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婭麗 王文偉
(甘肅省通渭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免疫規劃科 甘肅 定西 743300)
乙腦,即流行性乙型腦炎,蚊子為其傳播媒介,主要通過叮咬已感染的豬再叮咬人傳播該疾病,人與人之間并不直接傳播。隨著全球氣候的日益變暖,每年5-10 月份由蟲媒蚊子引起的流行性乙型腦炎病例也逐年出現在甘肅省通渭縣的年鑒上面。為探討甘肅省通渭縣流行性乙型腦炎(乙腦)流行特征,對通渭縣2015—2019 年乙腦發病與流行特征進行分析,以期為今后防治提供依據。
資料來源于“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信息系統”中傳染病監測(乙腦專報)系統中報告的乙腦病例數據庫,通渭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乙腦病例個案調查表,人口數據來源于縣統計局2015-2019年《統計年鑒》,數據采用Excel 軟件分析。
采用描述流行病學現況分析研究方法,對臨床報告病例做回顧性分析。
依據流行性乙型腦炎診斷標準(WS 214-2008)做出診斷。
通渭縣于2014 年開展“兩腦”監測工作,同年納入“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信息系統”進行網絡直報。2015—2019 年共報告64 例乙腦病例,其中實驗室確診18 例,2017 年報告病例數遠高于其他年份,乙腦病例的報告發病率凸顯上升趨勢,2015—2019年乙腦報告病例報告發病率見下表1

表1 2015—2019 年通渭縣乙腦報告發病率
通渭縣地處大西北,位于甘肅省中部,屬隴中黃土高原丘陵壑區,報告發病數中農村和城區差異較大,農村發病率占發病總數的84.38%,城區僅占15.62%,見表2。

表2 2015—2019 年通渭縣乙腦報告發病數地區分布
通渭縣2015—2019 年乙腦報告發病呈嚴格的季節性,由于乙腦病毒主要通過蚊蟲叮咬傳播,乙腦的發生和流行與蚊子的滋生繁衍情況關系密切。而適合蚊子滋生繁衍的條件為高溫潮濕環境(氣溫10℃),甘肅省7 月平均溫度最高,達到17.62℃[1],通渭縣只有在每年的7、8、9 月份才可以滿足這個條件,故乙腦的發生集中在7、8、9 月份。發病時間分布如表3。

表3 2015—2019 年通渭縣乙腦報告發病數時間分布
報告的64 例病例中,農民44 例,占總數的68.75%,其次是學生16 例,占總數的25.0%;男性37 例,占總數的57.81%,女性27 例,男女比例為1.37;6 ~10 歲5 例、12 歲(2005 年之前出生)59 例,占總數的92.19%,年齡最小6 歲,最大71 歲。
報告的64 例病例中僅有5 例接種過乙腦減毒活疫苗,其余59 例均未接種過乙腦疫苗,占總數的92.19%;56 例無外出史,占總數87.50%。
(1)流行性乙腦趨勢分析:流行性乙腦是由日本乙型腦炎病毒引起的一種人獸共患傳染病,因此又被稱之為日本乙型腦炎,簡稱為乙腦。乙腦的主要分布地區是亞洲,不論是熱帶還是亞熱帶、溫帶地區都有乙腦患者。我國屬于乙腦多發國家,乙腦在疫苗使用之前其發病率均較高,在應用乙腦疫苗之后則有效控制了乙腦病例,但就目前的狀況來看,仍然會在局部地區爆發或流行。
甘肅省歷年流行趨勢:甘肅省在發病初期的發病率較低,<0.1/10 萬;在20 世紀60 年代,甘肅省的報告發病率為0.07/10萬~0.05/10 萬;在20 世紀70 年代,甘肅省的報告發病率為0.61/10 萬~1.84/10 萬;在20 世紀80 年代,甘肅省的報告發病率為0.09/10 萬~1.16/10 萬。甘肅省的發病規律為約2 年~3 年出現一個發病小高峰。自1998 年開始,甘肅省的發病率逐年下降,直到2005 年下降至最低水平,發病率低至0.17/10 萬,是近20 年來的最低水平,2006 年的發病率相比上年則有所上升,為0.62/10 萬。
1990—2008 年發病率變化趨勢:通過每5 年對甘肅省乙腦疫情報告的數據進行整理、合計可知:在1990—2008 年這個階段,甘肅省發病率最高的階段是1990—1994 年,為0.70/10 萬;發病率最低的階段是2000—2004 年,為0.29/10 萬。1990—2008 年階段的每5 年合計數據報告顯示,其發病率均有所下降,定基比下降幅度分別為10.05%、58.13%,環比下降幅度分別為10.05%、53.45%。2000—2004 年定基比下降。相比于2000—2004 年來說,2005—2008 年的發病率有所上升,年均發病率上升至0.32/10 萬,環比上升10.53。
(2)通渭縣位于甘肅省中部,自1959 年組建衛生防疫站以來,1959—2014 年間從未報告過乙腦病例。甘肅省乙腦聚集區位于中部、東南部地區,包含32 個縣(區),聚集時間為2017—2018 年[2],通渭縣于2015 年開始報告病例,符合甘肅省乙腦病例的聚集特征。
(3)根據2015—2019 年5 年間的傳染病監測資料顯示,僅2016—2019 年4 年間通渭縣共報告63 例乙腦病例,報告發病率從0.28/10 萬上升到8.09/10 萬,發病集中在夏秋季,自然因素尤其是氣溫變化影響著傳染病的流行過程,而乙腦病例的發生具有明顯的季節性和一定的地區分布,多發生于夏秋季節[3],因此需在夏秋季節應加強對兒童和中老年人乙腦流行病學與病原學監測,降低發病率和病死率[4]。
(4)所有報告病例中,未接種乙腦疫苗者占總數的94.44%,而接種疫苗是預防乙腦最有效的手段,通渭縣在2019年6 月初對5723 名農村居住的未接種過乙腦疫苗、未罹患過乙腦的40 ~74 歲人群開展了1 劑次成人乙腦減毒活疫苗免費接種工作,報告發病率從2017 年的8.09/10 萬下降至2019 年的2.19/10 萬。由于全縣農民年均純收入僅6755 元,人們對疫苗的認識僅限于兒童接種,而忽視了成人乙腦疫苗的接種,而低發病率地區成人抗體水平較低,在加強兒童乙腦疫苗接種的同時,應關注成人乙腦的預防控制[5]。
(5)所有報告病例中,無外出史者占總數87.50%,提示輸入病例較少,本地發生乙腦的可能較大。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庭養殖逐漸減少,養殖場逐漸擴大規模,環境衛生跟不上,從而引起蚊蟲滋生繁衍,通渭縣乙腦病例主要發生在農村地區以及農民人群中,乙腦病例的分布呈現季節性,地域性和人群差異的特點,建議繼續做好適齡兒童免疫接種,同時做好宣傳教育,防蚊滅蚊等防控措施。
綜上所述,通渭縣發現并報告病例時間符合甘肅省乙腦病例的聚集特征,報告發病集中在7、8、9 月份,因此更需加強對人群的流行病學和病原學監測。根據數據分析,2005 年以前出生及成人、無外出史者、未接種過乙腦疫苗者占報告發病人數的大多數,而接種疫苗是預防乙腦最有效的手段,因此必須加強成人乙腦疫苗的接種,建議繼續做好適齡兒童免疫接種,同時做好宣傳教育、成人乙腦疫苗接種、防蚊滅蚊等防控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