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麗燕 晏琴 李麗瑩
(無錫市中醫醫院 江蘇 無錫 214000)
急診危重患者的病情危急,為了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在急救工作中需要配合搶救護理策略,通過高效護理服務提高搶救效果[1]。全程護理作為護理模式的一種,與常規護理相比,具有護理全面性、系統性的特點[2],在急診危重患者搶救過程當中采取全程護理干預,可以使搶救成功率明顯提高,使搶救時間、氣管插管以及心肺復蘇時間進一步縮短,具有臨床應用價值[3]。筆者通過常規護理與全程護理對比研究實驗,在本文中針對全程護理在急診危重患者搶救過程中發揮的作用開展了相關研究,現總結如下。
選取2018 年3 月—2019 年6 月我院搶救的112 例急診危重患者作為本次對象。采用信封隨機分組法,設置對照組以及觀察組,每組之中存在患者56 例。在所有入選的患者之中,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的數量分別為59 例以及53 例,其中,年齡最大的患者為79 歲,年齡最小的患者為22 歲,經計算得出患者的中間年齡為(46.4±2.6)歲;在研究開展之前,保證所有患者以及患者家屬均對本次研究知情,同時引導患者或者患者家屬簽署研究知情同意,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具有可比性(P <0.05),因此本研究對比具有統計學意義。
1.2.1 對照組 在本次研究的過程中,所有被納入對照組患者的護理方式均選擇為常規護理措施,護理人員在患者入院后第一時間進行接待,對患者的病情進行了解后,引導患者開展對應的檢查,在此基礎上,護理人員需要通知醫生以及患者家屬,做好患者的搶救準備。除此之外,護理人員還需要開展預防感染、輸液等一系列常規護理,通過這樣的方式來更好的保證患者的安全。
1.2.2 觀察組 所有被納入觀察組患者的護理方式均選擇全程護理,具體的護理措施可以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①強化聲訊聯系:在患者入院前保證電話與救護車保持聯系,通過這樣的方式來對患者的情況以及基本資料進行全面的了解,以此來做到提前準備搶救需要的儀器以及藥品,為患者爭取更多搶救的時間。②快速準確分診:在患者進入醫院后,由臨床經驗豐富的護理人員來進行接待,通過這樣的方式來快速預檢評估患者并在第一時間將患者送入急診室之中,在此過程中,護理人員還需要對患者的病情程度進行觀察,并針對性的采取緊急處理措施。③落實基礎護理:護理人員在搶救過程中,應對患者的生命體征進行嚴密的觀察,并將患者頭部向一側偏移,將呼吸道內部的血塊、分泌物等清除干凈,保證患者呼吸通暢,在此基礎上注意管道通暢并落實無菌操作,以此來更好的降低感染的可能。除此之外,護理人員需要嚴格依據急診流程對危重癥患者進行搶救,在最大程度上縮短搶救時間,在接到患者后,醫護人員需要在第一時間將患者送往搶救室,快速在患者兩條靜脈處搭建通道,實施抽血化驗操作。針對眼瞼無法閉合的人群,為了降低結膜炎、角膜潰瘍的發生風險,應選擇凡士林紗布予以覆蓋,與此同時應該在口腔處用生理鹽水、復方氯己定含漱液進行沖洗,降低感染的發生風險。④全程陪同并交接:護理人員應在患者搶救過程中全程陪護患者,與此同時還需要與各個科室之間保持聯系,及時了解各項檢查的情況。除此之外,護理人員還需要將患者的相關資料準確的進行交接并簽字確認,以此來更好的保證資料的準確性,為患者的治療打下良好的基礎。⑤心理護理:為了縮短搶救時間,需要對意識清醒的患者以及家屬進行心理護理,向其講述患者的病情以及所需的治療措施,從而提高患者與家屬對醫院的信任度,主動配合治療。⑥急救護理:對于護理人員來說,當患者入院后,需在最短的時間內對患者展開最為有效的方式進行搶救。患者入院后,護理人員需和主治醫生進行積極配合,對患者實施搶救措施。同時需對患者的生命體征全面監聽,如果患者產生各種意外情況,需及時報告給醫生進行處理。對患者進行急救時,此工作的展開時間需把控好。護理人員需做到爭分奪秒,避免錯過患者的最佳治療時間。同時還需全面細致的記錄患者病情發展以及生命體征情況,以此讓后期的護理工作可以得到有效的參考依據。護理人員對患者搶救時,還需不斷詢問患者是否出現不適感覺,并按照患者所闡述的情況對其展開針對性的措施進行護理。
①搶救情況。②患者病死率。③護理滿意度:采用科室自評量表,量表涵蓋服務態度、服務技能等指標數值,滿分為100分,分值與患者的護理滿意度成正比,分值越高,患者越滿意醫院帶來的護理服務。
本文數據處理軟件選擇SPSS17.0,計數資料用(%)表示,卡方檢驗、計量資料(±s),t 檢驗,P <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對比兩組患者的搶救情況后,靜脈開放時間和氣管插管時間等有顯著差異(P <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搶救情況對比(±s,min)

表1 兩組患者的搶救情況對比(±s,min)
組別n一般情況判斷時間 生命體征判斷時間心肺復蘇時間吸氧時間靜脈開放時間氣管插管時間觀察組568.37±1.012.77±0.863.26±1.017.90±1.2719.77±4.723.38±0.99對照組5610.33±2.175.86±1.016.61±1.0813.31±2.0927.08±5.426.66±1.86 P-<0.05<0.05<0.05<0.05<0.05<0.05
通過護理措施干預后,對比患者的病死率可以發現,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 <0.05),見表2。
兩組應用不同的措施干預后,觀察組總滿意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 <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對比(例)
在醫院中,急診科是最重要的科室之一[4],由于急診科面對的患者很多都屬于危重患者,患者情況相對復雜,生命體征不穩定,多個器官系統功能出現衰竭,患者隨時具有生命危險,急危重患者的搶救時間是提高搶救成功率的關鍵[5],通常情況下,應對急危重患者進行就地搶救,在病情穩定后由專業醫護人員送往醫院進行治療,為了有效提高搶救效果,需要配合相應的護理干預措施,危重癥患者在嚴重病情的影響下,對于護理工作的要求也相對較高[6],如何更好的為患者提供科學有效的護理,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成為了醫護人員共同思考的問題。作為一種新的護理模式,全程護理主要秉承著“以人為本”的原則,依據患者護理需求,落實強化聲訊聯系、快速準確分診、基礎護理、全程陪同并交接等護理干預策略[7],以此來提高整體護理質量,使患者得到有效、及時的救治。提升搶救的成功率,因此在急診科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應用。在本次研究的過程中發現,觀察組患者在接受全程護理之后,相較于對照組患者的護理效果,觀察組患者的急診搶救效果以及護理滿意度都明顯更好(P <0.05),表明急危重癥患者采用全程護理干預措施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
綜上所述,急診危重癥患者在護理干預措施的落實中,醫護人員通過應用全程護理的方式,能夠為患者的搶救效果提供充分的保障,同時有效控制患者的死亡率,因此值得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