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軍 馮秉民(通訊作者)
(1 貴州醫科大學第三附屬醫院眼科 貴州 都勻 558000)
(2 貴州醫科大學附屬醫院眼科 貴州 貴陽 550000)
白內障是一種老年人常見的眼科疾病,多于40 歲之后開始發病,在我國的發病率較高,若未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可逐步影響視力、造成散光,最終可導致失明。本病也是我國主要的致盲性眼科疾病,是臨床治療的重點和難點[1]。隨著我國老齡化人口的不斷增加,本病的發病率也逐漸升高,已成為臨床亟需解決的問題。目前,手術本病治療的唯一有效方法,能改善視功能、減輕散光度,抑制失明的進展。臨床主要的手術方式包括白內障超聲乳化吸除術、小切口非超聲乳化術等[2]。超聲乳化吸除術手術時間短、術后恢復快、效果好、安全性高, 在臨床應用廣泛,但也存在著操作復雜、設備昂貴、基層醫院較難普及的問題。近年來,小切口非超聲乳術在臨床的應用優勢逐步顯現,具有手術成本低、高效、安全、恢復快等優點[3]。本研究進一步分析小切口非超聲乳化與超聲乳化在白內障治療中的臨床效果,現具體匯報如下。
將2015 年10 月—2020 年1 月在我院眼科治療的60 例白內障患者,隨機分為兩組。觀察組30 例,男39 ~86 歲,平均年齡(65.2±9.6)歲,晶狀體核硬度LOCS Ⅱ分級中,Ⅱ級7 例、Ⅲ級12 例、Ⅳ級9 例、Ⅴ級2 例;對照組30 例,男40 ~88 歲,平均年齡(65.7±10.1)歲,晶狀體核硬度LOCS Ⅱ分級中,Ⅱ級8 例、Ⅲ級11 例、Ⅳ級8 例、Ⅴ級3 例;所有患者均經眼底、裂隙燈、B 超及眼壓檢查等確診為白內障,術前測定眼軸長度(24.0±1.0)mm,前房軸深(2.1-0.3)mm,眼壓(15.8±4.5)mmHg,視力及矯正視力在光感-0.3;排除合并嚴重感染、嚴重軀體疾病、患有青光眼、急性結膜炎、角膜炎等;對比兩組的年齡、性別、晶狀體核硬度LOCS Ⅱ分級等無顯著差異,P >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行超聲乳化術,術前用復方托吡卡胺滴眼液擴瞳、2%利多卡因局部麻醉,待麻醉起效后,在眼角膜邊緣做一小切口,長3.2mm,深0.3mm,穿刺進入前方,注入粘彈劑,連續環行撕囊,超聲乳化前囊袋內晶體核,抽吸完畢并清除皮質,置入人工晶狀體,吸除黏彈劑,水密封角膜切口[4]。觀察組行小切口非超聲乳化術,術前擴瞳、麻醉同對照組,于12 點位的角鞏膜后緣2mm 處行反眉弓狀切開至鞏膜1/2 深度,水分離囊膜與皮質、皮質與核,隧道刀分離致透明角膜1.5mm,使晶體核心完全分離并旋轉到前房內,擴大鞏膜隧道至6mm,確保內口大于外口,在前房內注入黏彈劑,脫出核,保護角膜內皮和后囊膜,托出晶狀體核,將核劈成2 ~3 塊,用圈套匙挽出晶狀體核,吸除殘留皮質,再往前房內注入黏彈劑,囊袋內植入后房型人工晶狀體,灌洗前房及囊袋,燒灼黏合結膜瓣,切口水密處理,對合球結膜[5]。兩組術后均給予球結膜下注射地塞米松及萬古霉素。
術后1d、1 周、1 個月、3 個月的視力、散光度、角膜中央厚度;用視力表測得裸眼視力,統計視力>0.5 的比例;采用電腦眼光測定角膜曲率;采用超聲角膜測厚儀測定角膜中央厚度;觀察術后有無角膜水腫、前房積血、一過性眼壓升高、后囊撕裂、虹膜脫出等并發癥發生率。
應用SPSS23.0 統計學軟件,計數資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 檢驗,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術后1d、1 周的視力>0.5 的比例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但兩組在術后1 個月、3 個月的視力>0.5 的比例無顯著差異(P >0.05),見表1。

表1 兩組術后視力>0.5 比例比較[n(%)]
觀察組術后1d、1周、術后1個月的散光度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但兩組在術后3個月的散光度無顯著差異(P >0.05),見表2。
表2 兩組術后散光度比較(±s,°)

表2 兩組術后散光度比較(±s,°)
組別例數術后1d術后1 周 術后1 個月 術后3 個月觀察組301.93±0.74 1.40±0.61 1.28±0.38 1.25±0.22對照組302.19±0.62 1.92±0.67 1.54±0.40 1.27±0.21 t-3.0213.1642.7920.301 P-<0.05<0.05<0.05>0.05
觀察組術后1d、1 周、1 個月、3 個月的角膜中央厚度與對照組相比無顯著差異(P >0.05),見表3。
表3 兩組術后角膜中央厚度比較(±s,mm)

表3 兩組術后角膜中央厚度比較(±s,mm)
組別例數術后1d術后1 周術后1 個月術后3 個月觀察組30 580.21±41.32 522.25±24.53 521.46±20.34 521.74±24.78對照組30 578.64±40.97 527.16±27.22 523.67±23.11 523.01±20.29 t-0.4570.3110.7760.782 P->0.05>0.05>0.05>0.05
觀察組角膜水腫、前房積血、一過性眼壓升高、后囊撕裂、虹膜脫出等并發癥發生率與對照組相比無顯著差異(P >0.05),見表4。

表4 兩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n(%)]
白內障是由于晶狀體混濁所致的眼病,表現為視力障礙,早期出現固定不動的黑點,病情進展可出現多視或單眼復視等癥狀。手術是治療白內障較為徹底的方法,手術成功的關鍵在于切口的制作、閉合以及愈合[6]。超聲乳化術是主要的手術方式,其手術技術成熟,切口小,術后恢復塊,視力恢復好,屈光狀態穩定,在臨床應用廣泛。但超聲乳化術對設備要求高,在基層的推廣難度較大[7]。同時,對于硬核需要較大能量才能粉碎,能引起角膜內皮細胞損失等負面效應,尤其是高齡患者在術中易發生角膜水腫及角膜失代償[8]。
小切口非超聲乳化術是一種近年來新興的手術技術,其在小切口下進行操作,利用手法挽核的方法取出晶體核,避免了能量碎核,對前房和囊袋內的操作相對較少,有助于減少角膜內皮細胞的損傷,且無需昂貴的超聲乳化儀器,在基層更容易推廣及普及[9]。同時其切口具有良好的閉合性,無需縫合,對晶狀體核軟硬程度無明顯限制,術后視力、角膜散光度的恢復速度更快[10]。但小切口非超聲乳化術也存在一定缺點,如切口相對偏大、注吸皮質時不太穩定等。臨床可通過不斷提升手術技巧來提升手術療效。
綜上所述,小切口非超聲乳化術在白內障手術中的療效確切,其術后視力及散光度的恢復速度優于超聲乳化術,且并發癥發生率相當,更有利于術后的恢復,同時費用低廉、對設備的要求較低,更適于在基層醫院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