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建波,李仁澤,汪炎炎,陳 駿,呂岳虎,李紹威
(江西省核工業地質局二六七大隊,江西 九江 332000)
礦區大地構造位置位于贛北揚子板塊近東西向宜豐- 景德鎮滑脫斷層北 側軸線與斷層近平行的三級構造單元九嶺逆沖隆起南翼(圖1)。
區域內主要呈“兩隆夾一坳”的格局。向近東西向分布的為武功山凸起帶和九嶺凸起地帶,武功山凸起地帶的北側為萍鄉—廣豐深大斷裂,萍樂坳陷帶出現在中間位置,九嶺凸起地帶在宜豐—景德鎮北東東向深大斷裂帶處。研究區域內具有代表性的幾處斷裂帶為北西向斷裂、北東向斷裂、北東東向斷裂,以上三種斷裂代表了成礦前的斷裂。

圖1 江西西北部構造區劃及鉭鈮鋰成礦帶分布圖(據吳學敏等,2016)

圖2 瓷石礦體與圍巖接觸情況

圖3 中細粒白云母花崗巖鏡下照片
區域內沿宜豐—景德鎮及萍鄉—廣豐兩條區域性深斷裂有較強的燕山期巖漿活動,見有雅山巖體、甘坊巖體等。由于巖漿活動的多期次多階段性,常形成規模不等的以侏羅世或早白堊世巖體為主體的復式巖體或復式巖帶。如宜豐縣東槽—高嶺—白水洞一帶則以中晚侏羅世巖體為主體的復式巖帶,高嶺超單元弱—中鈉長石化中細粒白云母花崗巖中賦存鉭鈮鋰礦體。
瓷石礦體為隱伏的細中粒白云母花崗巖,呈大脈狀分布于1、0、2、4 號勘探線間,為主要礦體,占總資源儲量的78.10%。礦體延伸長度約420m,最寬約300m,面積約0.097Km2。共有12 個鉆孔見瓷石礦體。瓷石見礦厚度2.19m ~45.57m,平均厚度11.02m,瓷石礦體埋藏深度10.81m ~45.06m,出露標高538m~450m。各層礦體較穩定,礦石質量較好,組份均勻(圖2)。
瓷石礦體賦礦巖性主要為中細粒白云母花崗巖,以隱伏大脈狀狀穿插于早期形成的中粗粒黑云花崗巖、中細粒斑狀二云母花崗巖,二者接觸界線呈突變狀,為后期侵入。淺紅- 灰白色中細粒花崗巖,塊狀構造。主要成分:鉀長石,肉紅色半自形、它型粒狀,含量約35%,具弱高嶺石化,主要為條紋長石組成;斜長石,灰白色,含量約30%,多具鈉化,經測An :10~12左右,為更- 鈉長石;石英,灰色,它形粒狀,含量約30%,局部具碎裂紋,波狀消光;白云母,片狀含量約5% ~8%,片徑0.2mm~0.8mm,部分為黑云母蝕變而成,交代長石、石英。經后期熱液蝕變作用,具鈉長石化(沿邊緣交代鉀長石、石英)及白云母化(圖3)。
礦區屬九嶺復式巖體內的燕山期形成的甘坊巖體的一部分,甘坊地區巖漿活動頻繁。多期次多階段的巖漿活動,促使堿、稀有金屬元素不斷聚集。其中燕山期白云母花崗巖與瓷石礦成礦關系密切。
礦區分布的花崗巖主要為燕山期早期花崗巖,構造相對簡單,成礦過程起主導作用的主要是巖漿活動。礦床的形成受巖漿巖的性質、稀有元素 的豐度、分異作用的演化發展、巖體的侵入規模、產狀、剝蝕深度等因素控制。礦床的形成與燕山期巖漿的多次侵位上升以及分異演化有關。礦區鈉長石存在交代鉀長石現象,白云母存在多次交代現象,說明礦區成礦過程中存在反復交代的特點。
(1)礦區瓷石礦體主要為細中粒白云母花崗巖,為淺色花崗巖,淺色花崗巖是最直接的成礦巖體標志,鈉長石化、白云母化等蝕變現象也是直接找礦標志。
(2)礦區瓷土礦體主要為細中粒白云母花崗巖及中細粒斑狀二云母花崗巖強風化物,原巖都為淺色花崗巖,淺色花崗巖是最直接的成礦巖體標志,也是直接找礦標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