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小蘭
(甘肅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第四地質礦產勘查院,甘肅 酒泉 735000)
相較于其他探測手段,高密度電法具有非常高的自動化程度,而且具有很高的探測效率,異常形成直觀的優點。因此在很多領域當中都有著普遍的應用,特別是地質勘察地質災害和考古工作方面,高密度電法都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在20世紀80年代我國有關部門,對高密度電法應用開展了相應的研究,并結合理論與實際,進一步深入探討,對有關技術理論逐漸豐富與提升。近年來高密度電法在工程地質調查領域獲得了巨大的發展,取得的效果也非常突出。在工程地質調查過程當中,采空區問題不僅具有很強的普遍性,而且還嚴重威脅到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也因此引發人們的普遍重視。下文當中以擬建尾礦庫規劃區塊物探工作為背景,通過高密度電法對場區范圍開展相應的探測,了解和掌握場區范圍中有無采空區斷裂構造破碎帶,為工程建設提供有效指導。此次利用高密度電法開展測量過程當中,共進行三條高密度電法剖面測量,約為640m的施工坡面長度,為320個,主要為2m的點距[1]。
①地層。中生代以及晚古生代是該區的主要地層出露,同時還發育新生代以及第四系松散堆積物。充分考慮中生代地層具有較高的含金量和火山沉積綠巖(太古代)建造當中具有普遍富金的特點,巖漿構造在后期中生代地層遭受破壞與進行改造和演化等相關歷史。認為該區金礦礦源層主要為中生代地層,處于地球深部噴發的火山物質是金元素的主要來源。②構造。該區當中非常發育斷裂構造,展布方向呈現為35°~50°,總體呈現40°方向展布,向南東方向傾斜,角度處于35°~55°之間。在不同巖性接觸面發育斷裂,構造具有復合性的特點,有一到三條主斷裂構成鍛煉帶,而且這些斷裂呈現類似的展部特征,次級斷裂發育于主斷裂的下盤,和主斷裂共同形成“入”字型,斷裂帶有著寬窄不一的特點,主要處于50m~800m寬度之間,構造在帶中較為發育。花崗巖(碎裂狀)以及碎裂巖和斷層泥(灰黑色)是其主要組成,蝕變帶礦化主要發育于斷裂帶中,是非常重要的空礦斷裂帶,控制礦田礦脈的二級斷裂,主要呈現NNE向以及NE向和NEE向展布,向NW以及SE向傾斜,具有較為陡峭的傾角,主要處于50°~70°,斷裂性質屬于張扭性。礦田當中的很多礦脈受控于二級控礦斷裂。③巖漿巖。該區當中非常發育巖漿巖,侵入巖是其主要類型。依照同源巖漿演化以及脈動理論,共進行超單元(7個)、單元(18個)劃分。a單元。在礦區的東部區域上分布,斜長角閃巖是其主要的巖性特征,高角閃巖相變質因素對超單元影響較大。b單元。主要表現為巖基狀,發育片理構造。花崗閃長巖以及奧長花崗巖和英云閃長巖是其主要的巖性特征,處于2610Ma~2885.8Ma同位素年齡,在新太古代形成。通過全面系統的研究發現,巖漿在發生侵位時,含金物質從地幔當中向地殼進行帶入,同時不斷富集下來,成為金礦成礦最初的“礦源巖”。c單元。在礦區的東北部區域上分布,斜長角閃巖是其主要的巖性特征,產出特點主要為包含體特征。d單元,細粒花崗閃長巖(片麻狀)是其主要的巖性特征。e單元,含石榴二長花崗巖(中粒)以及二長花崗巖。(含斑粗、中粒)是其主要的巖性特征,這一單元和該區金礦有著非常緊密的聯系。f單元。呈現集中的分布特點,展布方向主要呈現為北東南西向,呈現條帶狀特征。有研究者認為,這一單元和區內金礦成礦物質具有同源巖的特點,同一巖漿系列是二者的主要來源。這一單元當中的巖漿后期熱液,是形成金礦床,成礦早期階段重要的物質來源,這一單元這一單元是形成金鳳的重要單元,為形成金礦床提供了豐富的成礦物質。g單元。這一單元和金礦成礦有著非常緊密的關聯性。巖漿主要為超單元巖漿,演化侵位時在地殼當中帶入一些漫源成礦物質,而且對中生代較為富集的金礦成礦物質大量的進行捕獲,并在同一巖漿系統當中混入二者。所以金礦成礦物質主要是有該單元所提供,是重要的同源巖[2]。
此次測定電信參數過程當中,通過野外露頭測量以及標本測量形式來進行測定。前一種方式測定過程當中,主要應用小四級裝置進行測量,極距存在很大不同,并反復多次測量同一露頭,多次的測量同一巖性,使其代表性盡量提升。選擇應用WDYX-1型巖樣測試信號源,是重要的供電儀器,由重慶萬馬物探儀器有限公司所生產,接收儀器相同于野外生產,主要為數字直流激電接收機(WDJS-2型)由重慶萬馬物探儀器有限公司所生產,為16s供電周期以及200ms斷電延時時間,應用40ms采樣寬度和二次疊加次數。不同巖礦石物性參數具體參見下表1。

表1 巖(礦)石物性參數測定成果統計表
此次研究區主要的巖石類型包括,含石榴弱片麻狀二長花崗巖(細、中粒)以及二長花崗巖(含斑粗、中粒),是研究區的主要巖性特征,通過實測物性參數信息發現,石英脈以及變粒巖和斜長角閃巖以及二長花崗巖(中粒)都表現為高電阻率低極化特征。
在此次研究過程當中,利用高密度電法開展測量,主要儀器高密度電法測量系統(WGMD-9型),超級數字直流電法儀(WDA-1、1A型)是主要的接收機。重慶地質儀器和中裝集團技術中心共同研制高密度電阻率測量系統,系統測量過程當中通過全數字自動化開展測量,自動補償電極極化以及自然電位漂移,主要應用雙重模擬數字濾波技術,使系統抗干擾性大幅增強,更好地保證了數據精準性,可以通過高分辨率電阻率法,開展相應的物探工作。
該區共進行三條剖面布置,開展高密度電阻率測量工作,按照二米的點距進行布設,共設置130道測量通道以及100ms供電延時,為16電極隔離系數。SP(自電)以及VP(電位差)和IP(電流)還有?a值(計算視電阻率)通過自動測量來獲得,主要的裝置為溫納裝置,通過皮尺進行丈量之后合理布設測點,共設置30層溫施層,共約620m的施工剖面總長,主要為320個,其中各條剖面控制點相對坐標如表2。

表2 各條剖面控制點相對坐標
在整理室內資料過程當中,主要在計算機中輸入通過高密度電法采集的豐富數據,數據預處理過程當中通過相應的軟件,來對電法獲得的資料數據開展處理,剔除數據當中的突變點,網格化數據,確保數據更加的平滑,之后通過地電斷面進行成像,對電阻率色譜斷面圖進行繪制,并對電阻率色譜斷面圖進行模型反演,并對該斷面圖進行正演。
通過分析研究高密度電法視電阻率斷面圖,利用該方法進行物探工作應用分析過程當中,有著較為穩定的電法測量電流和電壓正負周期波形,具有非常好的測量數據質量,科學合理的選擇野外測量工作方法,科學合理的采集有關數據,確保與相關規范要求相符合。
文章當中通過高密度電法在物探工作應用分析,結合某擬建尾礦庫物探工作實際,通過高密度電法開展相應的測量工作,獲得電法反演模型電阻率色譜斷面圖,對各個剖面開展詳細的分析。

圖1 高密度電法I剖面反演模型電阻率色譜斷面
通過該剖面圖進行分析研究發現,?a值在20點~132點淺部呈現較低的特點,主要處于61Ωm~190Ωm變化范圍,水庫位置與此低阻區相互對應,通過分析研究由于充水的第四系地層所導致,?a值在132點向北側淺部呈現不斷增大的特點,認為巖性是導致這一現象的主要因素。
該剖面順著水庫西側南北方向進行布設,剖面呈現西南東北向布設,有約200m長,按照兩米設置布點點距,共100道測量通道以及30層溫濕層。?a值在36點~64點淺部具有較高的特點,研究認為,是因地表隨著河流巖石出露所導致,?a值在深部呈現變大的特點。通過?amax=407Ωm在80點圈定高阻異常,實地分析發現主要出露偉晶巖脈,研究認為該脈巖是導致阻值異常主要因素,低阻異常主要分布在140點與160點,主要是因充水的采空巷道所導致。
測線在剖面I的東側分布,布設于垂向溝的南北側方向上,有約180m的剖面總長,按照兩米布設點距,共約90到測量通道,有25層溫濕層,?a值在20點~120點淺部呈現較低的特點,主要在33Ωm~200Ωm范圍內變化,研究認為淺層的第四系地層是導致異常主要因素。?a值在120點向北淺部呈現不斷增大的特點,研究認為是因巖性所導致,?a值越向深部呈現不斷增大的特點,沒有突出的阻值異常[3-5]。
綜合分析認為,在本次物探工作當中應用高密度電法開展測量,獲得的數據資料,通過反復的檢查與測量,資料信息十分可靠,利用區內已經獲知的高密度資料開展綜合性的分析研究,該區有著較為穩定的地層特點,兩處低阻異常主要分布在。Ⅱ剖面140點以及160點位置上,研究認為可能是由于充水的采空巷道所導致,不會對尾礦庫建設造成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