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大猛,周一奇,李惠芳,郭志軍
1.中國中醫(yī)科學院 中醫(yī)臨床基礎(chǔ)醫(yī)學研究所,北京 100700;
2.河北醫(yī)科大學 中西醫(yī)結(jié)合學院,河北 石家莊 050017;
3.首都醫(yī)科大學 中醫(yī)藥學院,北京 100069;
4.山東省腫瘤防治研究院,山東 濟南 250117
六神曲由白面、青蒿、赤小豆、杏仁、蒼耳、野蓼6 種原料組成。明代李時珍[1]《本草綱目》“神曲”載其制作工藝為“葉氏《水云錄》:五月五日,或六月六日,或三伏日,用白面百斤,青蒿自然汁三升,赤小豆末、杏仁泥各三升,蒼耳自然汁、野蓼自然汁各三升,以配白虎、青龍、朱雀、玄武、勾陳、酟蛇六神,用汁和面、豆、杏仁作餅,麻葉或楮葉包罯,如造醬黃法,待生黃衣,曬收之”。文中葉氏《水云錄》原書已經(jīng)亡佚,作者為南宋文學家葉夢得。此方可能是葉氏抄自他書,但仍可推算六神曲的產(chǎn)生時間至少是南宋。元代王好古[2]180《醫(yī)壘元戎》“三奇六神曲法”首次提出“六神曲”之名。方中藥物組成與葉氏《水云錄》相同。六神曲處方沿用至今已近千年,在流傳過程中,其傳統(tǒng)制作工藝亦不斷發(fā)展。
總結(jié)古人六神曲的發(fā)酵方法,宋代以前均為造曲法。南宋葉夢得《水云錄》記載的造醬黃法,經(jīng)過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收載后,后世影響亦頗廣。明清時期,造醬黃法與造曲法成為六神曲制作兩大主流方法。
由于神曲來源于酒曲,兩者發(fā)酵方法確有共通之處。古人造曲的方法大致可分為罨曲法、風曲法、曲法,前2種方法在六神曲的制作中均有體現(xiàn)。
第一種罨曲法。元代王好古[2]180《醫(yī)壘元戎》“三奇六神曲法”載:“全有前物為六神,少則非也。踏干,先用稈草鋪地上,后用蒿鋪之,排曲于上,曲上卻用蒿草蓋之,勿令透風,候一月取出。安在見風處,更四十九日可用”。文中三奇六神曲就是一種酒曲。制作方法為在地上鋪秸稈,秸稈上鋪青蒿,再鋪曲餅,上覆蒿草。一月后取出,通風晾曬。罨曲法的制作工序與北魏賈思勰[3]823《齊民要術(shù)》中河東神曲中的臥曲法相近,《齊民要術(shù)》“造神曲并酒”載:“臥曲法:先以麥布地,然后著曲。訖,又以麥覆之。多作者,可以用箔、槌,如養(yǎng)蠶法。覆訖,閉戶。七日,翻曲,還以麥覆之。二七日,聚曲,亦還覆之。三七日,甕盛。后經(jīng)七日,然后出曝之”。比較兩者操作方法,六神曲在鋪曲之后,省去了臥曲法中的翻曲、聚曲、甕盛等工序,只待1 個月后取出,曬干??梢?,六神曲的制作方法,沒有考慮到曲餅發(fā)酵過程中的溫度濕度變化,較酒曲制作粗糙。
第二種風曲法。王好古[2]180《醫(yī)壘元戎》“三奇六神曲法”載:“如作風曲,才踏之,用桑葉紙裹發(fā)過,懸在風道中,亦須四十九日,每米一斗,不過十兩”。文中將曲餅用桑葉紙包裹,懸掛通風處,發(fā)酵晾干。這點與《齊民要術(shù)》的臥曲法大致相同。這個用量在北魏時期較笨曲而言是神曲。但是到了宋代,這個用量為宋代朱肱《酒經(jīng)》中滑臺曲用量的10 倍??梢姡袂谒未鳛榫魄呀?jīng)算不上優(yōu)質(zhì)。明代李中梓亦推薦此方,其在《藥性解》“神曲”中記載:“一如造曲法。懸風處經(jīng)年用”[4]。
明清醫(yī)家對造曲法非常重視。如陳嘉謨《本草蒙筌》、王文潔《太乙仙制本草藥性大全》、張璐《本經(jīng)逢原》等均推崇造曲法。但是,多未明確指出是罨曲法還是風曲法。多表達為“一如造曲法式”。醫(yī)家神曲雖然取法酒曲,但是具體操作過程要簡單地多。得到的神曲如果用來釀酒,顯然并非優(yōu)質(zhì)的酒曲。
李時珍有感于北魏賈思勰所著的《齊民要術(shù)》中記載的4 種造神曲法工序非常復雜,在《本草綱目》“神曲”中指出:“賈思勰《齊民要術(shù)》雖有造神曲古法,繁瑣不便。近時造法,更簡易也”[6]1038。從文中可見,改革后的簡便造曲法在明代已經(jīng)流行。這種方法就是造醬黃法。
造醬黃法的工藝,《本草綱目》“神曲”載:“用汁和面、豆、杏仁作餅,麻葉或楮葉包罯,如造醬黃法,待生黃衣,曬收之”[6]1038。文中所謂造醬黃法,指造醬時需要首先將面粉發(fā)酵的過程。考《本草綱目》“醬”中關(guān)于小麥面醬的造法記載:“用生面水和,布包踏餅,罨黃曬簸。每十斤入鹽三斤,水二十斤。曬成收之”[6]1042。可見,造醬黃法指的是造小麥面醬的前半部分,即將面粉制餅,覆蓋發(fā)酵至有黃衣,曬干,并不包括后半部分的加鹽加水的二次發(fā)酵。造醬黃法僅需將面餅罨黃即可,方法非常簡單。李時珍所述的方法,來源于《齊民要術(shù)》的黃蒸制法,即將全麩麥磨細,加水團成小餅,蒸熟攤冷,在架子上鋪席,將小餅置席上,上覆蒼耳葉,7 d后黃衣上遍,取出曬干即可。
造醬黃法在明代是藥業(yè)的主流,如明代宋應星[7]《天工開物》“神曲”載:“凡造曲所以入藥,乃醫(yī)家別于酒母者。法起唐時,其曲不通釀用也。造者專用白面,每百斤入青蒿自然汁、馬蓼、蒼耳自然汁相和作餅,麻葉或楮葉包罨如造醬黃法。待生黃衣,即曬收之”。文中造神曲法與《本草綱目》記載的方法如出一轍。文中“其曲不通用也”一句,提示酒業(yè)酒曲與醫(yī)家神曲的分離。
古人造曲的時間一般選在農(nóng)歷六月伏天。究其原因,宋代陳衍[8]610《寶慶本草折衷》“神曲”載:“續(xù)說云:古傳六月六為神日,世用此日造曲,因以神稱也”。明代陳嘉謨[9]《本草蒙筌》“神曲”載:“謨按:六月六日造神曲者,謂諸神集會此日故也。所用藥料,各肖神名。當此之日造成,才可以名神曲。倘或過此,匪但無靈,抑不得以神名也”。
以上觀點均認為神曲之“神”字是為諸神集會的特殊時間,即“神日”。這種觀點誤解了神曲的本來含義。神曲之名,首見于《齊民要術(shù)》,是指釀酒所用的一種酒曲?!吧袂笔桥c凡曲、笨曲相對而言。所謂凡曲與笨曲仍是塊曲,只是制作方法不同。釀酒時神曲用量遠低于凡曲、笨曲。如《齊民要術(shù)》“造神曲并酒等”載:“此曲一斗,殺米三石;笨曲一斗,殺米六斗”。從文中可見神曲與米的比例為1∶30,而笨曲與米的比例為1∶6,神曲用量少而效高,故稱之為“神曲”[3]823。后世醫(yī)家對于神曲之名妄自揣摩,以諸神聚會之日造曲的理解,距《齊民要術(shù)》的本義相差甚遠,可謂以訛傳訛。
亦有將時間定為農(nóng)歷七月七日,如宋代陳衍[8]610《寶慶本草折衷》“神曲”載:“而今諸處亦以七月七日依此法造之者”。還有文獻記載具體到特定的某幾日,如元代王好古[2]180《醫(yī)壘元戎》“三奇六神曲法”載:“于伏內(nèi)上寅日踏極實為度,甲寅、戊寅、庚寅乃三奇也”。即選取了伏天中的3 個寅日造曲。明代李時珍[6]1038《本草綱目》記載的造曲時間比較寬泛:“葉氏《水云錄》云:五月五日,或六月六日,或三伏日”。
用造醬黃法造神曲仍要選擇六月伏天,與造醬的制作時間在冬季是不同的,如北魏賈思勰[3]906《齊民要術(shù)》“造醬”載:“十二月、正月為上時,二月為中時,三月為下時”。
總之,六月伏天天氣炎熱潮濕,神曲容易發(fā)酵。但是南北有異,五運六氣不同,并不一定局限于某一天。
關(guān)于曲餅的干濕程度,元代王好古[2]180《醫(yī)壘元戎》“三奇六神曲法”載:“拌勻,稍干為妙,用大盆罨一宿,于伏內(nèi)上寅日踏極實為度”。指出曲餅的標準為“稍干?!闭f明曲餅較松散,水分較少。這種“稍干”的曲餅才能“踏實”。所謂“踏實”,就是將混勻的神曲裝入模具中,用腳踏實。這也是“踏神曲”“踩神曲”的由來。如果曲餅中的水分過多,在后續(xù)踏神曲的工序中則會出現(xiàn)曲餅從神曲模具周邊溢出的現(xiàn)象。最終導致神曲中間的空隙過小,發(fā)酵不充分。表現(xiàn)為神曲掰開后中間的絲窩較小,甚至是硬面團。清代楊璇[10]《傷寒溫疫條辨》“造神曲法”載:“于六月六日合一拌勻,干濕得所,握團以苘葉裹之”。文中“干濕得所”一句雖沒有指出曲餅干濕的具體程度,但是指出了干濕的重要性。宋代朱肱[5]23在《酒經(jīng)》“頓遞祠祭曲”中總結(jié)為“面拌時,須干濕所得,不可貪水。握得聚,撲得散,是其要訣也”。指出抓之成團,伸手能散的程度,這是神曲制作的核心技術(shù)。
亦有制曲餅時加水更少,特意使曲餅堅硬者。如宋代陳衍[8]610《寶慶本草折衷》“神曲”載:“《歲時廣記》論造神曲云:以六月六日取河水和面,作堅塊如樣,紙裹,掛于風勁處,經(jīng)月可用?;蜃餍F,不裹,或以紅印印其上?!蔽闹袑⑷『铀兔嬷谱鞯那灧Q為“堅塊”,說明水分較少。另外,文中將曲餅掛于勁風處的風曲法會導致水分散失加快。筆者對這種曲餅僅1 個月就能發(fā)酵好持懷疑態(tài)度。因為正常風曲法亦需1 個月,而這種干硬的曲餅發(fā)酵時間會更長。而且,剛發(fā)酵好的神曲還需久陳,至少是半年才可用。文中僅1 個月即可使用的觀點并不可取。
無論是造曲法還是造醬黃法,藥餅均需包裹以提高發(fā)酵溫度與濕度?!侗静菥V目》使用的是麻葉或楮葉,即現(xiàn)代植物學中的苧麻葉與構(gòu)樹葉。后世有用紙者,如宋代陳衍[8]610《寶慶本草折衷》“神曲”載:“如樣,紙裹”。亦有用苘麻葉者,如清代楊璇[10]《傷寒溫疫條辨》卷六“造神曲法”載:“握團以苘葉裹之”。
筆者在實踐中發(fā)現(xiàn),用植物葉片包裹容易有縫隙,接觸空氣的部位易生紅色霉變。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明代盧之頤[11]《本草乘雅半偈》“神曲”載:“麻葉、楮葉包罯,如造醬黃法,布帛密覆俟冷”。即在李時珍用麻葉、楮葉包裹的基礎(chǔ)上,在外層進一步用布帛將藥餅包緊,進一步縮減藥餅與空氣接觸的空隙。
在明代劉文泰[12]2697《本草品匯精要》“曲”附圖中,可以看到屋中有2個人站在桌旁,1個人用手揉神曲,1個人用瓢添水,還有1個人蹲在地上在將神曲放入木范(模具)中。房檐上懸掛著2 串用紙包裹好的神曲。屋中還有1張桌子,桌子上有1沓紙和用紙包好的神曲。值得注意的是桌上還有1 個碗。筆者推測這個碗中很可能就是糨糊。桌子旁邊還有1 個燭臺,上面有點燃的蠟燭。《補遺雷公炮制便覽》中的“造曲法”附圖[12]2697,顯然是根據(jù)《本草品匯精要》的藥圖重繪而成。其在燭臺邊上多繪了1個人,手持1包神曲,用蠟燭照看。筆者推測可能是借燭光觀察用紙包裹神曲所余的縫隙,用糨糊黏合。藥圖中所示方法顯然是風曲法,所用紙多為桑皮紙。紙的柔韌性較好,不像植物葉片那樣容易裂開且可以用糨糊將縫隙封住,是一種優(yōu)選的方法。
為了使藥餅更容易發(fā)酵,往往在藥餅上面覆以麥秸、黃荊、青蒿等物。北魏賈思勰[3]1152《齊民要術(shù)》“作菹、藏生菜法”記載的造女曲法就是將曲餅“以青蒿上下罨之。置床上,如作麥曲法”。后世如《醫(yī)林纂要探源》卷二“神曲”載:“和作餅,罨以荊?!蔽闹械摹扒G”一般指黃荊,也可用同屬的牡荊。
山東省建聯(lián)中藥店姜保生老藥師傳授的經(jīng)驗是用鮮荷葉包裹藥餅。用鮮青蒿覆蓋,1層青蒿1層藥餅,依次平鋪。發(fā)酵好的神曲帶有明顯的清香氣味。
神曲的干燥方法有2 種。第一種是將發(fā)酵好的神曲置陽光下晾曬干燥,發(fā)酵后表面密布黃衣、內(nèi)部潮濕發(fā)軟,需要進一步干燥。這種方法包括了造醬黃法與造曲法中的罨曲法。第二種是將摶好的曲餅包裹好,懸掛于通風處,屬于造曲法中的風曲法。
實際操作過程中發(fā)酵好的神曲往往是如磚塊大小的一整塊,而入藥時要用戥子稱量,必須要將神曲切成小塊。筆者體會,剛發(fā)酵好的神曲質(zhì)地柔軟,用刀很容易切且形狀規(guī)則,而整塊干燥后的神曲非常堅硬,需要用錘子砸碎,得到的神曲大小不一,形狀不規(guī)則;或用細鋸鋸成小塊,會產(chǎn)生較多的粉末。
神曲要久陳效果才好。如明代李中梓[13]《醫(yī)宗必讀·本草征要下》“神曲”載:“陳久者良”。明代許希周[14]《藥性粗評》“神曲”載:“以其陳久而可入藥”。至于久陳的時間,多數(shù)醫(yī)家傾向于1 年,如清代劉云密[15]《本草述》“神曲”載:“經(jīng)年用”。清代楊璇[10]《傷寒溫疫條辨》“神曲”亦載:“懸風處,經(jīng)年用”。
筆者按山東省建聯(lián)中藥店姜保生老藥師傳授的造神曲經(jīng)驗操作,在農(nóng)歷六月伏天期間取杏仁、赤小豆各1 kg加工成粗粉,加入全麩麥粉20 kg中,混勻,取新鮮的水蓼(辣蓼)、蒼耳草、青蒿各1 kg,切成小段,清水浸泡1 h,文火煎20 min,濾過,取汁。注意藥汁的量不宜過多,過多和面時會有所剩余而損失藥效,而量不足則可以酌加水補充,不會損失藥效。將藥汁倒入藥粉中,用雙手拌勻,以“抓之成團,伸手能散”為度。將拌勻的藥團置于特制的神曲模具中。神曲模具包括6塊長條木塊、2塊楔子,其中4塊凸凹相扣圍成長方形,另外2塊分別在兩側(cè)固定,2 塊楔子卡住。在藥團上鋪塑料布,用雙腳將藥餅踏實。注意模具的邊角部分不要留空隙。然后將楔子拔掉,取下模具,得到1 塊完整的曲塊。由于筆者地處北方,找不到荷葉,故用牛皮紙嚴密包裹,置紙箱中平鋪,注意1層鮮青蒿1層曲塊,曲塊的側(cè)面也要放青蒿。將箱子表面覆以棉被,置密閉屋子中發(fā)酵,20 d 后取出,神曲氣味香,曲味明顯,表面有1 層黃衣,偶有神曲的邊角部分包裹不甚嚴密,與空氣接觸,會出現(xiàn)白色的霉菌,要用刀去除。將神曲用刀切成小塊,從斷面看絲窩明顯,發(fā)酵充分。置蓋簾上,晾曬干燥。
筆者重復了《本草綱目》記載的制作醬黃的方法。臘月取黃豆100 g 炒出香味,磨成細粉,面粉300 g,混勻。加水混合,干濕適宜,團成窩頭狀,底部稍凹陷,堆放于盆中,上覆屜布,置溫暖處。約1周后,面團的表面出現(xiàn)1層青、白、黃混合的菌絲,長度約有5 mm,嗅之有明顯的曲味,取出,置陽光下晾曬,5 d后完全干燥。這就是李時珍所謂的“醬黃”。
《齊民要術(shù)》黃蒸法實踐。取全麩麥粉200 g,加水揉成直徑15 cm、厚1 cm 的小餅,置籠屜上蒸熟,取出攤涼,竹籃倒置,將小餅鋪于倒置的竹籃上,上覆新鮮的蒼耳葉,4 d 后小餅表面即長出黃毛,取出曬干,即為黃蒸。
綜上所述,六神曲的造曲法與造醬黃法,在明清時期并行不悖。古人對造曲的時間、曲餅的干濕程度、包裹的材料、干燥久陳時間等均進行了深入的探討。
六神曲的現(xiàn)代制作工藝,據(jù)《衛(wèi)生部藥品標準·中藥成方制劑》“六神曲”載:“苦杏仁、赤小豆粉碎成粗粉,與面粉、麥麩混勻,另取辣蓼、青蒿、蒼耳草加水煎煮1 小時,濾過,濾液濃縮成清膏,趁熱與上述藥粉拌勻,保持適當溫度和濕度,自然發(fā)酵至表面遍生黃白色或灰白色霉衣,取出,粉碎,干燥,即得。”[16]文中所述的工藝過程與古人相比,過于簡單。如沒有指出藥餅的干濕程度、藥餅沒有包裹與覆蓋;沒有指出是造曲法還是造醬黃法;神曲的干燥存放時間亦沒有標準。
據(jù)《全國中藥炮制規(guī)范》“神曲”載:“將杏仁和紅小豆碾成粉末或?qū)⑿尤誓氤珊隣?,紅小豆煮爛與面粉混勻。再將鮮青蒿、鮮蒼耳草、鮮辣蓼等藥料用適量水煎湯(占原料量25%~20%),將湯液陸續(xù)加入面粉中,揉搓成粗顆粒狀,以手握能成團,擲之即散為準,置木制模型中壓成扁平方塊,再用粗紙(或鮮苘麻葉)包嚴,放木箱或席蔞內(nèi),每塊間要留有空隙。一般室溫在30~37 ℃,經(jīng)4~6 d 即能發(fā)酵,待表面生出黃白色霉衣時,取出,除去紙或麻葉,切成小方塊,干燥?!盵17]從文中可見,所用方法為造酒曲法,其中赤小豆的煮爛與曲餅干濕程度均符合古代造酒曲的傳統(tǒng)。但是,3 種鮮藥水煎取汁的方法顯然與古人搗汁的方法不符。另外,神曲發(fā)酵過程中并沒有覆蓋任何材料,用強調(diào)溫度來代替覆蓋物并沒有依據(jù)。筆者制作神曲時覆蓋青蒿,發(fā)酵后,青蒿的香味是浸入神曲內(nèi)部的,并非僅是有保溫作用。
因此,需要對神曲的傳統(tǒng)炮制工藝進一步研究細化,以補充現(xiàn)代神曲制作工藝的不足。筆者認為神曲的傳統(tǒng)制作工藝方面有如下幾點值得進一步研究。第一是造曲法與造醬黃法的區(qū)別。兩者最大的區(qū)別在于曲餅的干濕程度。造曲法以抓之成團伸手能散為度,而造醬黃法的濕度明顯大于造曲法。兩者由于含水量不同,導致前者發(fā)酵時間長而后者短、曲餅中霉菌種類可能產(chǎn)生差異,最終導致得到的神曲的成分、療效產(chǎn)生差異。第二是罨曲法與風曲法的區(qū)別?!洱R民要術(shù)》記載的神曲制法為罨曲法,宋代出現(xiàn)了風曲法。從明代制曲藥圖中可見,風曲法已經(jīng)成為制曲的主流?,F(xiàn)行《全國中藥炮制規(guī)范》的方法顯然為罨曲法。建議分別用罨曲法與風曲法制作神曲,比較兩者工藝的優(yōu)劣。第三是包裹曲餅的材料的比較。制作神曲時,分別用苧麻葉、構(gòu)樹葉、苘麻葉、荷葉、牛皮紙等包裹曲餅,比較所制神曲的成分,進行優(yōu)選。第四是覆蓋曲餅的材料比較?!度珖兴幣谥埔?guī)范》并沒有覆蓋物,僅強調(diào)溫度,而古人制作神曲時的覆蓋材料有麥秸、青蒿、黃荊、牡荊等,并非單純的保溫,應研究這些材料對神曲成分的影響,尤其是青蒿。第五是對神曲切制時間的研究。古代酒曲無論是罨曲法、風曲法還是曲法,均為用曲塊自然晾曬。干燥的曲塊非常堅硬,切制困難,品相不佳?!度珖兴幣谥埔?guī)范》是在晾曬之前趁濕切割,藥材品相要好得多。但是,趁濕切割會導致神曲干燥時間變短,內(nèi)部的霉菌的生長環(huán)境發(fā)生變化,進而影響神曲的品質(zhì)。因此,應對神曲的切制時間進行實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