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忠 吉克阿木 王斌
(涼山彝族自治州第一人民醫院 四川 西昌 615000)
股骨轉子下骨折是骨科常見的疾病,一般多指發生在股骨轉子下5cm 內的骨折[1]。股骨轉子下骨折發生率約為股骨近端骨折的5%~10%[2]。股骨轉子下骨折的解剖結構復雜。是以骨折復位較為困難,難以利用手術內固定治療[3]。近來,臨床提出一種新型治療方式俯臥位自然復位法用于股骨轉子下骨折的治療,該種方法主要利用可透視手術床、利用重力進行自然復位的治療方法[4]。已有研究證實其療效確切,然而相關研究證實僅采用內固定的方式無法固定外側壁,是以本研究利用俯臥自然復位法與空心加壓螺釘固定用于股骨轉子下骨折的治療,探究其療效。
以2018 年1 月—2020 年1 月我院收治的80 例股骨轉子下骨折患者為對象。納入標準:(1)股骨轉子下骨折;(2)患者對本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標準:(1)多發性骨折;(2)合并顱腦損傷、胸部或腹部臟器損傷者;(3)伴有重度內科疾病對內固定術存在影響者;(4)妊娠期或哺乳期婦女;(5)合并惡性腫瘤者。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對照組40 例,平均年齡(55.38±5.40)歲,男性27 例,女性13 例,體質量指數(23.38±2.90)kg/m2,骨折類型Ⅱa 型7 例、Ⅱb 型14 例、Ⅲa 型8 例、Ⅲb 型6 例、Ⅴ型5 例,骨折部位左側24 例、右側16 例,受傷至手術時間(25.31±1.63)h。觀察組40 例,平均年齡(56.05±5.62)歲,男性25 例,女性15 例,體質量指數(23.42±2.91)kg/m2,骨折類型Ⅱa 型8 例、Ⅱb 型15 例、Ⅲa 型7 例、Ⅲb 型5 例、Ⅴ型5 例,骨折部位左側21 例、右側29 例,受傷至手術時間(25.48±1.68)h。兩組年齡(t=0.544,P=0.588)、性別(χ2=0.220,P=0.639)、體質量指數(t=0.062,P=0.951)、骨折類型(χ2=0.259,P=0.992)、骨折部位(χ2=0.457,P=0.499)、受傷至手術時間(t=0.459,P=0.647),比較無顯著差異(P >0.05),有可比性。
對照組:俯臥位自然復位法。具體為:麻醉后,將患者置于可單獨調節的可透視床,平移手術臺面,滿足術中C 臂X 線機的移動要求,在患者胸部及骨盆鋪軟墊,注意保護患者眼睛、臂叢神經、生殖器。消毒整個下肢,操作時移動遠端下肢,適應屈曲、外旋、外展的骨折近端,重獲骨折的對位及對線。放下傷側支腿板。增加髖關節屈曲、對抗髂腰肌作用,恢復患者矢狀位對位。中立位輕度外展,抵抗臀肌和短外旋肌群的作用,恢復冠狀位對位。通過屈膝動作,以患者小腿作為角度指示,控制患肢長軸的旋轉。健側肢體平放于手術臺面,健側支腿板處于初始位置。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空心加壓螺釘固定治療,具體為:利用瞄準裝置鎖入遠端鎖釘,在股骨大轉子外側壁置入1 枚空心釘導針,確定導針位置后,置入合適的空心加壓螺釘。
記錄患者髖關節功能功能、肢體功能評分、關節功能恢復時間、股骨轉子下骨折愈合時間。療效評價:患者CT 檢查顯示骨折復位,腫脹及疼痛癥狀完全消失為治愈;患者CT 檢查骨折復位,腫脹及疼痛明顯好轉為顯效;CT 檢查復位,腫脹及疼痛有所改善為有效;骨折處存在出血,骨折部位種種及疼痛無改善為無效。
數據分析用SPSS20.0 軟件。計數資料用n(%)表示,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s)表示,用t 檢驗。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5.00%(38/40),高于對照組的80.00%(32/4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n(%)]
兩組髖關節功能評分、肢體活動功能評分及肢體疼痛評分比較無差異(P >0.05);兩組治療后髖關節功能評分、肢體活動功能評分升高,肢體疼痛評分降低,觀察組升高/降低幅度高于對照組(P <0.05),見表2。
表2 兩組髖關節功能功能、肢體功能評分(±s,分)

表2 兩組髖關節功能功能、肢體功能評分(±s,分)
組別n髖關節功能評分肢體活動功能評分肢體疼痛評分前后前后前后觀察組4045.92±5.2384.82±6.4056.13±4.3786.24±11.056.23±1.202.16±0.42對照組4045.81±5.1775.20±5.1756.71±4.2372.09±8.376.18±1.235.10±1.05 t-0.0947.3950.6036.4560.18422.482 P-0.925<0.0010.548<0.0010.855<0.001
觀察組關節功能恢復時間、股骨轉子下骨折愈合時間低于對照組(P <0.05),見表3。
表3 兩組關節功能恢復時間、股骨轉子下骨折愈合時間(±s,d)

表3 兩組關節功能恢復時間、股骨轉子下骨折愈合時間(±s,d)
組別n關節功能恢復時間股骨轉子下骨折愈合時間觀察組4015.09±2.1414.49±1.50對照組4020.16±3.2616.68±1.94 t-8.2235.648 P-<0.001<0.001
股骨轉子下骨折是下肢常見的骨折類型,其發病率約占髖部骨折的25%[5]。該病多見于中老年人群,股骨近端附著大量肌肉及軟組織,因此骨折末端會被肌肉及軟組織牽拉、覆蓋,復因老年患者的身體機能降低,合并骨質疏松等慢性病,導致臨床治療較為困難[6,7]。既往臨床用于治療股骨轉子下骨折的方式為平臥位應用牽引床、平臥位應用可透視手術床及側臥位使用可透視手術床,其中平臥位應用牽引床最為常見,然而該種術式對于肥胖患者存在缺陷,同時在手術時需切開近端骨折塊復位[8,9]。平臥位可透視床取得較好的效果,然而在治療期間需手動維持牽拉及復位,此外平臥位難以獲得較好的透視影響。
俯臥位自然復位是通過牽拉、調節支腿板等方法,移動遠端進行復位,依靠重力維持復位,減輕助手的工作量,并且可借助小腿指示下旋轉復位[10]。本研究結果顯示,合用空心加壓螺釘固定治療患者療效較好,并且該組患者髖關節功能、肢體活動功能均得到明顯改善,并且可減輕患者肢體疼痛,促進患者關節功能恢復及股骨轉子下骨折愈合,其原因可能為合用空心加壓螺釘固定可提升讀者短的穩定性,促進骨折的恢復,并且合用空心加壓螺釘固定的抗旋轉、剪切力較強,可降低骨折并發癥的發生。
綜上所述,俯臥位自然復位法與合用空心加壓螺釘固定用于股骨轉子下骨折的治療療效較好,有助于患者關節功能及肢體功能恢復,且骨折愈合時間較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