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利平
(山西省大同市第四人民醫院肝病一區 山西 大同 037008)
肝硬化脾功能亢進癥近年來在臨床上已經成為常見疾病的一種,脾臟不同程度的腫大并同時伴隨一種或多種血細胞的減少,導致出現貧血、出血、反復感染等癥狀是該病患者在發病后的主要特征[1]。脾動脈栓塞術可以對脾功能亢進的癥狀表現進行很好的控制,對患者機體造成的創傷程度較輕,術后恢復速度快,出現各種并發癥的可能性低,現階段在臨床上應用廣泛[2]。本次研究中,以對比研究采用脾動脈栓塞術和脾切除術兩種方式治療肝硬化脾功能亢的臨床效果為目的,展開了以下研究。
選取2017 年6 月—2019 年6 月間我院收治的獲得臨床確診、接受手術治療的肝硬化脾功能亢進患者90 例,利用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成兩組,每組45 例,分別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后。對照組45 例患者中男性32 例,女性13 例;肝硬化病史1 ~14 個月,平均(5.1±0.6)個月;年齡41 ~75 歲,平均(56.3±4.9)歲;脾功能亢進發病時間(1 ~8)天,平均(2.5±0.4)天;治療組45 例患者中包括有男性35 例,女性10 例;患者肝硬化病史在1 ~17 個月之間,平均(5.3±0.5)個月;患者年齡在41 ~76 歲之間,平均(56.5±4.7)歲;脾功能亢進發病時間1 ~8 天,平均(2.6±0.7)天。對照組、治療組一般資料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 >0.05),存在可比性。
對照組:患者接受脾切除術治療,常規麻醉,同時對位于脾臟周邊組織的韌帶進行分離,結扎脾動脈之后將整個脾臟完全切除。治療組:采用脾動脈栓塞術進行治療,在數字減影X 光機的輔助引導下,實施Seldinger 穿刺術操作,將規格為5F 的導管伸入到需要穿刺治療的右股動脈當中,經過患者的髂總動脈、腹主動脈、腹腔動脈干,直至脾動脈的位置,實施全面的造影檢查。對需要的影像資料進行完整截取,確定脾動脈及其分支的實際走向,隨后將導管置入到患者的脾下極動脈,從導管位置將明膠海綿顆?;鞈覄┳⑷耄瑥亩鴮崿F脾下極動脈栓塞。根據患者脾臟的實際腫大情況及脾亢程度,最終決定需要進行栓塞處理的面積,通常情況下建議控制在40%~60%之間。待造影操作結束后,可將導管拔除,對創口進行全面消毒后,在加壓的條件下進行止血包扎處理。術后3 日常規應該抗生素進行治療,如果患者有發熱、頭暈嘔吐、疼痛等栓塞病理性反應產生,則需要對癥給予進一步的治療。
(1)治療總有效率;(2)手術前后外周血細胞計數水平、體液免疫指標濃度、生活質量評分。
治療效果:顯效:貧血、出血、反復感染等脾功能亢進癥狀在治療后基本消失,機體免疫功能相關指標水平的檢測結果復常,未出現其他任何并發癥;有效:貧血、出血、反復感染等脾功能亢進癥狀在治療后減輕,機體免疫功能相關指標水平的檢測結果改善幅度大于在50%以上,沒有其他任何并發癥;無效:貧血、出血、反復感染等脾功能亢進癥狀沒有減輕,各項評價指標改善幅度不及50%,或病情加重,或以其他方法進行治療[3]。
生活質量:采用SF-36 量表進行評價,共分為8 個方面,36 個問題,總分100 分,分數越高則說明生活質量越理想[4]。
采用SPSS18.0 軟件對相關數據進行處理,計數資料、計量資料分別進行χ2檢驗和t 檢驗,P <0.05 時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
治療組患者手術總有效率為91.1%,顯著高于對照組(P <0.05),見表1。

表1 兩組總有效率比較[n(%)]
對照組患者在手術前白細胞計數、紅細胞計數、血小板計數、體液免疫CD4+、CD8+、SF-36 量表評分均高于手術后,組內有統計學意義(P <0.05)。手術前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手術后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2。
表2 兩組手術前后外周血細胞計數水平、體液免疫指標濃度、生活質量評分比較(±s)

表2 兩組手術前后外周血細胞計數水平、體液免疫指標濃度、生活質量評分比較(±s)
注:t、P 兩組治療后組間比較,t1、P1 治療組治療前后組內比較,t2、P2 對照組治療前后組內比較。
組別n時間白細胞計數(×109/L)紅細胞計數(×1012/L) 血小板計數(×109/L) CD4+(mm3)CD8+(mm3)SF-36(分)治療組45治療前2.79±0.353.81±0.5246.01±4.3545.12±3.9520.98±2.8661.37±4.50治療后7.33±1.506.95±1.2497.30±5.2648.55±3.1924.08±1.4289.16±5.07 t16.7544.26427.9464.8164.88215.007 P1<0.05<0.05<0.05<0.05<0.05<0.05對照組45治療前2.83±0.423.65±0.4745.62±3.4545.29±4.1721.60±3.0662.23±6.84治療后5.94±1.254.68±0.7277.96±6.3546.51±3.2822.17±2.4575.28±6.34 t24.5193.43521.7533.8353.16212.263 P2<0.05<0.05<0.05<0.05<0.05<0.05 t 3.0243.42713.6593.5643.01310.973 P<0.05<0.05<0.05<0.05<0.05<0.05
傳統脾切除手術,是以往臨床對經過內科保守方案干預后無效的肝硬化脾功能亢進患者的病情進行治療的一種重要手段,經過手術治療后,患者的貧血癥狀能夠得到有效的糾正,且白細胞及紅細胞計數水平會有一定程度的回升,血小板計數水平也會在短時間內迅速升高,但導致門靜脈血栓病變形成的可能性較大;同時脾切除手術后大多數患者會伴隨存在機體免疫功能下降的情況,使感染和出血等并發癥出現的幾率加大[5]。而且脾臟是人體最大外周免疫器官,能夠維持機體的正常免疫功能。脾切除手術后患者機體免疫系統功能通常會出現紊亂,甚至會導致惡性腫瘤及嚴重感染情況的發生。相關領域所進行的研究發現,CD4+、CD8+T 細胞亞群在維持人體免疫細胞功能方面發揮著非常關鍵的作用,肝硬化患者CD4+陽性和CD4 陽性細胞的表達,通常與其總生存期呈現正相關性[6]。因此找到一種既能夠使血細胞得以恢復,又能夠使免疫功能得以保留的,肝硬化脾功能亢進治療方法是十分重要的[7]。近年來脾動脈栓塞術在該領域被廣泛的應用,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效果,使肝硬化脾功能亢進的治療有了新的有效的方法。脾動脈栓塞術主要通過脾動脈插管,經導管注射一定劑量的栓塞劑,使脾臟當中異常增多的血管被堵塞,使相應區域處于缺血、壞死、廢用性萎縮狀態,從而有效削弱吞噬、破壞血細胞的能力,使外周血象得到根本性改善[8]。通過進行本次研究,可以充分說明,肝硬化脾功能亢進患者實施脾動脈栓塞術治療,能夠使機體的免疫功能得到大幅度改善,調節外周血細胞水平,減少相關術后并發癥,有效縮短操作時間、術后恢復時間,使患者生活質量得到顯著提高,改善患者的治療效果,提升患者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