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智民,張子露
(1.江西有色地質勘查四隊,江西 景德鎮 333000;2.江西有色地質礦產勘查開發院,江西 南昌 330000)
我國是礦產資源產出大國,也是礦產資源消耗大國,無論是市場經濟發展,或是國際文化交往,均需要消耗一定量的礦產資源。但也正因市場對地質礦產資源的無節制的開采,導致部分地區的礦產資源呈現匱乏現象。為此,有關單位在進行礦產資源的勘查與開采過程中,需要使用一系列的地質勘查手段,對區域礦產資源的勘查前景及預計資源產出量進行分析,根據區域礦產資源的富集程度,制定針對性的開采方案,以此避免對區域礦產資源開采過度,造成無法彌補的損失。為此引入GIS技術,此技術又被稱為地理信息系統,屬于一種特殊的地質空間系統,可在計算機等智能終端設備的支撐下,獲取與區域地質礦產資源相關的數據,并可通過對獲取的數據進行處理、計算、分解、聚合等操作,從而完成對區域地質環境的分析??傊?,GIS技術屬于一種計算機工具,可按照地球上發生事件的順序,對其進行成圖與處理,這種綜合性較強的技術在當下市場內已經得到了較好的應用,并獲取了多種產業對其的認可。因此,在地質礦產資源勘查領域,GIS技術的應用不僅可對區域地質成礦條件進行預測,也可通過對數據的評估,掌握礦產資源的富集情況,以此掌握區域礦產資源的礦產資源發展前景,提高區域產礦質量[1]。
基于GIS技術對區域地質礦產資源進行勘查,是以地理空間數據庫作為工作基礎,收集并采集與地質環境相關的礦產資源數據。將數據導入到計算機內,通過對數據的處理,使數據以空間坐標的形式展現處理。在此過程中,使用GIS技術可將礦產資源按照金屬或非金屬對其分類,其中等高線表示為礦產資源集聚的地理位置,并通過對數據的定位,繪制區域礦產資源圖例,并使用計算機呈現功能,將數據與地質環境融合,從而使區域地質礦產資源以三維圖像形態完成的表達出來。
在此基礎上,根據三維形態圖形,使用衛星遙感對礦產資源進行可視化管理。并獲取三維空間內的所有礦產資源數據,記錄獲取數據的時間差與地理位置,計算獲取數據與實際數據之間可能存在的偏差,按照差分機制,評估產出礦物資源的質量,以此作為區域礦產資源發展前景分析的依據,從而為地質勘查及相關決策工作提供參考[2]。
為了掌握區域地質礦產資源的勘查前景,引入GIS技術,掌握區域地質環境的成礦規律。為此,在勘查的區域內布設硬件設備,接收衛星定位的區域信號。將收集的數據統一整理后,存儲在地理數據庫中。同時導入GIS軟件,提取空間要素數據(包括:屬性數據、影像數據、產礦地質環境、斷裂帶分布及特征等),并聚合數據,生成支持存儲數據的數據格式。
使用GIS軟件的編譯功能,修改屬性數據值,劃分數據閾值,處理數據字段,深度分解地質礦產資源密度值、礦產資源空間分布特征與資源緩沖區域,設計礦山三維立體模型,根據不同礦床的分布特征與巖層分布探索影像光譜規律,并根據區域地質特征對數據進行描述。導出獲取的空間數據,將數據與礦產資源進行匹配,從而找出與區域地質條件適配的數據,并認為此部分數據為區域地質礦產資源的成礦條件信息[3]。
利用上述識別的區域地質礦產資源成礦信息,根據勘查礦山對象數據與空間數據庫的匹配結果,估算礦山資源儲備量。同時根據礦山資源分布純度、鉆孔深度,計算資源分布情況。獲取礦產資源提取的專項要素,統一賦值礦山圖像功能,并使用GIS技術對繪制地圖圖像,確保數據表述的統一性。上述過程可用如下公式表示。

公式(1)中:Wp表示為礦產資源在區域地質內的集聚范圍;CI 表示為資源收益值;CO 表示為勘查過程的預計支出;r 表示為礦產資源折現率;i 表示為固體金屬資源序列號;n 表示為礦產資源分布單元。
根據上述對礦產資源富集區域的圈定,采用數據計算的方式,圈定優選成礦區域。同時,在礦區內搭建衛星信號與勘察衛星站的交互端口,定義用戶勘查權限,在保障數據安全的前提下,不斷縮小靶區范圍,從而完成對礦產資源靶區的精準預測。
由于區域內礦產資源量十分龐大,因此,在圈定的靶區范圍中預測礦床數量,可采用數據驅動的方法。即根據單元成礦量,估算區域成礦概率,在主觀判斷的基礎上,將礦砂作為礦產資源預測的主要依據。
考慮到地質表面層的地質資源會受到自然環境對其的影響,因此,當地質表面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產生砂石時,可認為此時該區域內具有豐富的礦產資源。
提出對比實驗,檢驗本文設計的基于GIS的地質礦產資源勘查前景分析方法的有效性。實驗準備與過程如下:
選擇某一待開采礦區作為預估礦區,根據礦區的地勢與地形,安裝衛星定位設備。如下圖1所示。

圖1 實驗環境
按照上述圖1布設此次對比實驗環境,并使用衛星設備獲取區域地質結構數據,使用CAD輔助技術,將獲取的數據繪制成對應的三維立體圖像。根據GPS設備接收的相關信息,從整體到局部,逐層建立三維立體圖。建立的過程可用如下計算公式表示。

公式中R可表示為如下:

公式(2)、(3)中 :R 表示為測量基準站移動衛星站點之間的距離;yt表示為礦產資源勘查點距離測量基準站的垂直距離;yc表示為地質勘查礦產資源從局部某一固定點到區域整體的高度;Td表示為衛星測量的新高數據傳遞到評估站點的時間。整合上述計算公式,完成相關外部條件的布置后,分別使用本文設計的基于GIS的地質礦產資源勘查前景分析方法與傳統的分析方法,對區域地質成礦條件與前景進行預測。定義使用傳統方法的組別為對照組,使用本文方法的組別為實驗組。以檢測到的成礦點為衡量方法有效性的依據,開展此次對比實驗,每識別到一個成礦點,便使用多手段勘探技術,以該點為圓心,進行10.0m2范圍的礦產資源開采,分析該區域是否出礦。
按照上述過程執行此次實驗,整理實驗中的相關數據,繪制成表格。如下表1所示。

表1 對比實驗結果
如上述表1中數據所示,本文設計方法可對地質區域內所有出礦點進行有效預測,并且所有定位的出礦點均為出礦中心點,可有效的產出大量礦產資源。分析對照組數據,可發現,傳統方法對于產礦點的識別與預測不全面,并且在預測過程中,識別到無效成礦點,消耗了一定的人力與物力資源?;诖耍贸霰疚牡膶Ρ葘嶒灲Y論:相比傳統的勘查前景分析方法,本文提出的基于GIS的地質礦產資源勘查前景分析方法,在對區域地質成礦條件預測時,評估的結果幾乎與實際結果毫無偏差,因此證明了該方法具有顯著的有效性,可滿足礦產資源實際勘查工作需求[4]。
本文以GIS為應用背景,開展了地質礦產資源勘查前景分析方法的設計,并采用設計對比實驗的方式,驗證提出的方法在對礦產資源前景預測時,評估的結果與實際結果幾乎無偏差。綜上所述,盡管當下礦產行業應用的GIS技術仍存在較多的問題,但技術的應用前景仍十分廣闊,且技術的創新空間與進步空間仍較大。因此在后期的地質礦產資源勘查過程中,仍需要有關人員的不斷實踐,在工作中改進問題,提高技術應用的可行性,從而提高我國有關單位對區域礦產資源評估的準確性,推進地質勘查工作順利實施的同時,提升產出資源的質量與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