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明星
(長順縣醫療集團中心醫院 貴州 黔南 550700)
全膝關節置換術術后早期接受康復功能訓練,可使假體關節功能有效改善,但是術后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疼痛,其中劇烈疼痛者占多數,一定程度上影響康復訓練效果。近年來,連續股神經阻滯成為術后康復鎮痛的熱點話題,準確的穿刺置管定位在連續股神經阻滯中具有重要作用,是保證鎮痛效果的關鍵所在,臨床鎮痛時多選用神經刺激器,可使神經阻滯成功率大幅提升,但是由于仍無法全面觀察神經結構,導致置入神經刺激器置入時,會造成神經損傷,鎮痛效果不理想[1]。研究發現,超聲引導下,可觀察神經結構,直接觀察穿刺情況,提升局部穿刺鎮痛效果。鑒于此,我院特選用50 例行全膝關節置換術患者入組研究,觀察超聲引導下羅哌卡因股神經阻滯在術后康復鎮痛中的效果,匯報如下。
選取我院于2018 年1 月—2020 年5 月期間行全膝關節置換術治療患者50 例入組,以隨機數字表法劃分兩組,對照組25例患者中男性13 例,女性12 例,年齡41 ~82 歲,平均年齡(63.72±1.58)歲,體質量48~62kg,平均體質量(53.64±3.74)kg;觀察組25 例患者中男性16 例,女性9 例,年齡43 ~84 歲,平均年齡(63.68±2.11)歲,體質量49 ~64kg,平均體質量(53.92±3.46)kg;病例間無顯著差異,P >0.05,可比。
兩組均在L3 ~4 間隙內開展腰硬聯合麻醉,選用0.5%布比卡因比重液,劑量為2 ~3mL,將硬膜外導管置入,將T10 作為麻醉平面,利用氣囊止血帶,于膝關節前正中處作一切口,髕骨內側入路,開展全膝關節置換術,術畢后給予格拉司瓊,劑量控制在6mg。
股神經穿刺置管方法:術后指導患者取仰臥位,將患肢取外展并外旋15℃,利用便攜式彩色二維超聲儀與高頻線陣探頭,開展股神經阻滯時,將探頭水平放置在腹股溝韌帶下方2cm 處,使探頭長軸與大腿縱軸處垂直,待探頭顯示圖像清晰后,獲取髂恥弓筋膜處超聲圖像[2],對股靜脈、股動脈、股神經等處由內向外觀察,通過平面內技術,采用16G 靜脈注射套管針置入大腿外側皮膚,沿著超聲束掃描平面向內側方面,將穿刺針進針,角度以30°~45°為佳,沿著縫匠肌至髂腰肌表面股神經處進入后,回抽無血,將少量生理鹽水注入,待生理鹽水擴散至髂筋膜深處股神經周圍后,將0.25%羅哌卡因注入,注入量為15mL,通過水分離技術,使羅哌卡因可擴散至股神經周圍間隙內,將硬膜外導管置入,將導管再次注入少量生理鹽水,觀察擴散情況,位置合適后將導管固定。
②術后鎮痛:利用術后接電子鎮痛泵開展術后鎮痛,讓患者自行鎮痛。觀察組患者采用靜脈芬太尼鎮痛,用藥方案:將1.0mg 芬太尼+120mL 生理鹽水,芬太尼的負荷量為0.05mg,背景劑量為每小時2mL,自控鎮痛時每次1mL,每次鎖定時間為30min。觀察組開展超聲引導下羅哌卡因神經阻滯治療,用藥方案:選擇0.25mL 羅哌卡因140mL,負荷量為15mL,背景劑量為每小時2mL,患者自行鎮痛時每次3mL,鎖定30min。功能鍛煉前15min 開展1 自行鎮痛,持續鎮痛2d,若患者疼痛程度明顯,可加用200mg 塞來昔布,疼痛仍未緩解者,可肌注哌替啶75mg。
①于術后8h、12h、24h 與48h 的靜息狀態下的疼痛程度進行評估,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分在0 ~10 分,分值與疼痛程度呈正比;②于術后24h 與48h 測量患者患肢主動關節屈曲角度;③采用Rameasay 鎮痛評分對兩組術后鎮痛程度進行評估,評分1 ~6 分,2 ~4 分提示鎮靜滿意,1 分提示鎮靜不足,5 ~6 分提示鎮靜過度[3]。④記錄患者首次自控鎮痛時間。
以SPSS24.0 軟件系統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與計數資料分別采用t 與χ2檢驗,P <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首次自控鎮痛時間、鎮痛評分比較,觀察組顯著優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 <0.05),見表1。
表1 兩組鎮痛效果對比(±s)

表1 兩組鎮痛效果對比(±s)
分組n首次自控鎮痛時間(h) 鎮痛評分(分)觀察組2510.26±0.793.12±0.86對照組256.59±1.494.15±0.76 t-10.88064.4872 P-<0.05<0.05
術后不同時間節點,疼痛評分對比,觀察組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P <0.05),見表2。
表2 兩組疼痛評分對比(±s,分)

表2 兩組疼痛評分對比(±s,分)
分組n8h12h24h48h觀察組250.41±0.26 1.06±0.58 1.31±0.69 1.01±0.54對照組251.52±0.13 2.68±0.42 1.78±0.22 4.08±0.76 t-19.092511.31126.455916.4644 P-<0.05<0.05<0.05<0.05
在術后24h、48h 時間點,觀察組患肢主動關節屈曲角度顯著高于對照組(P <0.05),見表3
表3 兩組主動關節屈曲角度對比(±s,°)

表3 兩組主動關節屈曲角度對比(±s,°)
分組n24h48h觀察組2545.69±2.7566.29±1.57對照組2531.52±3.9545.69±2.85 t-14.720531.6550 P-<0.05<0.05
全膝關節置換術術后給與完善的鎮痛方案,可減輕術后疼痛程度,有利于患者術后早期開展康復訓練,更易完成患側膝關節活動,有效預防術后粘連等不良事件發生[4],促進患者術后早日康復,預防心血管疾病、肺部并發癥發生。靜脈鎮痛具有操作簡單、適用范圍廣、不影響肌力水平等效果,但是由于鎮痛藥物會作用于全身,導致用藥后相關不良反應較多[5]。硬膜外鎮痛具有良好的鎮痛效果,且全身性不良反應發生率相對較低,但是易出現尿潴留、低血壓等不良反應。由于行膝關節置換術患者中老年人占比較大,圍術期極易出現肺栓塞、下肢深靜脈血栓,術后采用抗凝藥物預防上述并發癥發生,但是此時也會增大硬膜外血腫可能,導致硬膜外鎮痛在臨床中存在一定限制。
近年來,連續股神經阻滯在術后鎮痛中獲得較為理想效果,特別是全膝關節置換術術后報道相對較多[6]。局部麻醉藥物充分擴散在神經周圍,是保證阻滯鎮痛成功的關鍵所在。目前,臨床選用的神經阻滯定位方式較多,其中包括異感定位、解剖定位、神經刺激器定位、超聲定位等多種方式,前兩者屬于盲探法,此法無法對局部麻醉藥物的擴散情況進行觀察,導致阻滯效果不僅無法得到保證,也會對神經與周圍血管造成一定程度損傷,術后利用神經刺激器也無法使效果得到有效提升,也會對神經造成直接損傷。利用超聲引導定位神經阻滯情況時,可對神經結構、穿刺針進行直觀觀察,可使導管前端準確放置在股神經表面,使股神經周圍充分分布著麻醉藥液,使阻滯效果有效提升。
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術后8h ~48h 的VAS 評分均低于對照組;觀察組首次鎮痛時間短于對照組,觀察組鎮痛評分優于對照組;觀察組術后24h 與48h 時間點下測量患肢主動關節屈曲角度明顯大于對照組;結果證實,相比于靜脈芬太尼鎮痛效果比較,超聲引導下羅哌卡因骨神經阻滯麻醉的術后鎮痛效果良好,可使患者的疼痛程度有效減輕,減少患肢肌力影響,促進術后康復。
綜上所述,全膝關節置換術患者術后采用超聲引導下羅哌卡因骨神經阻滯麻醉,具有確切鎮痛效果,對下肢肌力影響較小,可作為理想鎮痛方式在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