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詠梅?鄧芳麗
摘要:近年來,家園共育日益成為熱門話題。良好的家園共育模式有利于提高幼兒教學質量,保證幼兒的健康成長。為此,父母要積極配合幼兒教師,共建家園共育的教育模式,使教育貫穿于孩子的家庭生活和幼兒園生活中,強化教育成果,推動幼兒教育理念的更新和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促進幼兒健康、快樂地成長。
關鍵詞:家園共育;幼兒教育;發展對策
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21)-50-
引言
所謂家園共育,主要是將家庭環境中的家長和校園環境中的教師緊密聯系在一起,通過二者的交流和溝通,實現信息共享和優勢互補,為幼兒的成長和發展提供幫助[1]。家園共育理念的提出,是幼兒教育工作發展的一次重大創新和突破,在幼兒教育和發展中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相關教育工作人員和家長需要給予足夠的重視。
1“家園共育”在幼兒教育中的重要意義
1.1提升家庭參與的份額
現目前,有很多家長忙于工作,無暇陪伴幼兒學習和成長,還有的家長認為教育是幼兒園的本職工作,把幼兒送到幼兒園,目的就是讓幼兒園進行照顧和教育,家長只負責保障幼兒的經濟支出,這種錯誤的認識使家庭教育難以發揮應有的作用[2]。通過強化家園共育,讓幼兒父母和幼兒教師積極轉變教育觀念,提升家庭參與的份額,通過親子游戲等趣味化的活動增進家長與孩子之間的感情,強化家長與教師之間的聯系,實現幼兒的全面教育。
1.2促進家園的有效溝通
家園共育模式的構建,可以有效促進家園的溝通,使家長可以對幼兒園的建設提出更多可行建議,在雙方溝通與共同努力下,改善幼兒教育環境,提高家園合作的效果。如:可以組織家園討論會,家長在討論會上分享自己的育兒經驗和方法,家長和教師互相借鑒學習,交流和溝通心得。幼兒教師也可以向家長傳授教育經驗,鼓勵家長多和園方進行互動,指出幼兒園工作中的不足,協助幼兒園進行教育環境的建設。
1.3鍛煉幼兒的自主能力
言傳身教是家園共育的核心內容,家園共育模式下,家長和教師需要對幼兒言傳身教,通過自己的言行舉止對幼兒進行思維啟發,讓幼兒在模仿的過程中漸漸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3]。如有的幼兒在家里吃飯需要家長喂食,家長不喂就不好好吃飯,但是在幼兒園卻沒有這種現象,這是因為家長在家里對于孩子太過溺愛,讓孩子養成了喂食的習慣。對此,幼兒園教師需要指導家長,讓幼兒在家里養成自己吃飯的好習慣。
2“家園共育”理念下幼兒教育發展的對策
2.1轉變幼兒教師和家長的教育觀念
家園共育教育模式的有效開展,首先需要家長和幼兒園轉變教育觀念,除了要調整以往的教學內容外,還要學習先進的教學觀念,把家園共育當作是日常最主要的教育方式之一。對于家長,在日常的生活中不能太溺愛孩子,要在教育和關愛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讓孩子知道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堅決不能做,慢慢養成良好的生活和學習習慣,改掉不良的毛病;對于教師,要在傳統的教學內容上學習一些先進、個性化、趣味化的新活動,調動幼兒的參與性和積極性,進一步優化教學內容,同時多聽取家長的意見。
2.2積極調整教學內容,使教學內容契合家園共育
在推行家園共育教育模式時,幼兒教師要適當優化教學內容,找出傳統教學內容中的不足,有針對性地進行改變。可以通過和幼兒家長的溝通,了解幼兒需要什么,在此基礎上進行幼兒教育的改革。如:幼兒在家里都接受過簡單的字母和拼音學習,已經有了一定的基礎,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幼兒在幼兒園反復學習基礎知識,對于他們來說都是重復性學習,可能會影響他們學習的積極性。這時候,教師可以通過家園共育的方法,通過角色扮演、情境設計,讓幼兒家長參與到教育中,通過生活化的情境讓幼兒鞏固所學習的知識,從而提升教學效果。
2.3多元化的家園互動參與
在家園互動的過程中,孩子既是教育資源的得利者,也是教育資源的供給者。要高效實現家園教育的同步、共育、同構,只有通過多樣化的家園互動模式,幼兒園與家庭才能構建協同、交流、統一、互補的關系。在雙向互動中,家長的主觀意識會逐漸被調動、參與意識會提升、教養水平會有所提升,利于實現家園攜手教育孩子的目標。如在重要的節日,幼兒園可以組織與德育相關的親子活動,積極讓家長參與。在活動中,不僅增進孩子與孩子、孩子與家長之間的交流,也讓家長了解孩子在團體中的真實表現和發展狀況,促使家長體驗教師的教育方法和策略,有助于家園的同步教育。又如,靈活運用網絡平臺,促進幼兒園和家長之間的溝通。隨著互聯網的進步,家園共育模式越來越靈活,網絡平臺也成為家長和幼兒園首選的交流媒介。網絡平臺便于教師隨時向家長傳遞孩子的真實情況,助于家長了解孩子的實時狀況,幫助家長和教師的經驗分享和互動,增進彼此的溝通交流,減少不必要的誤會,從而提升家長的信任度,讓老師與家長成為切實的教育同伴,為共同推動家園共育的發展、保證孩子的健康成長奠定穩固的基石。
2.4增設教師家訪活動
為了滿足“家園共育”教育理念的要求,同時提升幼兒教育水平,需要增設教師家訪活動,為教師和家長的溝通提供便利,同時更好地促進幼兒的健康成長。在實際開展家訪活動時,教師除了要具備傳統家訪工作需要的責任和要求外,還需要像母親一樣管理幼兒的日常生活和學習,并將幼兒的日常基本信息記錄在本上,一方面讓家長了解孩子在幼兒園中的日常情況,便于在家庭環境中開展相應的教育管理工作,另一方面也能讓家長更好地感受到幼師的工作態度,放心將孩子交給幼兒園。
結束語
綜上所述,“家園共育”教育理念的出現,給幼兒教育發展提供了巨大的便利,一方面可以讓家長和教師實現良好的溝通交流,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另一方面也可以讓孩子更好地理解父母和尊重教師,建立良好、融洽的關系,為促進幼兒的健康成長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茍蘭梅.幼兒園家園共育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科技資訊,2020,18(22):115-116+119.
[2]王文麗.幼兒園家園共育的重要性[J].文學教育(上),2020(07):152-153.
[3]張銘.家園共育視域下的家長參與:意蘊、困境與路徑[J].教育觀察,2020,9(24):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