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民,鄧 宇,黃 強
(江西省核工業地質局二六四大隊,江西 贛州 341000)
圖1 區域構造位置圖
工作區大地構造位置位于桃山—雩山隆起南段和南武夷隆起南段結合部位,屬于華夏板塊—華南造山系—東南造山帶,邵武—河源深大斷裂帶與鷹潭—安遠深大斷裂斜貫工作區,基底褶皺為震旦—寒武淺變質巖,見圖2-1。
鐵嶂寨地區區域上出露地層主要有南華—震旦系、白堊系,大體上經歷了晉寧—加里東、華力西—印支、燕山—喜山三大地質構造發展演化階段。
1.2.1 地層
區域地層出露有南華—震旦系、白堊系,大體上經歷了晉寧—加里東、華力西—印支、燕山—喜山三大地質構造發展演化階段。
(1)南華—震旦系尋烏巖組(Pt3x)。
分布于工作區北東及東南部,為由一套強烈風化性面狀構造廣泛發育的條帶狀構造片麻巖、二云母片巖、變粒巖組成,且三者呈互層、夾層型交替產出,橫向上產出穩定,完整性較好。分層剪切、固態塑性流變廣泛發育。一般在混合巖化強的地帶以片麻巖為主,混合巖化弱的地帶以片巖為主。
(2)白堊系雞籠嶂組(K1j)。
分布于工作區西北部,下部為含礫凝灰巖,中部為流紋質晶屑凝灰巖、流紋質晶屑熔結凝灰巖;上部為灰色晶屑玻屑凝灰巖;頂部為花崗斑巖。
(3)白堊系茅店組(K2m)。
分布于區內西南部,紫紅色厚層狀—巨厚層狀粗礫巖夾透鏡狀中細礫巖、含礫砂巖夾玄武巖。下部與雞籠嶂組火山巖接觸。頂部產有脊椎動物Conicodontosaurus.kanhsienensis。
1.2.2 巖漿巖
區內燕山期酸性—中酸性巖漿巖廣布,尤以燕山期最為發育,多數以巖基狀產出,少數呈巖株、巖枝、巖瘤狀。出露的巖性主要有晚白堊世花崗(石英)斑巖、晚侏羅世—早白堊世花崗閃長巖、大同巖體與小龍巖體的晚侏羅世二長花崗巖。另有輝綠巖脈、煌斑巖脈零星出露。
西側菖蒲盆地火山巖為基性玄武巖和酸性流紋巖,蓋層以酸性巖漿中心式噴發為特征,以巖屑、晶屑- 玻屑凝灰巖、流紋巖與杏仁狀玄武巖互層為主。
區域上處于北北東向武夷隆起褶皺帶,北北東向構造控制晚古生代及中生代地層的沉積和分布,對區內巖漿巖的展布表現出一定的控制作用,并對成礦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區內構造發育以斷裂構造為主, 其次為褶皺構造。
區內斷裂構造以北北東向斷裂為主,北北東向斷裂為安遠—鷹潭深斷裂帶:北北東- 北東向斷裂縱貫測區,以一條主斷裂F3為主,上下盤發育多條次級平行斷裂。主構造單條構造長1km ~4.5km,寬1m ~10m,結構面略呈舒緩波狀,走向15°~30°,傾向北西,傾角40°~72°。以構造礫巖和構造泥(糜棱巖)為主,花崗巖區還見有輝綠巖脈充填,上下盤常發育碎裂巖。該斷裂組是主要控礦和含礦斷裂。構造具多期次活動特點,成礦前局部充填輝綠巖脈,成礦期以構造角礫巖、糜棱巖為特征,成礦后常以碎裂巖、構造泥疊加于成礦構造上下盤。普遍發育綠泥石化、褐鐵礦化、葉臘石化、黃鐵礦化。在鈾礦化地段發育紅化、輝鉬礦化、鉀化等。
區內見有印支期混合交代花崗巖(鐵嶂寨巖體)和燕山旋迥的侵入巖(柯樹北巖體和單觀嶂巖體),主要出露在區內西部、南部和北部。燕山旋迴的侵入巖形成于中侏羅世- 早白堊世,侵入震旦一寒武系和印支期花崗巖體(鐵嶂寨巖體)中,是多期次活動形成的復式巖體,主體呈巖基產出,補體呈巖株、巖瘤和巖脈產出。由于貼近安遠- 鷹潭深大斷裂帶超基性、基性和酸性脈巖均有出露,主要巖石類型有輝綠巖,花崗斑巖,石英斑巖和輝石橄欖巖等,呈巖脈或巖瘤產出。
礦產( 礦點) 種類較多,金屬礦產有小型鐵礦點、鉬礦床、鉛鋅礦床、硫鐵礦、稀土礦。非金屬礦產有高嶺土、硅石、石材和石墨。
鈾源來自自基底花崗巖,花崗巖具有含鈾底數高,活性鈾多,經強烈風化后鈾易搬運遷移等特征。
北北東向斷裂及次生裂隙具有多期次活動特征,硅化角礫巖、糜棱巖廣泛發育,為成礦提供了有利的導礦和容礦空間。
北北東向安遠—鷹潭深大斷裂帶區域上是一條控巖、控盆、控氣、控熱、控礦、控震的幔源型深大斷裂帶。區內有三百山等溫泉,具有豐富的地熱資源。地熱活動與鈾礦化關系密切。
晚侏羅世安遠- 鷹潭深斷裂再次活動,使深部幔源巖漿沿深大斷裂上升形成巨大的單觀嶂巖基,含礦巖漿熱液沿次一級的北北東向斷裂帶充填,同時交代置換圍巖中的U、Mo 等成礦元素并遷移,一使圍巖水絹云母化綠泥石化、鉀化、紅化等蝕變,二次交代充填,形成大量的黃鐵礦、輝鉬礦等硫化物和瀝青鈾礦物,呈集合體或小脈狀分布充填于破碎蝕變中,形成了初期富集帶(脈)。早白堊世安遠- 鷹潭深斷裂復活,形成復雜的酸性- 中酸性侵入巖、超淺成巖、火山噴發、火山灰流相發育及少量的超基含- 基性巖瘤,含礦巖漿熱液再次沿斷裂帶運移、交代、充填,主要表現輝鉬礦、黃鐵礦普遍發育,形成細脈狀、枝叉狀穿切膠結早期礦化形成鈾鉬礦富集帶(脈),礦體呈脈狀、透鏡狀、囊狀或塊狀產出。至此,區內主要的成礦作用基本結束。此后,仍有一些構造影響或破壞礦體,造成礦體錯動及氧化(或風化作用)。
北北東向構造角礫巖夾糜棱巖是本區主要控礦和儲礦的場所。區內發育多條大小不等的大體呈近北北東向構造角礫糜棱巖夾帶,因此,北北東向斷裂是找礦重點斷裂構造。花崗巖巖漿作用強烈,巖體接觸熱蝕變帶發育,成礦元素含量較高;北北東向斷裂及其次生裂隙廣泛發育,更增加了成礦的有利因素,構成本區良好的成礦地質條件。
(1)礦體賦存在火山盆地邊緣的北北東向碎裂巖、構造角礫巖夾糜棱巖內。礦體圍巖主要為白堊紀雞籠嶂組流紋質熔結凝灰巖夾粗面質熔結凝灰巖。
(2)成礦方式以充填作用為主,也伴有交代作用。礦石具有半自形—它形晶粒結構、填隙結構,礦石構造有角礫狀構造、浸染狀構造和脈—網脈狀構造。
(3)熱液蝕變明顯。礦體內及旁側圍巖廣泛發育有黃鐵礦化、輝鉬礦化、紅化、鉀化等近礦圍巖蝕變,近礦脈蝕變強烈,遠離礦脈減弱或消失。
因此,礦床成因類型屬脈狀熱液硫化物充填鈾鉬礦床。
前期工作大致了解了礦區地層、構造、巖漿巖特征;大致查明了礦體特征、礦石特征及其變化規律。估算了區內鈾鉬礦產資源量。鈾(333+334)82.6 噸,鉬(333+334)145 噸,揭露鈾鉬礦體6 個,主要礦體未封閉。全區礦化范圍,北起16 號勘探線,南至15 號勘探線,長約640m,東西寬約100m,礦化面積0.056km2。礦化帶地表出露最高點為470m,最低點為K22 探槽附近,海拔標高約為440m,一般出露標高約在450m~460m 之間。礦體賦存在北北東向碎裂巖、構造角礫巖夾糜棱巖內,產狀及形態特征受構造控制明顯。
區內編號礦體共6 條,是為普查工作控制的重點和資源量估算的對象。現對礦體分布、產狀、形態、規模及變化特征列表描述。現將主要礦體V1 詳細描述如下。
V1 礦體呈北北東20°~30°走向展布,傾向北西,傾角40° ~80°。礦體走向或傾向具膨大縮小,沿傾斜方向表現為上陡下緩。礦體呈脈狀。走向長260m,延深大于100m,厚度一般為0.32m~2.93m,平均1.54m。厚度變化系數為37.1%,厚度穩定。該礦體沿傾向走向都還沒有封閉。
通過上述成礦條件分析江西省安遠縣鐵嶂寨地區鈾鉬礦深部成礦條較為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