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奇志
(普定縣人民醫院中醫科 貴州 安順 562100)
周圍性面神經麻痹是由莖乳突孔急性非化膿性面神經炎引起的周圍性面神經癱瘓,主要臨床癥狀為單側面癱、口眼歪斜等[1]。周圍性面神經麻痹可給患者的正常生活帶來不小的麻煩,且如果不進行及時有效的治療,后期可帶來一些并發癥,不僅給患者增加了治療難度,其治療周期也會相應地延長[2]。目前,對于周圍性面神經麻痹患者的治療而言,相比于西醫應用藥物進行促進血液循環及抗感染的單一治療,周期長且治療效果不佳,中醫療法因其獨具特色的治療理念及突出的治療效果而得到了更多的重視,尤其是中醫針灸,早已被臨床屢屢證明確有獨特的療效,并且隨著針灸治療周圍性面神經麻痹研究的深入,為了提高治療效果,對針灸方法的臨床應用也有所改進,其中針刺加特定電磁波譜療法(TDP)因其能獲得較好的治療效果而被廣泛應用。為了進一步探討針刺加TDP 應用于周圍性面神經麻痹治療的意義和效果,本研究選取了46 例周圍性面神經麻痹患者,進行了關于不同治療方法所帶來的治療效果的觀察與討論,現得到了一些結論,報道如下。
選取于2017 年1 月—2020 年1 月被我院收治的46 例周圍性面神經麻痹患者作為臨床觀察對象,按照采取治療方法的不同分為兩組,采取常規針刺治療的患者歸納入對照組,采取針刺加TDP 治療的患者歸納入觀察組。其中,對照組患者年齡分布在20~67 歲之間,平均(39.57±6.81)歲,男性有13 例,女性有10 例,病程1 ~27 天不等,平均(13.89±5.37)天;觀察組患者年齡分布在19 ~65 歲之間,平均(39.55±6.69)歲,男性有12例,女性有11例,病程1~26天不等,平均(13.89±5.37)天。經過對比,發現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病程等方面的差異可以忽略,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 >0.05,表現出良好的可比性。
1.2.1 對照組的治療
對照組采用常規針刺治療,針刺以印堂、水溝;患側太陽、陽白、顴髎、地倉、頰車、雙側合谷、太沖等穴為主,鼻唇溝平坦者取迎香,人中溝偏曲者取水溝,頦唇溝偏曲者取承漿,眼瞼閉合困難者,可取攢竹。
操作方法:常規消毒,予毫針快速進針,平補平瀉手法,留針30 分鐘,每天一次,持續4 周。
1.2.2 觀察組的治療
觀察組采用的常規針刺治療聯合特定電磁波譜治療,常規針刺治療的穴位和操作同對照組。特定電磁波譜治療方法如下:將特定電磁波譜治療儀的照射頭置于患側面部外側方,即約患側面頰部,以耳后乳突為中心。照射距離為30 ~60cm,根據患者感覺或皮膚溫度調整距離,一般以舒適熱感為宜。照射時要注意保護眼睛,以免眼睛干澀。每次30 分鐘,每天一次,持續4 周。
對兩組患者的療效進行觀察與對比。治療效果包括痊愈、顯效、有效及無效四個等級,患者臨床癥狀全部消失為痊愈,患者臨床癥狀顯著好轉為顯效,患者臨床癥狀有一定改善為有效,患者臨床癥狀無任何改善甚至加重為無效。治療有效率=(痊愈例數+顯效例數+有效例數)/該組全部患者例數×100%。
用統計學軟件SPSS20.0 處理本研究數據。計數資料以百分比(%)表示,χ2檢驗。P <0.05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經對比,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兩組治愈率差異顯著,P <0.05,見表1。

表1 治療效果對比[n(%)]
周圍性面神經麻痹,是以面部表情肌群運動功能障礙為主要特征的一種疾病,中醫稱為“口僻”或“口眼?斜”。臨床表現主要包括患側鼻唇溝變淺、口角下垂、額紋變淺或消失、眼裂增大、口角向健側偏斜及露齒、吹哨、鼓頰、皺眉、閉眼等動作不力,任何年齡均可發病,目前病因尚不明確,可見于顱內腫瘤、腦血管病、腦外傷、感染等疾病引起。中醫認為周圍性面神經麻痹的發生與勞作過度、正氣不足、風寒或風熱乘虛而入等因素有關。周圍性面神經麻痹不僅影響了患者的面容,還帶來心理上的壓力,造成生活上的不便,對患者正常的工作與社交活動都帶來不良的影響。如果不及時進行治療,周圍性面神經麻痹帶來的并發癥如面肌痙攣、倒錯等也不能忽視,不僅增大了治療難度,也對患者的生活帶來消極的影響。西醫對于周圍性面神經麻痹的治療往往通過常以強的松或阿昔洛韋的應用來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消除面神經的炎癥,并輔助進行康復訓練作為綜合治療的方法,這種治療方法雖有一定效果,但并不能達到讓患者滿意的程度,難以滿足患者的治療需求。這就需要采取中醫方法加以干預,以達到提高治療效果、促進治療進展的目的。眾所周知,中醫學在中國古代已有數千年的歷史,在西醫引入中國之前的漫長時期中,我們的先祖用中醫的理論和方法治療了無數疾病,在此過程中,中醫學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中醫對于治療疾病的有效性也得到了確切的證明[3,4]。在西醫引入中國之后,雖然對傳統中醫的應用造成了較大的沖擊,但同時促使著中醫摒棄糟粕、保留精華,在某些方面促進了中醫的發展。對于周圍性面神經麻痹而言,中醫也有著獨特的認識和應用。中醫認為,周圍性面神經麻痹起源于脈絡空虛、衛氣不固、風邪侵襲少陽、陽明經絡,導致氣血閉阻、經筋功能失調,進而令面部筋肉縱緩不收而發病。同時,在方法上而言,針刺對于周圍性面神經麻痹的治愈率較高,作為中醫特色手法,針刺可以起到疏通經絡、調和陰陽、扶正祛邪的作用,此外,俗稱“神燈治療”的電磁波譜治療,是電磁波治療的方法之一,有消炎鎮痛,促進血液循環且增強機體免疫力的功效,在周圍性面神經麻痹的治療中可以發揮輔助作用[5]。對于周圍性面神經麻痹的治療,應首先對患者的病情進行評估,除采取單純針刺外,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可考慮給予特定電磁波譜治療儀配合治療。由于周圍性面神經麻痹的發生與少陽、陽明經絡有關,陽明經為多氣多血之經,故取足陽明經之地倉、頰車,手陽明經之迎香、合谷,少陽經之陽白,以疏經通絡。在此基礎上加特定電磁波譜治療儀(TDP),能使局部組織溫度升高,有效地改善局部血液循環,從而達到治療目的。在治療過程中也應進行辨證論治,周圍性面神經麻痹中醫認為系正氣不足,風寒或風熱乘虛而入,故治療中要注意寒、熱之邪[6-8]。在本文中,我們選取了46 例周圍性面神經麻痹患者,分為有可比性的兩組,對照組采取常規針刺治療,觀察組采取針刺加TDP 治療,經過治療后,發現觀察組患者的治愈率(65.22%)高于對照組(21.74%),差異顯著(P<0.05);觀察組的治療總有效率(95.65%)高于對照組(86.96%),但兩組的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 >0.05)。由此可見針刺加TDP 治療的治愈率是十分突出的。究其原因,疾病在發展過程中往往不是一成不變的,治療也應該隨著病情的變化,采取針對性的措施,才可以取得最佳的治療效果[9,10]。針刺加TDP 治療就是依據病情的變化,從而實現了較高的治愈率。
綜上所述,針刺加TDP 治療周圍性面神經麻痹,可以提高治愈率,有效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值得臨床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