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峰梅
(海東市樂都區人民醫院 青海 海東 810700)
心律失常是一種臨床中非常多見的內科疾病。主要是因竇房結激動產生于竇房結之外或者激動異常,導致激動傳導阻滯、緩慢或者經異常通道傳導,即心臟活動的障礙和(或)起源造成心臟節律異常和(或)心臟搏動頻率異常。心律失常能夠單獨發病,也能夠與其他心血管病伴隨發病,是導致心源性猝死的主要高危因素。胺碘酮是Ⅲ類抗心律失常藥物,其同時具備了Ⅰ、Ⅱ、Ⅲ、Ⅳ類的抗心律失常電生理功效,加之,所具備的高效抗心律失常、低致心律失常的功效,且不會對心功能造成較大的影響,使得胺碘酮成為了各種室上性與室性心律失常的主要藥物,受到了患者和醫者的共同認可。但因老年患者本身的肝腎功能嚴重衰退,藥物作用于機體中的半衰期相應延長,不僅導致其對藥物的耐受性因此下降,同時也極易引發各種用藥反應,其中QT 間期延長就是非常多見的胺碘酮用藥后心臟毒性反應,可造成尖端扭轉性室速等惡性心律失常風險增加。但有研究者認為將胺碘酮的用藥周期進行縮減,能夠有效避免心臟毒性反應,避免QT 間期延長等問題[1]。為了進一步驗證這一結論,本研究以我院接診老年心律失常患者為對象,通過縮短胺碘酮用藥療程,觀察患者的QT 間期延長變化,相關情況總結如下。
本研究病例均為我院2019 年1 月—2020 年5 月接診的心律失常患者(1)納入標準:根據《室性心律失常中國專家共識》中相關標準進行確診,同時經由24h 動態心電圖檢查進一步確診為室性心律失常;年齡在60 歲及以上;無精神障礙,意識清醒,有較高配合度,有較好依從性;同意參與本研究,并簽訂知情同意書。(2)排除標準:嚴重甲狀腺功能異常、電解質代謝紊亂以及肝腎功能嚴重不全;收縮壓低于90mmHg;心包積液;表現為嚴重竇性心動過緩、病態竇房結綜合征、二度以上房室傳導阻滯等緩慢性心律失常;間質性肺炎等嚴重肺部疾病;表現出心室顫動或者心房驟停,并且經電除顫成功;配合度差、依從性差等各種客觀原因無法完成實驗方案;對碘過敏;拒絕參與本研究。本研究共納入心律失常患者84 例,根據DASver2007統計學系統,將其隨機分為兩組,兩組患者基線資料逐項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 >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為兩組患者提供胺碘酮口服用藥,對照組主要根據《胺碘酮臨床常規標準用法方案》標準方案給藥,即服用胺碘酮每8h給藥1 次,每次0.2g;在用藥7 日之后調整為每12h 給藥1 次,每次0.2g;在用藥14 日之后調整為每日給藥1 次,每次0.2g。觀察組則根據《胺碘酮新調整的劑量與用法方案》縮短胺碘酮用藥療程,即服用胺碘酮每8h 給藥1 次,每次0.2g;在用藥7日之后調整為每12h 給藥1 次,每次0.2g;在用藥10 日之后調整為每日給藥1 次,每次0.2g。
對兩組患者用藥期間的心電圖QT 變化進行密切觀察,若未在規定減量時間點出現了500ms <QT <550ms,注意心電圖QT間期情況,對照組在第5 日發生了QT 間期情況,減量并進入到觀察組;若兩組患者在出現QT ≥550ms 的情況時,則停止給藥退出實驗。
根據24h 動態心電圖變化結果來進行治療效果的評價。即在患者出院后1 個月隨訪時,根據24h 動態心電圖對臨床療效進行評級且,具體標準為:(1)有效:患者的臨床癥狀明顯減輕,室性早搏數量減少達到了70%以上,或者短陣室性心動過速消失達到了90%及以上,或者成對室早搏數量減少達到了80%及以上,15 次以上室性心動過速以及運動過程中達到了5 次以上的室性心動過速完全消失。(2)無效:未滿足上述標準。
運用統計學軟件SPSS22.0 行數據的分析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以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以χ2檢驗。P <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共出現3 例QT >500ms 的情況,總發生率為7.14%;對照組共出現9 例QT >500ms 的情況,總發生率為21.43%,兩組患者QT 延長情況發生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后QT 延長情況比較(n,%)
兩組患者治療有效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臨床效果比較[n(%)]
心律失常主要是指因心臟沖動節律、頻率、傳導速度、起源部位或者激動次序發生異常所致。患者多表現出心悸、胸悶、氣促等癥狀,嚴重情況下可導致心源性猝死[2]。在對心律失常患者治療中,以盡快糾正心律失常癥狀為主,在降低死亡率上有著積極意義。目前用于抗心律失常的藥物非常豐富,其中以胺碘酮為代表的鉀通道阻滯劑的臨床效果受到了學界的肯定。
有研究者認為[3],QT 延長是胺碘酮用藥后非常常見的不良反應,其是導致惡性心律失常的獨立危險因素,同時也是增加心血管事件的高危因素,更是Tdp 等致命性心律失常的危險標志。有研究者認為[4],在對胺碘酮用藥期間,必須對患者的QT 間期進行密切監測,同時表示年齡、電解質代謝紊亂、器質性心臟病等均是導致QT 間期延長的主要危險因素。但有學者發現胺碘酮所導致的QT 間期[5],主要是藥理學持續積累引發的累積效應,當服用劑量在達到了10g 后在達到最大抗心律失常效果的同時,也是QT 間期發生的高峰時段。為此,其建議在對心律失常患者的治療中可適當減少服用劑量或者縮短服用療程。本研究通過隨機對照試驗,選取了84 例老年患者,對比胺碘酮標準用藥方案和縮短療程胺碘酮用藥方案,根據結果來看,觀察組患者僅出現3 例QT >500ms 的情況,總發生率為7.14%,顯著低于對照組的21.43%。這就表明通過對胺碘酮的服用療程進行縮短,能夠有效控制QT 間期延長情況。而對比兩組治療效果來看,對照組治療有效率為95.24%,觀察組治療有效率為97.62%,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這就表明縮短胺碘酮的服用療程,不僅不會影響患者的治療效果,同時還能夠較好的實現不良反應率的控制。該結果與朱素燕等[6]研究結論一致,其認為減少胺碘酮的服用劑量,并不會對患者的治療效果帶來任何影響,但能夠控制QT 間期延長危險因素。
綜上所述,在對老年心律失常患者的治療中,采用短療程胺碘酮用藥方案,在取得相同效果的同時,還可降低QT 間期延長問題,改善用藥不良反應,提高用藥安全性,故值得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