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梅 陳英 史嬋嬋 祝沖
(徐州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 江蘇 徐州 221000)
呼吸內科疾病,具有發病急、進展快、病情易復發的特點,嚴重威脅人們的生命安全[1]。疾病早期患者臨床表現包含咳嗽與胸悶,隨著病情進一步發展,患者會產生發紺、呼吸窘迫以及低氧血癥。臨床中對于呼吸內科重癥患者不但需要提供有效的藥物治療,還需要配合相應的護理措施,加快患者病情康復速度,促進疾病治療效果,從而挽救呼吸內科重癥患者的生命安全[2]。本文對于呼吸內科重癥患者實施護理干預,結果獲得了滿意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9 年1 月—2020 年1 月接診的呼吸內科重癥患者88 例作為本文觀察對象,利用隨機數字表法將所選呼吸內科重癥患者加以分組,給予其中44 例呼吸內科重癥患者臨床常規護理,將其納入對照組,給予剩余44 例呼吸內科重癥患者護理干預,將其納入研究組;對照組44 例呼吸內科重癥患者中男性25例,女性19 例,年齡24 ~59 歲,平均(39.41±4.25)歲,其中文化水平屬于大專及以上患者15 例,高中患者15 例,初中及以下患者14 例;研究組44 例呼吸內科重癥患者中男性24 例,女性20 例,年齡25 ~58 歲,平均(39.75±4.15)歲,其中文化水平屬于大專及以上患者17 例,高中患者15 例,初中及以下患者12 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差異不顯著(P >0.05),可以進行比較,且經倫理學機構批準。
診斷標準[3]:經胸部CT 或MRI 檢查、實驗室檢查確診。納入要求:符合呼吸內科重癥的標準;患者知曉本次研究,依從性較好。排除的患者有:精神病史或認知障礙;用藥禁忌或過敏患者;合并惡性腫瘤、嚴重外傷等。
對照組44 例呼吸內科重癥患者接受臨床常規護理:護理工作人員為患者提供病情觀察,嚴格遵照醫囑為患者提供藥物治療與基礎護理服務。
研究組44 例呼吸內科重癥患者接受護理干預措施,在常規護理基礎之上,為患者提供綜合護理干預服務:①通氣護理:在患者接受吸氧治療期間,護理工作人員需要仔細檢查面罩或是鼻導管通暢性,倘若出現分泌物馬上清理;護理人員需要和患者保持良好的護患關系,為患者介紹通氣治療的作用與相關注意事項,耐心解答患者的疑問,對于情緒不好患者,護理人員需要給予其理解,緩解患者心理負擔;②藥物指導:在呼吸內科重癥患者進入醫院之后,護理工作人員需要為其介紹疾病基本知識,其中包含發病機制、臨床表現、藥物治療和飲食相關注意事項,對于患者和家屬提出的疑問耐心解答,顯著提高呼吸內科重癥患者對于自身所患疾病的認知程度;護理工作人員需要根據呼吸內科重癥患者的具體文化程度、職業以及經濟收入等為其開展針對性心理指導,介紹以往治療成功的病例,幫助呼吸內科重癥患者建立戰勝疾病的自信;③病情觀察:護理人員告知患者保持舒適的體位,頭部保持后仰,提高對患者病房的巡視力度,嚴格觀察患者各項生命體征改變情況,按時復查患者動脈血氣指標,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調整呼吸機各項參數;④飲食指導:依照患者的飲食習慣以及飲食愛好為其制定飲食方案,提高每天蛋白質、維生素以及熱量的攝入,嚴禁使用熏制、刺激性、腌制以及辛辣食物;⑤口腔護理:呼吸內科重癥患者住院過程中會接受大量抗生素治療,十分容易引發口腔菌群失調,導致霉菌感染等相關口腔疾病,對此護理工作人員需要指導患者飯后馬上漱口,確保口腔衛生。
護理效果判定標準[4]:呼吸內科重癥患者的咳嗽以及呼吸困難等表現癥狀全部消失,各項生命體征恢復到正常水平,代表顯效;呼吸內科重癥患者的咳嗽以及呼吸困難等表現癥狀出現好轉,各項生命體征基本正常,代表有效;呼吸內科重癥患者的咳嗽以及呼吸困難等表現癥狀沒有任何變化,或是產生加重,代表無效。
記錄兩組呼吸內科重癥患者的住院時間、動脈血氧分壓、二氧化碳分壓、心率與呼吸頻率。
本文兩組對比所獲各項數值利用統計學軟件SPSS16.0 加以計算,用(±s)表示計量資料,用百分比表示計數資料。分別通過t 與χ2檢驗,P <0.05 表示差異具備統計學意義。
研究組與對照組呼吸內科重癥患者接受不同護理措施之后,護理有效率對比差異顯著(P <0.05),見表1。

表1 兩組呼吸內科重癥患者護理效果比較[n(%)]
兩組患者動脈血氧分壓、二氧化碳分壓、心率與呼吸頻率比較差異顯著(P <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生命體征指標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的生命體征指標比較(±s)
心率(次/分)研究組4474.11±0.46 47.05±0.53 17.62±1.89 69.11±5.62對照組4470.04±0.41 52.02±0.56 24.16±3.12 79.26±6.34 t-78.05371.1063.6334.566 P-<0.05<0.05<0.05<0.05組別例數動脈血氧分壓(mmHg)二氧化碳分壓(mmHg)呼吸頻率(次/分)
研究組44 例患者住院時間平均為(6.77±0.73)天,對照組44 例患者住院時間平均為(9.75±1.25)天,兩組呼吸內科重癥患者的住院時間對比差異顯著(P <0.05)。
呼吸內科疾病的起病比較隱匿,起始癥狀多是咳嗽,少數患者伴有上呼吸道感染,此外沒有明顯的異常[5]。疾病確診時,出現呼吸困難癥狀,呼吸頻率和節律幅度均改變,不僅影響身體健康,還會造成沉重的心理負擔。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針對呼吸內科重癥的治療方法更多,與此同時患者對醫療服務的要求更高。常規護理以疾病為核心,不再適應患者的實際需求,必須進行改進和創新。
和常規護理措施對比,護理干預更具全面性、科學性以及針對性,遵循以人為本的理念,將患者作為護理工作的核心[6]。護理期間,能強化對臨床患者精神以及心理等方面干預,幫助患者正確認識疾病,保持積極樂觀心態配合治療,嚴格遵照醫囑接受各項診療計劃,從而加快身體康復速度,降低住院成本[7]。通過本文對比研究資料可見,研究組與對照組呼吸內科重癥患者接受不同護理措施之后的護理有效率對比差異明顯,兩組呼吸內科重癥患者的住院時間對比差異明顯,兩組患者動脈血氧分壓、二氧化碳分壓、心率與呼吸頻率比較差異明顯,和孫曉蕾的研究結果相近。其中,通氣護理能改善患者的呼吸換氣功能,是臨床治療的基礎;藥物指導能幫助患者正確用藥,減少不良反應;病情觀察可以維持正常的生命體征,及時發現異常并處理;飲食指導能攝入充足的營養,加快病情恢復;口腔護理能保持口腔衛生,避免繼發性感染。結合文中數據,可見相比于常規護理,護理干預的應用價值更高。
綜上所述,臨床中給予呼吸內科重癥患者護理干預效果明顯,能夠保證呼吸內科重癥患者生命體征平穩,縮短住院時間,推薦患者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