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中生的語文寫作中有很多語言不規范現象,主要為錯別字、詞語運用不當、生造詞語以及書面表達不符合句法格式等。問題產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還是語法意識的欠缺。針對這些不規范的語言現象,應在教學中予以重視。特別要增強高中生的語言規范意識,培養良好的語言習慣。
關鍵詞:高中生作文;語言失范;語法知識;原因;對策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在課程目標中指出:能在生活和其他學習領域中,正確、熟練、有效地運用祖國語言文字。語言的范使用是高中學生語文學習的基本要求,但在日常教學尤其是作文教學中,學生語言使用不規范現象最為突出。因此,要探究這些不規范現象形成的原因,以便有針對性地找出相應的解決問題的辦法,提高學生的語言素養。
一、 學生作文中出現的幾種語言不規范現象
高中學生的作文中出現了多種語言不規范的現象,較多的是錯字、別字、句法的失誤、生造詞語、使用網絡語言以及不符合書面表達的口語方言。下面就結合實例具體分析這些不規范的語言現象。
(一)寫作過程中出現錯字、別字
從小學生開始,作文中出現錯字、別字就一直是一個很普遍的問題。有的學生一篇作文中能出現十幾個錯字、別字。很多學生不會寫的字就用別字代替,甚至憑自己的想象造字。
例如,在《長大》這篇文章中,某學生在寫到“我長大了,不是我能獨立生活,不是我能課服困難”時,將“克服”寫為“課服”這是典型的別字現象。又如“那聲音堅銳短促,鏗鏘有力”。學生將“尖銳”錯寫為“堅銳”。
(二)不按語法規則造句,出現病句
病句是學生作文中不規范現象的主要方面,句法失誤較多。如“越王勾踐的臥薪嘗膽、董存瑞炸碉堡、錢學森毅然回國……他們的愛國精神始終浮現在我的心中”。這一句中主語“愛國精神”與“浮現”不搭配,“愛國精神”只能說“鼓舞”了我,或者說他們的愛國形象始終浮現在我的腦海中。因為“浮現”的只能是形象、畫面,而“愛國精神”應該搭配的是“鼓舞”。
(三)作文中使用網絡語言
近年來,濫用網絡語言已經成為眾多學者批判的對象。但網絡語言的大肆使用已經成為一種趨勢,作為青少年的高中學生更是將網絡語言看成是一種時尚,在寫作時,也常常會出現一些如“yyds”之類的網絡語言。
(四)使用不適合書面表達的口語、方言等
學生作文中也會偶爾出現口語化的語言,或者是不適合書面表達的方言。口語化的語言有利有弊,運用得恰當,可以使文章增色不少。例如,陳忠實的《白鹿原》中大量運用了陜西關中方言,不僅沒有使文章有什么弊病,反而使這篇小說成為現代文學中的佼佼者。因此,方言、口語的使用應有一定的條件。學生作文中往往出現一些不適合書面表達的口語化的詞語或者方言,使文章十分蹩腳。
例如,某學生在寫《長大》這篇作文時這樣寫道“最后,我被父親賞了一耳刮子后,又乖乖地去上學了。”這里“耳刮子”一詞就過于口語化,用在文章中不合適,應改為“耳光”。
寫作是藝術的創造,也是思維的過程。在寫作中,我們應該注意盡量使用規范的語言。
二、 幾種語言不規范現象形成原因的分析
高中生寫作,在語言使用方面出現了以上問題,而這些問題的形成又是有著多方面的原因的,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去探究。
(一)語法知識在課堂教學上的欠缺
首先,教材和新課標關于語法方面的內容并不多。從小學開始,語文課本更加注重的是字詞的傳授以及對課文的理解,很少涉及語法知識,因而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就無據可依。雖然新的課程標準對語法知識又有了重新的規定,開始重視起來。但長期以來的語法知識被淡化,學生在小學、初中就沒有打好和語法知識相關的語言基礎。學生底子薄弱,本來對語法這種比較抽象的知識就不容易產生興趣,更不會重視語法知識的學習理解。
其次,教師對語法知識的教學不夠重視。語文課堂教學,教師更加重視的是對文章的理解和品讀,而忽視了對語法知識的教學。教師認為這是學生語感的培養,是靠自己的閱讀積累形成的。語文課堂主要是學習閱讀的方法,寫作的審題立意,應試答題的技巧。對于語法知識,教師往往不夠重視,甚至幾乎沒有涉及語法方面的教學,致使學生練習的機會也就很少。
再次,語法知識本身的特點決定了其教學的困難。語法的重要特點是它具有抽象性,正是這種抽象性決定了語法教學的難度。語法知識學習起來有很大的難度,有些教師自身也一知半解,不能透徹地理解語法知識,所以,也就在課堂上淡化了語法知識的教學。語法知識同時也比較枯燥,學生不容易理解和學習。
最后,課堂教學中教師自身存在語言不規范現象。一些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自身也存在著語言的不規范現象,給學生帶來了不良的影響。
(二)作文教學中對語言規范使用要求不嚴格
在作文教學中,一些教師對學生作文自改不重視。許多教師從來沒有讓學生自己修改過作文。有的沒有認識到學生自改作文的重要性,有的怕麻煩,干脆不讓學生自改,僅僅是教師自己批改。學生自改作文,不但可以減少語言的不規范現象,同時,也可以培養學生良好的自主學習的習慣。
教師在作文批改中對語言不規范現象不注意。教師批改學生作文,更加看重的是學生的審題立意是否準確,文章是否連貫。語言的規范與否變得不那么重要,教師往往為了省事就忽略了這一因素,常常是劃出作文中優美的語句,圈出錯別字,再寫上兩行批語就完了。學生對于批改好的作文,更加關心的是作文的分數和教師的批語,所以經常會出現圈出來的錯別字也并不訂正的現象,更不用說再看看文中是否有語言不規范的現象了。
(三)社會語言環境對學生語言習慣的不良影響
社會環境對學生語言習慣也有著很大的影響。首先是社會的大環境。經濟建設不斷發展,但人們的語言規范化意識卻很淡薄,亂寫亂說,表述不當。普及讀物、廣告語中亂用字詞的現象隨處可見,使學生的語言環境受到污染。
互聯網的普及使得網絡成為青少年成長過程中重要的教育資源。網絡的發達給人類帶來了巨大的方便,同時,也有著一定的負面影響。高中生正在成長發育的關鍵時期,思想不夠成熟,喜歡接受新鮮事物,容易受到環境的影響。因而,網絡語言的盛行,深深地影響了新時代的青少年。高中學生有一種追求潮流的心理,認為網絡語言是一種時髦的表現,在寫作中往往就會故意或者不自覺地使用不規范的網絡語言。
同時,手機和電腦普及,使學生習慣了用拼音打字。現在極為盛行的搜狗拼音輸入法,可以使打字的速度非常快,給使用的人帶來了很大的方便。但同時我們也經常發現,很多人用拼音打字雖然快,但錯別字很多,大多是同音別字。學生平時上網、發短信,都是用拼音打字,為了方便省事,往往不會寫的字就用同音字代替,長此以往,學生就記住了錯的字,所以在作文中才會出現大量的同音別字。
另外,一些明星的“金句”頻出,飯圈文化讓學生追星以及盲目崇拜,對這些不符合語法規范的語言進行學習和模仿,也會造成學生在寫作中出現不規范的語言現象。
三、 避免學生作文中語言不規范現象的幾點建議
如何減少甚至避免高中生作文中出現的語言不規范現象,這需要從多角度努力。
(一)語文教學中應適當增加語法知識的教學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加強規范用字、用詞的教育,強化學生規范使用語言的意識,在日常交流和表達的過程中養成良好的規范使用語言的習慣。
現代漢語的語法和詞匯是兩個相當重要的板塊,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不應該再繼續忽視對這些方面的教學和指導。語法知識的教學,詞法、句法,以及病句的類型等方面,都需要教師選擇常用的內容給學生講述。教師應當在教學中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將實用的語法知識生動地傳授給學生。
(二)作文教學中應加強對學生的語言規范化教育
在作文教學中,教師應強調語言使用的規范化。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寫作習慣,在平時的寫作練習中就要求學生規范使用語言。長期的練習,可以培養學生的語感從而減少語言不規范現象的出現。
同時,好的作文貴在修改,而作文修改的初級要求就是要語句通順,連貫,沒有語言使用不規范的情況。新的語文課程標準也有一些要求,要讓學生養成修改自己作文的習慣,做到文從字順。
首先,在作文寫好后,要求學生自行修改。學生自改文章,盡量使用朗讀的方法,一些不規范的語言自然就可以被找出來。在自改之后學生之間互相修改,要求學生根據語法和詞匯方面的知識,把使用不規范的語句和詞匯修改一下,力求做到準確無誤。
其次,教師在作文批改過程中,應將學生作文中的語言不規范之處標出來,而不是僅僅寫一個批語,打上一個分數。指出學生作文中的語言不規范之處之后,應要求學生改正,并且寫出錯誤的原因。
學生的自評、互評,在規范語言方面往往比教師對作文的批改更加重要。很多教師也了解學生作文自改和互改的作用,但是卻不能切實地運用到作文教學之中,主要的原因還是怕麻煩。
特別要強調的是教師不應該某天心血來潮讓學生自我修改作文,或者是為了應付檢查作秀而讓學生自改、互改作文,而是應該把這種方法貫徹到作文教學中來,讓學生養成自我修改作文的好習慣。每一次的作文修改,學生都會認真發現其中存在的語言不規范之處,久而久之,學生就會養成這樣的習慣,作文中的語言不規范現象就會逐步減少。
(三)通過對經典文學作品的閱讀培養學生良好的語言習慣
學生作文中出現的這些語言不規范現象,其中一個原因是社會語言環境的影響。科技社會的發達,使人們的壓力也變得越來越大,人們希望的是能夠放松自己,于是快餐文學產生了。學生所處的社會語言環境里,網絡語言泛濫,社會習語在日新月異地更替。而閱讀與寫作是兩個有機聯系的過程,閱讀的積累可以幫助寫作的提高。
經典文學作品都是經過時間的積淀而保留下來的有價值的作品。閱讀賞析經典文學作品,不僅僅可以陶冶學生的內在情操,而且可以讓學生受到經典文學作品語言的熏陶。日積月累,學生漸漸地產生良好的語感,在平時的寫作過程中也會減少一些語言不規范現象。
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學生在三年中閱讀總量不少于150萬字,閱讀材料包括適合高中學生閱讀的各類圖書和報刊。文化經典著作如《論語》《孟子》,小說如曹雪芹的《紅樓夢》、雨果的《巴黎圣母院》,散文如朱自清先生的散文等。
在課堂教學中涉及經典文學作品時,要求學生寫讀書筆記,或者是進行文本鑒賞,從語言方面把握文本內容之后,揣摩語義。把讀和寫結合起來,養成有目的、嚴謹的閱讀習慣,使閱讀成為改進寫作的一個很好的途徑。
通過對高中生作文中的語言不規范現象的具體分析和研究,我們已經從多方面尋找到產生這些不規范現象的原因,并針對這些現象提出了一些教學建議,相信對改進作文教學,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會有所幫助。高中學生的寫作中語言不規范現象已經愈加嚴重,希望這一問題能夠引起教師、學生的重視,通過各方面的努力,改變這種狀況。
參考文獻:
[1]馬文文.高中語文寫作教學策略之我見[A].中國智慧工程研究會智能學習與創新研究工作委員會.課程教學與管理研究論文集(二)[C].重慶:中國智慧工程研究會智能學習與創新研究工作委員會,2021:5.
[2]王銳.語文核心素養視閾下高中寫作教學策略研究[D].哈爾濱:哈爾濱師范大學,2021.
[3]吳冰冰.探究修辭教學在高中語文寫作教學中的應用[J].散文百家:新語文活頁,2021(5):45-46.
作者簡介:
魏薇,江蘇省徐州市,徐州市第三十五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