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燕瓊 張琴 郭芳 孫愛芳
(石河子市人民醫院 新疆 石河子 832000)
臨床骨科收治的住院患者多為四肢骨折、多處骨折、復合傷等急性創傷疾病,具有病情復雜、變化速度快等特點。近年來,社會老齡化的逐年加劇,導致骨科老年患者的數量明顯增多。由于老年群體身體各項技能處于明顯的退化狀態,再加上合并高血壓、冠心病、肺氣腫等多種疾病,康復時間往往比較長,倘若護理干預方法不適宜或不恰當,則很容易導致不良風險事件,對臨床預后和生存質量產生不利影響[1]。本文選取2018 年5 月—2020 年5 月我院骨科收治的86 例患者作為實驗樣本,現整理與報道如下。
選取2018 年5 月—2020 年5 月我院骨科收治的86 例患者作為樣本,依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組,對照組與研究組各43 例。對照組:男性患者28 例,女性患者15 例,患者年齡取值20 ~79 歲,平均(47.6±3.8)歲;其中13 例為腰椎間盤突出癥,8例為胸腰椎骨折,12 例為脛腓骨骨折,7 例為股骨骨折,13 例為股骨粗隆間骨折;研究組:男性患者29 例,女性患者14 例,患者年齡取值21 ~80 歲,平均(48.2±3.7)歲;其中14 例為腰椎間盤突出癥,9 例為胸腰椎骨折,11 例為脛腓骨骨折,5 例為股骨骨折,14 例為股骨粗隆間骨折。兩組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差異(P >0.05),可進行對比。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管理。主要有口頭宣教指導、遵醫囑用藥、行為指導、合理飲食、適當運動鍛煉等。研究組護理風險管理。具體方法:(1)識別護理風險:強化對護理人員業務素養的培訓,促使其主動為患者提供護理服務,以其自身臨床經驗組我誒依據,對患者各個時期存在的風險項目進行歸納整理,再制定、開展相應的護理干預措施,將風險發生率顯著降低。骨折患者以功能鍛煉、壓瘡、疼痛干預作為主要內容,對護理問題進行識別和掌握,有利于更好的實施臨床護理干預;(2)風險應急方案的制定:護士長負責召開會議,進行討論,分類護理風險項目,具體為高風險、中風險、低風險。對于特定風險事件要明確處理方案,將合理且科學的操作步驟制定出來,以便對緊急事件進行快速處理。組織醫護人員進行學習和考核,以便護士可以對有關內容進行更充分的掌握;(3)嚴格書寫護理文書:記錄護理文書可準確反映整個過程,并確保其存在法律效力,與此同時,出現醫療矛盾時,可將護理文書作為依據。故此,必須準確性、及時性、真實性的書寫護理文書。護士長需要隨時進行檢查,建立健全獎懲制度,以醫院制定組我誒依據,對護理記錄進行正確書寫;(4)建立并完善報告實驗室生化指標危急值的相關制度:主要包括的為血氣、血小板、紅細胞計數、血鉀、血鈣等。如果正處于臨界值的邊緣,需要馬上向醫生匯報,同時對治療方案進行調整,開展積極有效的臨床治療。落實危急值報告制度,換言之,反應以人為中心的護理宗旨,有利于對護理工作質量進行顯著性的改善;(5)高風險預警的告知制度:護理人員需要對患者有無墜床、跌傷、壓瘡等風險進行評測。若屬于高風險,需將提示牌放置在床頭,以起到警示和告知的作用。
對兩組壓瘡、墜床、跌倒等不良事件發生情況進行統計,同時評定護理人員能力提高情況,主要包括提供優質護理責任感、科室常見疾病與用藥知識掌握評分、自身護理專業技能。以自制調查問卷表調查兩組的護理滿意度,滿分為100 分,其中>80 分用以表示的為非常滿意,60 ~80 分用以表示的為基本滿意,<59 分用以表示的為不滿意。總滿意度=(非常滿意例數+基本滿意例數)/總例數×100%。
全部有關的數據均錄入到SPSS22.0 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計數資料分別用(±s)、(%)表示,數據比較則分別用t 檢驗、χ2檢驗,P <0.05 可以說明組間數據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組不良事件發生率與對照組不良事件發生率進行比較,研究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1。

表1 兩組不良事件發生情況對比[n(%)]
研究組護理人員科室常見疾病與用藥知識掌握、自身護理專業技能、提供優質護理責任感等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兩組別進行比較,差異顯著(P <0.05),見表2。
表2 兩組護理人員能力提高情況對比(±s,分)

表2 兩組護理人員能力提高情況對比(±s,分)
與用藥知識掌握自身護理專業技能提供優質護理責任感研究組4391.16±3.4389.14±4.0990.33±3.78對照組4380.18±2.4578.94±3.5381.36±2.46 t-17.081412.380113.0422 P-0.00000.00000.0000組別n科室常見疾病
對照組與研究組的護理滿意度各自為74.42%、93.35%,其中研究組高于對照組,組間存在顯著差異(P <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比較[n(%)]
臨床骨科患者主要為各類型骨折、風濕、骨質增生等疾病,且患病群體主要為老年人,通常情況下,因交通事故或高處跌落的原因引起的老年骨折,治療后往往需要進行6 ~12 個月的休養,這樣才能恢復最初的狀態,但大多數患者受到疾病的影響,正常活動能力會暫時性喪失,甚至需要始終保持臥床靜養狀態,依賴護理人員、家屬的照料和護理,然而骨折患者任何環節的護理工作都存在著護理安全隱患,因此,負責護理的醫護人員必須要有嚴謹且認真的服務態度,讓護理質量得到保證[2,3]。骨科突發事件較多,加強風險管理有一定的必要性,而護理人員的觀察力、預見性是必須具備的條件,其可以將護理工作中的風險事件發生率最大限度的降低[4]。
所謂的護理風險,主要指的是住院期間患者已經出現的、潛在的風險,這種不安全事件會影響患者的病情康復和預后。風險管理理念要求護理人員站在患者的立場考慮問題,及時給予其溫暖、關心,提高護理人員配合治療、護理的意識和依從性。強化學習和培訓相關知識,有利于提高護理人員的業務水平,充分掌握風險管理的相關知識和法律法規,進而有效預知患者的病情發展情況,妥善處理各種意外狀況。住院期間貫穿護理干預,增強無菌意識,做到無菌且規范的換藥,加快切口愈合和病情康復,提升生活質量[5-7]。
根據本次實驗結果,研究組不良事件發生率較對照組的低,護理人員科室常見疾病與用藥知識掌握、自身護理專業技能、提供優質護理責任感等評分、患者護理滿意度較對照組的高,兩組別行比較,均為P <0.05。從而表明,骨科護理管理中運用風險管理理念有利于規避風險因素,降低護理不良風險時間的發生率,提升護理水平和護理滿意度,保證安全,值得在臨床中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