成效不盡相同,使得一些建筑外墻的顏色和風格與運河沿線的當地景觀不符,影響了運河沿岸歷史景觀的完整性。
(三)設計策略
融入當地文化元素,延續城市文脈。設計師要注重對場地周邊環境的深度分析,在設計中保留具有文化價值的元素,結合運河文化推陳出新,使文化與生態共存,傳統與現代共存。此外,設計師還要關注附近居民的生活習慣和文化習俗,營造舒適自然的交流空間,為居民提供滿意的生活環境。
(四)依托地域文化總體布局
隨著大運河的申遺成功,運河景觀設計被各界專業人士廣泛關注。不同行業的專業人士對于濱水景觀的設計有不同的要求,例如空間布局的合理性、生態基礎設施建設的前瞻性等。
運河濱水景觀呈帶狀分布。濱水景觀不僅包括水域景觀、陸地景觀,也包括水陸交界處的景觀。設計師要深入探索臨清豐富的歷史文化特色、風土人情和傳統習俗,探索具有代表性的符號特征,通過不同以往的景觀形式、風格、語言和隱喻來布局該地區景觀規劃,體現該地區的景觀文化。
(五)立足已建成的景觀,取長補短
設計師要結合地域文化特點,根據現有景觀對設計方案進行優化,創造具有特色的文化空間,提升地域文化的內涵。保護歷史特色、復興本土文化、改善人居環境,這一切都要求人文生態作為臨清重要的發展方向。因此,改善運河沿岸生態環境,要立足于已建成的景觀空間,根據已建成的景觀取長補短,設計出更具地域文化特色的景觀。
1.豐富駁岸設計形式
設計師要根據不同的河流景觀設計不同形式的駁岸。例如:強化人工駁岸景觀多樣性、注重城市駁岸景觀配置的多樣性等。其中自然駁岸具有增強水體的自凈性、可滲透性等多種功能,符合景觀生態要求,應為主要的設計方向。
2.增加特色景觀小品
在濱水景觀設計中,設計師應該考慮加入適當的景觀小品,例如休憩設施、娛樂設施、景觀燈具、景觀標識等。在設計過程中,還要善于運用運河文化,把運河文化作為設計元素,設計和諧、自然、得體的景觀小品。此外,設施之間要疏密有致,充分為景觀觀賞者考慮。
(六)地域文化在濱河景觀設計中的有效表達
基于對臨清運河文化歷史特征、風土人情、民族宗教等情況的了解,提煉運河文化符號,優化歷史文化環境,為附近居民打造多個舒適、放松的濱水景觀空間,是地域文化在濱河景觀設計中的有效表達。
濱水景觀空間的設計立足于設計對象的人文性和自然性,使其兼具人文性和自然性。人是設計的主體,因此在景觀設計中要注重人的體驗感,分析研究人在景觀空間中的心理變化和各種景觀場景給人帶來的感官體驗。
觀景平臺:濱水觀景平臺對于城市居民來說是一個放松的區域,居民可以在此垂釣、聊天,因此深受居民喜愛。
戲曲廣場:臨清當地居民非常喜愛戲曲這一傳統文化,設置戲曲廣場對于人們了解戲曲文化、發揚戲曲文化具有促進作用。
憶昔平臺:臨清在明清時期因運河的發展而異常繁榮,憶昔平臺能夠很好地幫助人們了解臨清歷史。
古樹遺址廣場:為不破壞原有的遺址,以古樹為載體設計古樹遺址廣場,為附近居民提供乘涼的場所。
四、結語
針對目前臨清運河濱水景觀現狀,筆者通過查閱相關文獻資料、實地走訪調研,提出符合臨清地域文化特色的濱水景觀設計。
曾經的京杭大運河商賈云集,給臨清帶來獨具特色的運河文化與地域文化。在新的歷史時期,在先進的科技、科學的理念的引領下,在地域文化、鄉土景觀的指導下,設計濱水景觀再現古老臨清的魅力,讓運河文化成為臨清地域文化的名片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于爽.城市濱水地區改造更新研究[D].天津:天津大學,2004.
[2]程啟.地域文化在城市濱水景觀設計中的應用:以長沙湘江風光帶為例[J].工程技術研究,2019(3):172-173.
[3]肖香香.臨清歷史文化資源視域下的文化自信研究[D].濟南:齊魯工業大學,2019.
[4]胡海勝.文化景觀變遷理論與實證研究[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11.
作者單位:
劉明明,廣東工業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
高鑫君,西安建筑科技大學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