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嘉 楊潔 周曉蕓
(無錫市中醫醫院 江蘇 無錫 214000)
在臨床的消化道腫瘤中,直腸癌是其中十分常見的一種。很多患者一般都為低位直腸癌,對此疾病進行治療時一般會使用根治手術,但是患者經過手術后,會出現永久存在的腸道口,此情況會對患者的生理和心理等方面產生巨大影響,絕大多數患者都無法適應。所以此情況下需對患者展開知識宣教,通過宣教讓患者對疾病以及和疾病相關知識進行了解。同時通過這種方式,讓患者可以對相關技能進行有效掌握,以此使自身的護理能力得到顯著提升,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腸造口術應用于臨床治療中效果較為顯著[1],但同時也對病患身心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傷害性。有數據表明,部分病患由于心理因素或自護能力不足等原因出現合并癥情況[2],因此本文以盲選于我院2018 年1 月—2020 年1月行診治的40 位腸造口病人實施探究分析,其中部分擇取對象行常規干預,其余病患給予延續干預。對入選研究對象干預前后自我護理能力評分及合并癥發生情況行對比。
盲選于我院2018 年1 月—2020 年1 月進行治療的腸造口患者,這些患者共有40 例,并在此基礎上將40 例患者分成兩組進行研究,對照組和觀察組各20 例患者。對照組男女人數分別為11(55.00%)/9(45.00%),年齡30~64歲,平均年齡(47.9±4.6)歲。觀察組男女人數分別為12(60.00%)/8(40.00%),年齡31 ~64 歲,平均年齡(47.1±4.8)歲。兩組患者的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可比。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干預。腸造口常識宣講、傳統看護及藥物應用指導。觀察組采用延續護理干預。組建護理組,由科室中具豐富臨床經驗的人員擔任組長,組員均經腸造口護理及延續干預措施培訓考核,探討延續方案,經組長與相關領導審查后開展。培訓模式依據院內實際情況選取,如書面教育、多媒體教育等。教育中需加入過往案例以提升指導真實性。分析病患手術及個人情況,行檔案建立,在病患出院前編制延續方案并告知其重要性。施行中出院階段:向病患及家屬講解腸造口評估方式,換袋流程,造口袋沖洗應用及需要注意的地方,合并癥預防措施等。講解過程中采取知識實操雙結合模式,在提升病患及家屬知識掌握程度的同時提升其技巧。評估病患心理情況并給予針對輔導。電話隨訪:待病患出院后行電話隨訪,詢問其腸造口情況并給予相關指導,對病患、家屬提出的問題進行解答,告知其復診必要性并對其不當操作進行調整,電話隨訪的頻率應該依據患者的病情變化進行科學安排。專科復診:在電話隨訪過程中發現部分患者的問題無法有效解決,這時需要告知患者家屬前往造口專科復診,參與復診的人員應具備專業的護理知識以及良好的溝通技巧,在患者前來就診時應該詳細詢問患者的病情狀況,糾正患者不合理的護理措施,提高患者腸造口自我護理能力,有效降低并發癥的發生風險,在患者就診結束后,應告知患者下次復診的時間。召開患者聯誼會:腸造口患者受到自身病情的影響,心理會出現不同程度的應激反應,表現出焦慮、抑郁等負面心理情緒,降低患者護理依從性,這時科室護理人員可以組織以出院的腸造口患者召開聯誼,在聯誼會中患者可以進行溝通交流,并且要對患者提出的問題進行詳細的解答,針對自我護理能力水平高低、身體康復良好的患者應安排其現身演講,分享自己的護理經驗,患者之間可以留下聯系方法用于日后相互鼓勵(觀察組)。
①參照自護能力測定量表(ESCA)[3]制定評估問卷,含括技能、概念知識、心理三維,分值與病患自護能力呈正相關;②獲取掌握病患合并癥情況并記錄。
數據應用SPSS22.0 統計軟件展開相關處理分析,計量資料和計數資料分別通過(±s)和%進行表示,分別使用t 和χ2檢驗,P <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干預前兩組自護評估對比無顯著差異(P >0.05)。干預后觀察組自我護理能力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P <0.05),見表1。
差異護理模式應用下觀察組合并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1 干預前后自我護理能力評分對比(±s,分)

表1 干預前后自我護理能力評分對比(±s,分)
組別n技能概念知識心理干預前干預后干預前干預后干預前干預后觀察組2020.15±2.0629.51±2.8258.41±5.0970.85±7.7411.11±1.9118.25±1.71對照組2020.33±2.2425.81±2.6358.26±5.3064.31±6.0211.04±1.2014.85±1.16 t-0.2654.2910.0912.9830.1397.359 P-0.7930.0000.9280.0050.8900.000

表2 合并癥發生情況對比(例)
現階段針對于惡性胃腸道腫瘤患者來說,通過采用手術的方式進行治療,可以使患者的生存期得到顯著提高。但是患者在術后的日常生活中需要排泄,所以此類患者需對其進行腸管拉出腹腔并將端口縫合到患者腹壁的腸道口手術。腸造口術嚴重影響病患工作與日常活動,尤其在病患知識掌握缺乏、自護能力不足情況下,易增加合并癥發生概率,所以在圍術期內需要配合科學的護理干預措施。以往我國主要將護理重心放在患者住院期間內,在患者出院后就終止護理服務,但是患者在術后需要長時間的出院療養,所以傳統常規護理方案難以滿足患者的護理需求,因此現階段需要秉承著“以人文本”的原則,依據患者的護理需求,給予專業延續干預以改善病患預后,具體應給予患者出院階段宣教、電話隨訪、專科復診、召開聯誼會[4]。
研究內觀察組自護技能、概念知識掌握及情緒均優于對照組,合并癥情況有所改善。表明延續干預對病患自護能力及預后情況均具有積極影響。導致此結果的因素可能在于延續方案由多人探討制定,并依據病患實際情況給予個性化指導[5]。為病患及家屬詳細解釋腸造口及周邊皮膚觀察方式,換袋及造口袋應用相關知識,從而最大程度的提升病患知識掌握程度及實操性。開展情緒評估并行科學干預,以提升病患依從性。開展電話隨訪并行專業指導,以降低不良事件發生性,對病患預后存在積極影響。針對無法解決的問題應該要求患者入院復診,在復診階段解決患者的現存護理問題,糾正其不正當的護理措施。另外,為了提高患者的疾病治愈信心,應該組織患者召開聯誼會,通過對患者產生的各種問題進行詳細解答,同時加強和患者之間的交流與溝通,讓患者的抑郁和焦慮等情況得到有效消除,甚至還可以讓患者的臨床護理時間得到有效縮短,使患者的護理質量顯著提高。綜上所述,腸造口病患護理中施行延續干預對其自我護理能力存在積極影響,可提升病患技能、概念知識知曉率,提高患者情緒掌控性,降低合并癥發生概率,應用價值較高。本文雖然取得了預期結果,但是存在樣本量少這一缺陷,所以期待在后續研究中擴大樣本量,增加文章的說服力度,進一步證明延續性護理干預對腸造口患者自我護理能力的作用和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