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麗瓊 儲雯雯 王偉
(方松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上海 201620)
高血壓是最常見的慢性病,也是心腦血管病最主要的危險因素,我國高血壓病的發病率呈上升趨勢[1]。尤其是近幾年來我國高血壓發病率更是明顯攀升。最新中國心血管病報告顯示,全國已有近3 億高血壓患者,約占全球高血壓總人數的1/5。由于其高發病率、高致殘率、高死亡率和低知曉率、低治療率、低控制率,已成為重大的社會公共衛生問題[2]。據統計,全國中年高血壓的發病率在"九五"期間為24%[3]高血壓患者的血壓水平與其生活習慣密切相關。飲食和運動行為均會影響機體的血壓波動,而這些行為又與個體的認知水平有關。由于高血壓屬于慢性病,平時只有配藥時候才到醫院來。因此,日常的生活照護與自我管理成為影響高血壓患者病情穩定的關鍵。傳統高血壓健康教育最常用的方法有面對面教育、發放材料、舉行講座以及隨訪等[4]。隨著信息化的普及,網絡平臺逐漸成為醫療新興領域,有不少學者將其運用于診療中且取得了良好效果。本研究旨在借助網絡平臺對高血壓患者實行動態監護并開展針對性的知識教育,促進患者對高血壓相關知識的掌握和對疾病的理解,強化自身管理,利于病情的控制和轉歸,從而提高社區高血壓慢病管理率。現報道如下。
選取本中心慢性病管理平臺內的六個小區:海德、蘭橋、珠江、建設、鼎信、天樂共計200 名高血壓患者作為對象。納入標準:①經診斷為原發性高血壓的40 ~60 歲患者;②在本中心定期就診者;③各項軀體功能無明顯障礙;④高血壓危險分層為高危及以上;⑤有可移動設備并能正常使用;⑥家庭醫生簽約患者;⑦簽署知情同意書者;⑧近一年內固定居住在本社區。排除標準:①繼發性高血壓患者;②不固定居所者;③有明顯的智力障礙、意識障礙及嚴重精神疾患者;④慢病系統資料不全者;⑤有重要臟器功能障礙或惡性腫瘤等情況。
200 名高血壓患者隨機分為干預組和對照組,干預組98 人,對照組102 人。入組患者均知情同意此次研究,并簽訂知情同意書。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1.2.1 干預方法 對照組通過一般護理干預,高血壓專病門診負責接待,向其介紹主治醫師;向患者進行健康教育;遵醫囑給于相應的藥物治療,并告知用藥注意事項。干預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實施網絡平臺互動式照護。
1.2.2 成立干預小組 由專科護士作為干預小組組長,共4名成員,包括2 名護士和2 名全科醫師。成員通過查找相關資料,將其歸納總結出干預措施,具體以“高血壓指導、網絡、微信”為關鍵詞。通過小組討論確定干預內容。
1.2.3 建立管理群 建立高血壓患者健康管理群。提前預約時間對慢病管理系統篩選出的高血壓患者進行初步上門評估,并向患者及其家屬解釋目的,經患者同意后指導其加入健康管理交流平臺,以便于互動指導。護士不定時為患者提供高血壓的相關信息,內容包括:飲食管理、運動調節、血壓自我監控以及經驗交流等。并以鏈接、圖文、音頻等方式每周進行至少1條信息的推送。要求所有患者學習后回復“已學”,以便于護士做好數據統計。若患者有疑問,每周日可于晚上6 ~9 點進行線上答疑。
1.2.4 實施針對性指導 護士每周對推送的干預內容及患者的反饋信息進行整理,幫助患者更好的控制血壓。內容主要包括:①加強患者對高血壓相關知識的學習,對內容有更深層次的認識,進而有效穩定血壓。②患者可將每周飲食與運動在交流平臺進行匯報,護士對患者飲食與運動進行動態指導與調整。③提醒患者定期進行血壓測量,記錄血壓測量數值,并指導正確的血壓測量方式。④在進行有效答疑的同時對該患者進行正確的慢性病隨訪指導,提醒患者注意事項。
1.3.1 高血壓患者高血壓相關知識調查問卷 研究者在查閱文獻,結合高血壓相關知識量表[5]及與患者交流溝通的基礎上擬定調查問卷。問卷主要共分為兩個部分:①基本資料如姓名、年齡、性別、文化程度等。②高血壓相關知識如血壓判斷值、服藥狀況、誘發因素、有效測量、控制方法、高血壓危害、飲食運動等。共計10 個題目,均為選擇題,答對計為正確、答錯記為不正確。
1.3.2 資料收集 該調查問卷由患者在進行健康管理1 年后進行填寫,由護理人員統計其血壓穩定情況及評估新血壓危險分層狀況。問卷發放200 張,回收200 張,回收率100%。
采用SPSS17.0 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組間比較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高血壓相關知識掌握情況比較,見表2。
2.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血壓危險分層情況比較,見表3。

表2 兩組患者高血壓相關知識掌握情況比較[n(%)]

表3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血壓危險分層情況比較
2.3 兩組患者高血壓危險分層情況比較,結果顯示,干預組患者經過1 年健康管理和未進入健康管理APP 學習交流的對照組患者一起再次進行高血壓危險分層,干預組中13 例極高危患者分別降級為2 例高危,6 例中危和5 例低危。17 例高危患者分別降級10 例中危和7 例低危。而對照組中14 例極高危僅有4例降為高危,2 例降為中危。35 例高危中僅有5 例分別降為中危和低危。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258)。
原發性高血壓除了與遺傳因素相關外還與患者本身的自我行為及生活習慣有密切聯系。大部分患者因缺乏相關知識無法做到正確有效控制血壓,不僅無法控制血壓還會在原有的基礎上加重高血壓對自身的傷害。傳統的教育方式為口頭上及紙質的宣教,單方面的宣教由于護患雙方所掌握理解不同導致無法達成預期,甚至使患者在行為上引起偏差。有資料顯示,微信在老年糖尿病患者出院后的延伸護理的運用得到了良好效果[6]。隨著科技發展,網絡平臺的使用在慢性病管理中越來越廣泛,尤其是互動式的管理能使患者無論身在何地都能及時學習到專業知識從而提高自身管理能力。
研究結果顯示經過互動式的干預,干預組患者掌握的高血壓相關知識明顯高于對照組(P <0.05)。表示通過健康管理APP 的互動能提高患者自身效能,在潛移默化中讓患者自覺養成良好行為習慣,利于血壓控制。作為網絡交流平臺及新型管理模式,患者與醫護人員在一條看不見的繩上形成一種新的紐帶,能有效維系患者及本中心的良好關系。在雙方交流的過程中不僅醫護為患者提供了一個可尋求答疑的渠道,患者也為醫護提供了一個有效健康教育的宣傳方式。患者一方面在閑余時間中豐富知識學習,另一方面又與他人一起分享交流,提高社區高血壓管理率。網絡平臺除具有操作簡便、信息送達及時等優點外,還具有直觀性和趣味性,能突破時間與空間上的限制,使患者可隨時翻閱歷史消息,并提高患者主動參與疾病管理的積極性[7]。患者在與病友、護士的互動性交流中,能彼此傳授經驗及提升自我管理能力,通過榜樣的力量,不斷糾正自我角色認知,使其從內在的訴求出發做出相應的行為改變[8]。
本研究顯示,干預后干預組患者的血壓分層較對照組的分層降低更明顯(P <0.05)。在網絡APP 互動管理模式中患者接受信息方面更廣泛全面,傳播形式(文字、圖片、語言、視頻)多樣化,克服了常規健康教育的盲從性、隨意性、零散性等缺點,使健康教育的內容更加精細,也可隨時滿足患者的健康需求[9]。健康管理APP 的干預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對患者實行了遠程監護,幫助患者更好了解疾病、控制病情。對患者的血壓自我管理有促進作用,從而使其生活質量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