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俊鵬,幸仁杭
(江西有色地質勘查二隊,江西 贛州 341000)
朱蔣錫多金屬礦大地構造位置位于江南隆起帶東部次級單元——九嶺逆沖隆起帶,自新元古代以來經歷了多期構造運動,其地史演化可以分為四個發展階段,即晉寧期、加里東期、海西-印支期及燕山期- 喜山期,其中以晉寧期構造形跡最為顯著,形成了該區基本地質格架[1]。

圖1 區域地質圖
區內廣泛發育的新元古代雙橋山淺變質巖系中,有多種成礦元素豐度值較地殼平均值偏高,特別Sn、W 元素值較高,是區內成礦重要的圍巖條件。區域巖漿活動強烈,主要為燕山期酸性巖漿巖,呈巖株、巖枝、巖脈等形態產出,屬中淺成相,屬蓮花山復式巖體,為早白堊世中酸性侵入巖建造,該巖體由主體期與補充期組成,主體期巖性主要為一套少斑- 斑狀黑云母花崗巖組合,補充期巖性為一套黑云母- 白云母花崗巖組合。從已知鎢錫礦化分布分析,幾乎都與該時代出露的巖漿巖體相對應。尤其是燕山期中酸性侵入巖體,其不僅成礦元素種類多、背景值高,而且活動頻繁,在提供成礦物質和成礦熱液的同時,也為成礦物質的活化、遷移提供了動能及熱能。工作區自新元古代以來,持續受地體之間的碰撞拼貼作用,在區內形成了一系列具有擠壓和走滑性質的斷裂帶。這些斷裂帶不僅構成了深部巖漿上升的通道,也為巖漿期后成礦熱液提供了活動的途徑和場所。
本區所在的成礦單元為江南隆起東段成礦帶之九嶺—鄣公山銅鉛鋅鎢錫金多金屬成礦亞帶,典型代表有大湖塘、陽儲嶺等鎢銅多金屬礦床,成礦地質條件優越(圖1)。
礦區出露地層為新元古界雙橋山群橫涌組、安樂林組及計林組,總體為一套類復理石夾火山(碎屑)巖變質巖系,地層中Sn、W 等元素富集,較地殼平均值偏高,是尋找有關礦床有利圍巖。雙橋山群各種板巖對成礦起著屏敝作用,利于礦液的富集沉淀,而以變質砂巖為主的圍巖滲漏擴散作用明顯,利于熱液脈型Sn、W 礦的形成[2,3]。
礦區地表未見有侵入巖露頭出現,但其北西緊鄰大洲-八字腦出露早白堊世高演化酸性小巖株、巖瘤,地表可見北東、北北東、北西向花崗斑巖、石英脈酸性脈產出,有較大范圍的角巖化蝕變,區域遙感顯示本礦區發育與侵入巖有關的復雜群體環形構造,預示深部存有隱伏巖體。此外,根據礦區內搜集已有鉆孔及坑道資料顯示:隱伏花崗巖體頂部的賦存標高為120m ~220m,在內接觸帶及附近普遍具錫(鎢)礦化,錫鎢礦的成礦地質體巖性主要為高演化酸性富堿的細粒白云母花崗巖、二云母二長花崗巖。

圖2 礦區地質簡圖
礦區位于雙橋山群構成NNE 向復式褶皺核部(橫涌組)向南東翼(計林組)過渡部位,近東西向與北北東向不同期褶皺在該部位疊加,軸跡彎曲;斷層以北東向斷裂規模較大,切割深,斷層強烈擠壓破碎,局部見酸性巖脈充填,旁側小褶皺及小斷層較發育,為控巖構造;北北東或近南北向斷裂則為控巖控礦構造。北東向、北北東及北西向斷層局部多見有花崗斑巖脈充填。斷層含礦性以近南北向斷層最佳。

圖3 HS16 異常剖析圖
根據蛟潭幅1:5 萬水系沉積物測量結果,在本礦區圈出1 個甲類異常HS-16- 甲1,主要異常元素為Sn、W、As、B、Cd、F、Bi、Cu、Ag,并伴有Hg、Sb、Zn、Pb 等元素的異常出現,在靶區位于錫鎢等元素濃集中心部位,元素組合復雜, Sn、W、As、B、Hg 等元素異常的襯度值均大于2,Sn、W 元素達到5 以上。Sn、W,Cu、Bi、Ag,F、B 等元素異常吻合好,異常濃集中心吻合也很好(見圖3), 濃集中心明顯。各主要異常指示元素的含量值都較高,峰值Sn :528×10-6,平均Sn :103.32×10-6;W :97.8×10-6,平均W :32.04×10-6,其中Sn、W、B 具有三級濃度分帶明顯,組合具分帶性,Sn 元素異常與W 高溫元素異常及有找礦指示意義具揮發特性的F 元素也高度套合,與指示元素B異常也較好吻合。
朱蔣錫礦體主要賦存于花崗巖斑巖脈局部節理裂隙帶(碎裂硅化蝕變巖帶)及沿節理充填的石英細脈中。根據地表工程及路線追索,花崗巖斑巖長約120m,地表寬度多在1m~3m 間,產狀295°∠80°,該花崗巖斑巖脈中發育270 ∠62 陡傾節理,局部破碎節理帶中見石英細脈充填,碎裂花崗斑巖脈及石英細脈中褐鐵礦化、硅化、絹云母化蝕變。本次在碎裂蝕變花崗巖斑巖脈中,發現花崗斑巖型錫礦體1 條(V1)、錫礦化體2 條(V2、V3)。
V1 礦體地表控制長120m,平均厚度1.92m,Sn 平均品位1.33%,Sn 最高品位為0.14%。礦體賦存于花崗斑巖中斷裂破碎帶內,礦體空間形態特征受構造帶控制,產狀與破碎帶產狀一致。其構造蝕變特征與錫礦化密切相關,顯示具有較好的成礦潛力。
V2、V3 礦化體Sn 最高品位為0.082%,平均厚度均不足1m,品位在0.068% ~0.082% 間。
總體而言,朱蔣錫礦(化)體,礦化分布不均、連續性較差、厚度不大,但具備指示深部隱伏錫鎢礦找礦有利的條件,深部找礦潛力良好。
4.2.1 礦石礦物成分
礦石礦物以錫石、黃鐵礦為主,脈石礦物以石英、長石為主。其中錫石呈棕褐~褐色粒狀,粒徑多在0.2mm ~1mm,分布于石英、長石等脈石礦物顆粒間或巖石裂隙面上;黃鐵礦礦物常呈粒狀集合體,或呈團塊狀、細脈條帶狀及浸染狀產出,半自形晶-它形晶粒狀。
4.2.2 礦石結構構造
礦石結構主要為它形粒狀、半自形——自形晶結構,呈現自形-- 半自形結構的主要為錫石和黃鐵礦;礦石構造為細脈狀、星散狀、斑點狀、團塊浸染狀等。
4.2.3 礦石類型
礦石自然類型主要為含錫碎裂花崗斑巖脈、含錫石英脈等,礦石工業類型為錫礦石。
含錫碎裂花崗斑巖脈:呈灰白- 淺肉紅色,微細粒斑狀碎裂結構,塊狀構造,脈狀構造。金屬礦物主要為錫石、黃鐵礦,脈石礦物為石英、白云母、黑云母、斜長石、鉀長石等。
含錫石英脈:呈乳白色,具半自形- 它形晶粒結構、它形晶粒結構,浸染狀構造、細脈狀構造及塊狀構造,金屬礦物主要為錫石黃鐵礦等,脈石礦物為石英、少量長石、云母等。
礦(化)體主要產于北北東向花崗巖脈碎裂節理裂隙中,礦(化)體圍巖及夾石為角巖化綠泥石(絹云母)板巖,變凝灰質細砂、粉砂巖,粉砂質板巖等。
中元古界雙橋山群為類復理石夾火山(碎屑)巖變質巖系,地層中Sn、W 等元素富集,較地殼平均值偏高,是尋找有關礦床有利圍巖。
區域北西( 北西西) 與北東向- 北北東向走滑沖斷、走滑伸展基底隱性深斷裂帶與石鼓復式背斜北北東向次級倒轉褶皺,聯合控制著燕山期花崗巖及部分錫鎢礦成礦地質體。斷層含礦性以近南北向斷層最佳,多數情況下,構造復合、交匯的“結點” 處往往是礦床的產出部位。其中北北東或近南北向斷裂對區內高演化酸性富堿(淺成)花崗巖瘤(株)巖體和礦床(點)的分布具有控制作用。
錫鎢礦化受晚期巖體接觸帶控制。蓮花山復式巖體邊緣高演化的淺成的中細粒、細粒白云母—二云母花崗巖的內接觸帶控制著蝕變花崗巖型(巖體型)錫礦體的分布,而外接觸帶則是含礦石英脈的有利成礦空間。在巖凸(脊)上或巖漿活動前緣往往形成厚度較大、品位較富的蝕變花崗巖型錫礦體,是富礦包產出的有利部位。
熱液蝕變強度與礦化密切正相關。綜合資料顯示:強蝕變帶與礦化帶在空間分布上基本吻合,即云英巖化、角巖化、硅化、鈉黝簾石化、螢石化及電氣石化等越強,錫石與硫化物礦化也越強,并表現出具有上硫下錫的垂直分帶特點。
1:5 萬鎢錫自然重砂異常與本次水系沉積物異常疊加區是尋找錫礦最有利的地段;尤其主元素Sn 異常查證區錫異常豐值達350×10-6以上區域,是錫礦找礦的最顯著的化學異常標志。
朱蔣地表附近發育花崗斑巖、石英脈等酸性脈、大面積熱接觸變質角巖及SN、NE 向含礦斷裂,綜合區域地、物、化特征,預示深部存有隱伏巖體地區,具有較好深部找礦前景,是下步錫多金屬找礦工作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