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草原文化對喀斯特石漠化治理的啟示及展望

2021-01-04 05:57:18郭濤熊康寧劉肇軍杭紅濤宋淑珍池永寬
生態科學 2020年6期
關鍵詞:生態文化發展

郭濤 熊康寧 * 劉肇軍 杭紅濤 宋淑珍 池永寬

草原文化對喀斯特石漠化治理的啟示及展望

郭濤1, 2, 熊康寧1,2, *, 劉肇軍3, 杭紅濤1, 2, 宋淑珍1, 2, 池永寬1, 2

1.貴州師范大學喀斯特研究院, 貴陽 550001 2. 國家喀斯特石漠化治理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貴陽 550001 3. 遵義師范學院, 遵義 563006

喀斯特地區石漠化的治理需要文化的支持, 發展喀斯特地區文化急需借鑒草原文化的精髓, 以達到生態與文明的和諧共處。重點闡述了草原文化內涵、先進思想與理念, 草原文化具備包容開放性、尊重自然、嚴格管理制度等方面的優勢, 將畜產品豐富化, 發展特色旅游業, 實現生態和諧與經濟發展。發展喀斯特地區草地畜牧業需借鑒草原文化和結合喀斯特自身特點努力營造“土-草-畜-人”四位一體全面和諧發展的局面, 進而為石漠化的治理提供一種新視角, 最終為打贏喀斯特地區脫貧攻堅戰提供理念支撐。

草原文化; 喀斯特; 石漠化; 啟示

0 前言

我國南方喀斯特地區面積廣大, 在氣候、地形等地理環境和一系列的人類活動因素的共同影響下, 植被破壞、水土流失問題嚴峻, 石漠化問題愈演愈烈, 嚴重制約當地居民的生活水平。在石漠化的背景下, 我國喀斯特地區生態經濟建設難度大, 尤其是農村地區教育欠發達, 對于石漠化治理政策宣傳不到位, 以及多年以來落后保守的文化觀念等原因, 造成了現在喀斯特文化的落后。草原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中重要組成部分, 以內蒙古地區為草原文化典型代表[1]。勤勞勇敢的蒙古族人民既是中國北方草原文化的集大成者, 也是草原文化的當代傳承者, 又是創新草原文化的主力軍[2]。蒙古族中的先進理念與思想在草原文化中體現的淋漓盡致, 將先進理念與思想灌輸給了每一代的草原游牧人民。草原文化中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等先進的理念與思想給我國喀斯特地區治理石漠化帶來了極大的啟發。喀斯特石漠化問題日益嚴峻, 其治理急需文化的支持, 借鑒草原文化的優秀內容是變革喀斯特地區落后文化必要一環[3]。我國北方多平原, 地形平坦。而我國南方多丘陵地形, 平原少。南方草地長期未被重視, 基本都被不適當地開墾為農田, 水土流失嚴重, 尤其是我國喀斯特地區, 形成地膺民貧的國內著名貧困地帶[4]。因此草原文化的精髓對喀斯特地區治理石漠化具有深刻意義。

喀斯特既是一種資源, 也是一種文化[5]。受特殊的自然與人文因素的影響, 喀斯特地區長期處于隔絕封閉的狀態, 外界的信息, 科技文化等大多難以進入此處, 從而使當地社會環境保守封閉, 經濟滯后, 形成了具有特殊特征的山地文化[6-7]。環境的封閉, 使山民長期過著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生活, 文化基礎極為薄弱。文盲、半文盲眾多, 許多人甚至連漢語都不會說, 現代化的意識更是薄弱, 這就使得喀斯特地區文化在一定程度上遠落后于北方的草原文化[8]。隨著喀斯特地區石漠化問題的嚴重, 為了更好的治理石漠化, 當地居民需要借鑒草原文化的先進理念與思想, 文化的變革已經不可避免[9]。本文以草原文化的內涵、先進理論與思想為出發點, 重點論述了草原文化給喀斯特石漠化治理地區帶來的啟示與研究, 根據自身條件, 發展喀斯特文化、草地文化, 不僅為發展草地畜牧業提供先進的思想理念, 而且努力營造喀斯特地區自然-文化-社會的平衡, 進而為石漠化的治理提供一種新視角, 最終為打贏喀斯特地區脫貧攻堅戰提供理念支撐。

1 草原文化的內涵與核心內容

1.1 草原文化的內涵

文化是指人類創造的一切物質產品和精神產品的總和[2]。文化是國家與民族的靈魂, 是區分一個民族的根源所在[10]。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文化又與其地理環境和傳統是緊密相關的[4], 我國國土面積遼闊, 地形復雜多樣, 文化也呈現“百家爭鳴”的局面, 而草原文化是構成中華文化的三大源頭之一[11]。草原文化的代表就是我國北方草原地區, 尤以內蒙古地區最為突出。草原文化的內涵, 也經過眾多專家學者的探討和研究。伯希和指出, 草原文化是世代生息在草原地區的人們共同創造的一種與草原生態環境相適應的文化, 這種文化包括草原人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以及與之相適應的風俗習慣、社會制度、思想觀念、宗教信仰、文學藝術等多方面的融合體系[12]; 李俏認為, 草原文化就是把草原作為載體, 以蒙古族等少數民族為代表, 在草原環境中, 通過不斷的生產生活形成的獨特的價值標準和文化取向[13]。

1.2 草原文化的核心內容

關于草原文化的核心, 各國研究學者各抒己見。多桑指出草原文化的中心是“崇尚自然、踐行開放、恪守信義”[2]; 胡日查則指出是“天人合一、天人相勝”[4]; 翟學偉則提出“遵循自然規律, 尊奉普遍和諧的原則”是其核心所在[12]; 任繼嘯認為“天人合一”的生態學理念是其核心內容[14]; 任繼周院士則認為嚴法保護自然, 是草原文化的重要特征[15]。綜合眾多學者對于草原文化的核心內容的闡述, 都具有的內容就是開放包容的“生態”特征, 這是草原文化最為重要的特征。草原文化能傳承發展至今, 與其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理念是離不開的, 尤其是在當今社會的發展, “生態”更加在受到重視, 正是這種特質, 使得草原文化對內蒙古等草原地區的發展具有積極而深遠的影響, 同時為我國喀斯特地區石漠化的治理提供理論支持。

2 草原文化對喀斯特石漠化治理的啟示

草原文化作為一種地域文化是與其所處的地理環境分不開的, 北方地區多平原, 地形平坦, 因此草原文化的發展在此得到充分的體現。而我國南方多山地丘陵, 地形崎嶇, 草地資源豐富, 為草地畜牧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礎[16]。喀斯特地區的文化就是以地形復雜、高山連綿的自然環境和發展滯后的社會人文環境為背景所產生的[17]。地理環境與社會人文影響的相互作用, 是地域文化形成與發展的主要因素[2,7]。我國喀斯特地區擁有豐富的草地資源, 這是發展畜牧業的先天優勢。目前喀斯特地區已經將發展畜牧業作為當地的支柱產業,畜牧業也已經成為了當地脫貧致富的主要途徑。遺憾的是當地居民“以糧為綱”的文化模式, 以墾殖為第一要義, 打破了自然與社會和諧的生活旋律, 也給環境造成深重災難[4]。草原文化的輝煌發展, 帶給了喀斯特地區極大的啟示, 將草原文化的精華借鑒到喀斯特石漠化地區, 是對草原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也為石漠化的治理提供一種新的視角。

2.1 石漠化治理需要開放包容的文化思想

以內蒙古為代表區域的草原文化由游牧民族所創造, 民族地區關系錯綜復雜, 草原文化是受包容性和開放性文化傳統影響而形成的, 對內蒙古地區治理過程與效果產生深遠影響。從草原文化的地域來看, 游牧民族多生活于我國邊境地區、毗鄰境外民族等, 但卻沒有出現類似“藏獨”和“東突厥”等問題[18-19]。由于開放性、包容性的文化思想使游牧民族在長期的發展中不以“蠻夷”自居, 將民族平等表現的淋漓盡致[20-21]; 另一方面, 游牧民族自身樂于接受其他外來的先進文化, 對其他外來文化保持著平等對待的態度, 認識到其他文化的差異性, 因此在治理的過程中, 自身的文化本質沒有被扭曲[22-23]。人們的政治行為在治理的過程中離不開自身心理的影響, 政治行為與政治心理既相互作用又相互影響[24-25]。樂觀向上、正面積極的政治心理會孕育出有秩序的政治參與, 更能維護社會環境的平穩, 這種政治心理、文化的根基正來源于草原文化[26-27]。我國喀斯特地區地形封閉阻塞, 交通不便, 落后性與封閉性并存, 與草原文化的開放包容形成了鮮明對比, 喀斯特地區要想謀求生態環境的恢復與經濟的發展, 就要改變落后保守的文化思想與意識, 文化的變革勢在必行。

喀斯特地區石漠化問題的解決需要正確的文化思想指導, 草原文化的發展給喀斯特地區帶來了新的曙光, 無疑起到了重大作用。喀斯特地區土層薄、肥力弱, 植被破壞嚴重, 水土流失嚴重, 從而導致石漠化日益嚴重, 減輕土地的依賴感, 發展畜牧業, 是解決石漠化問題的重要舉措[28]。借鑒草原文化的思想開放性, 是石漠化治理的“先頭兵”。草原文化的開放包容性使得人們更易于接受新鮮思想與事物, 不僅為對環境保護積累了豐富而寶貴的經驗, 也為喀斯特地區解決石漠化問題提供了重要的啟迪。一是轉變思想觀念, 減輕對土地的依賴, 減輕放牧對草地的壓力; 二是加強對外界的交流, 學習新的土地、畜牧業生產管理技術; 三是加強對下一代思想文化的培養。 解決石漠化問題, 需要正確的文化思想指導方針, 借鑒草原文化的開放與包容性, 使喀斯特各地區、各民族萬眾一心, 團結一致, 方能打贏脫貧攻堅這場持久戰。

2.2 石漠化治理需要尊重自然的生態意識

草原文化是草原游牧民族出于生存的需求, 崇尚自然, 尊重自然, 重視對草原、河流和生靈的保護, 走出了一條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道路發展道路。因此草原文化成為了以尊重自然為根本特質的生態型文化, 這種特殊的文化理念從觀念到實踐都同所處的自然環境休戚相關, 游牧民族將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當成一種重要行為準則和價值尺度, 創造了“圍封轉移”、“輪牧休牧”、“生態移民”等做法[29-30]。我國南方草地長期未被重視, 不是閑置就是不合理開墾為農田, 水土流失嚴重, 形成地膺民貧的國內著名貧困地帶。云貴高原區草地既是我國東部平原的生態保障, 也蘊含著豐富的草地資源, 但由于人類不合理的利用與開墾, 草地退化嚴重, 石漠化現象加劇, 石漠化面積每25 年翻一番, 形勢危急[31]。喀斯特地區由于地形的封閉阻塞, 當地居民思想保守, 文化意識落后, 將草地資源開墾為農田后, 超負荷的人類活動, 使得土地肥力日益下降。草原文化重視對草原的保護, 而喀斯特地區的居民將貧瘠的農田閑置, 再次將未開墾的草地變成農田, 對草地資源的生態等功能意識不高, 導致草地資源日益退化, 水土流失嚴重, 造成石漠化。治理石漠化, 打贏喀斯特地區脫貧攻堅戰, 必須加快轉變喀斯特地區居民生態意識, 從玉米等傳統種植方式向發展草地畜牧業生態模式轉變, 學習草原文化中“天人合一”、崇尚自然、尊重自然等生態意識。

2.3 石漠化治理需要嚴謹的律法制度

嚴謹的草原律法制度是草原文化的重要內容。根據草原文化里面崇尚自然、尊重自然的生態觀念, 認為生產、生活的一切資源都是上天給與的, 因此需要制定法律法規, 嚴禁毀林開荒, 保護草原與草原上生存的動物。在我國早已有了對草原的明文法令了, 元朝《刑法志》中就有這樣的規定: “諸每月塑望二弦, 凡有生之物, 殺者禁之。”, 元朝初期, 忽必烈在位時就對草原提出了禁獵區和禁獵種類[32]。在北元時期《阿拉坦汗法典》中有記載: “偷獵野馬者, 以馬為首罰五畜; 偷獵黃羊者, 罰綿羊不等五畜; 偷獵雄巖羊、野山羊者, 罰山羊等五畜。”[33]。清朝在《喀爾喀法典》中再次對禁獵期和禁獵區提出了規定, 其中第136 條: “不許殺無病之馬、豬、黃羊羔等。誰看見捕殺者, 罰要其馬。”[34]。蒙哥汗于1251 年發布登基詔書: “要讓有羽毛的或四條腿的, 水里游的或草原上生活的各種禽獸免受獵人的箭和套鎖的威脅, 自由自在地飛翔或遨游; 要讓大地不為樁子和馬蹄的敲打所騷擾, 流水不為骯臟不潔之物所玷污。”[35]。草原上生活的民族通過各種習俗規定與律法制度, 嚴禁采取破壞草原環境的生產活動, 把保護草原的心理牢牢地建立在習俗規定與明文律法上[36-37]。由此可見, 生活在草原上的游牧民族等對草原的認知具有更高層次的理解, 反觀喀斯特地區對于草地的理解卻較為欠缺。喀斯特地區的發展除了文化思想外, 更需要法律法規的制定與實施, 解決石漠化問題, 需要對草地資源與草食動物等加以保護, 制定嚴謹的明文法令, 從而在制度上保證草地資源不被破壞、草食動物棲息地得以保存。

2.4 石漠化治理需要實現土-草-畜-人的和諧

草-畜-人的和諧相處是草原文化的重要內容。喀斯特地區的農耕文化將放牧作為落后的生產方式, 他們以開墾農田取代草地放牧, 不了解草地與草食動物協同進化的根本原則。將牲畜作為草地退化的元兇, 否定草地放牧的原本屬性, 使得農耕文化中科學放牧體系逐漸褪去[38-39], 既使草地生產力下降, 也使得草原文化在喀斯特地區無用武之地。隨著喀斯特地區石漠化現象的嚴重, 草原文化中對科學放牧體系的闡述對喀斯特地區有著更深層次的啟示。草原文化對草原的放牧體系告訴我們, 吸取游牧的合理內核, 施行劃區輪牧, 構建草原的合理利用與休閑, 常保草地生產效益和生態安全, 建成現代草地畜牧業[40-41]。草原文化中與輪牧最為接近的就是季節輪牧, 就是以每個季度為一個周期, 草地逐季輪換。這就避免了過度放牧給草地造成的破壞, 使草-畜-人之間和諧相處, 同時也使得游牧民族放牧這一實質得以保存, 更是給草原文化提供了生存環境。建立以劃區輪牧為核心的, 配合多種科技、金融等社會支撐系統, 既可促進草原現代化發展, 還能使草原文化煥發青春, 保有草原文化的現代化才是我們的最佳期望值[42]。

草原文化對于放牧體系有著更為科學的方法, 這正是喀斯特地區發展草地畜牧業的所欠缺的, 草原文化中土-草-畜-人的和諧相處, 在喀斯特地區依然適用, 并且結合自身環境的特征, 使喀斯特地區實現土-草-畜-人四位一體的發展模式。例如云南省和重慶市多地采取了林灌草復合模式, 充分利用當地林灌草資源, 增加經濟效益, 改善生態系統服務功能; 貴州省貞豐縣對花椒培育, 特殊的地理環境栽培的頂壇花椒帶來的經濟效益和植被覆蓋率明顯提高; 貴州省安龍縣對金銀花的種植, 在石漠化地區見縫插針、見土補植, 達到保持水土、增加收入的作用[43]。針對喀斯特地區特殊的地理環境, 在未來的建設中通過復合經營, 進行水土保持、牧草品種改良、名特優果樹和藥材生態產業的培植、耕作制度的革新等技術開發示范, 從而帶動當地百姓的經濟發展[44]。這些模式的成功構建是在借鑒正確的思想觀念指導下結合自身環境得出的, 這些模式對于喀斯特地區實現土-草-畜-人四位一體協同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四位一體模式的實現, 有利于石漠化治理模式的科學構建和優化調整, 提高石漠化地區植被覆蓋率, 建立有效的石漠化等級評估體系, 建立健全完善的生態產業鏈[45], 實現生態、社會效益的協同發展, 這對石漠化地區發展草地畜牧業也擁有重要意義。

2.5 石漠化治理需要增加畜產品附加值

喀斯特地區為了脫貧致富, 農戶養殖牲畜的數量越來越多, 但喀斯特石漠化地區由于生態脆弱、土地面積有限, 飼料來源缺乏等原因, 導致人畜爭糧矛盾突出, 過度放牧現象嚴重, 近年來養殖規模不斷減少, 石漠化地區草地畜牧業朝規模化、集約化、現代化方向緩慢發展。蒙古族對于牲畜的牧養有著悠久的歷史, 尤其蒙古族對于牲畜的牧養有著悠久的歷史, 尤其是牛、馬、羊等[46]。這種牲畜混養的畜牧經濟模式下蘊含著深刻的先進經濟思想[47-48]。第一, 牲畜混養的畜牧經濟模式可以大大提高草地的利用率, 從而取得更大的經濟效益。第二, 牲畜混養的畜牧經濟模式完全能夠滿足游牧民族對于衣食住行必需的生活資料。第三, 牲畜混養的畜牧經濟模式能夠有效進行周期輪牧, 在有效利用草地資源的同時又能保護草原和躲避自然災害[49]。最后, 牲畜混養的畜牧經濟模式的提出也是草原文化中愛護家畜、維護環境、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精神體現。蒙古族對新鮮肉類食品的營養作用十分重視, 蒙古族獨特的游牧生活成就了其對肉類食物獨特的加工方法[50]。在日常生活中, 牧民會將春夏季節多余的肉質食品切條、撒鹽然后放在通風處以風干的方式加工儲存, 這些風干后的食物體積小、便于攜帶, 不僅營養沒有流失, 而且不易變質, 能夠存放相當長的一段時間[51]。牧民會將多余的牛奶加工制成奶干、奶豆腐, 奶酪等干制食品以便存放[52]。對于肉類食品, 重大慶典和招待客人時都會用新鮮飲食品來招待客人, 飲食方式、習慣、風格的不同, 反映著草原文化與眾不同的思想[53](表1)。

草原文化對畜產品的利用方式為當今實施可持續發展模式提供了良好的思想基礎, 對于遵循科學發展觀, 尋求草原地區的發展模式和畜牧業的產業化途徑, 具有非常重要的啟示[55]。同理, 喀斯特地區要想發展草地畜牧業, 要使其成為當地的支柱產業, 更應該延長畜產品的附加值, 挖掘畜產品的深層次經濟價值, 而不單單只是生產牛、羊肉等初級產品,重視草原文化中對于畜產品有效利用的這一內容, 在產業發展中延長生產的產業鏈, 才能使草地畜牧業在市場的競爭中處于優勢。

2.6 石漠化治理需要發展特色旅游業

草原文化和旅游資源支撐了內蒙古旅游業的發展, 現已形成了內蒙古重點開發旅游線路以點連線、以線帶面的網絡基本構架[56]。內蒙古地區發展草原特色旅游業主要是以蒙古包、蒙古袍、摔跤賽馬、肉乳、接待禮儀、蒙古歌舞為主的表演藝術等六方面, 各地政府也都有意識地開展了草原特色旅游的主題文化活動等[49]。獨具特色的就是地區旅游文化節的開展, 例如河套文化藝術節, 王昭君文化節等景觀的挖掘開發, 是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 文化藝術活動的舉辦對草原文化的傳承與發揚發揮了巨大作用[57]。尤其在實踐中創造出來的“鄂爾多斯婚禮”等節目, 將蒙古歌舞與蒙古族的民俗相結合, 并打破舞臺演出的局限性, 直接走進游客中間, 與游客互動, 做到演員和游客共歡, 取得巨大成功[58](表2)。地域性文化體系, 就是通過添入文物古跡、加入民族精神、匯入文學藝術、融合風俗習慣等多種形式的文化旅游形成的, 做到從觀光旅游到體驗旅游的模式轉變, 為發展文化型旅游的質變積攢能量[59-60], 為內蒙古地區特色文化旅游的繁榮起到促進作用。

表1 內蒙古與喀斯特地區與牲畜相關的可開發資源比較

注: 部分數據來源于葛宏[54]

表2 內蒙古地區與喀斯特地區特色旅游資源比較

注: 部分數據來源于劉敏等[61]

據此, 草原文化推動草原特色旅游業的發展, 對于喀斯特地區文化和草地資源將來要支撐喀斯特地區旅游業的發展, 在這一點上, 草原文化早已經取得了成功。從表2可以看出, 喀斯特地區旅游資源多為原始景觀, 對于豐富的文化、民族、草地等資源的開發力度不足。喀斯特地區正是要挖掘當地深層次旅游資源與草地資源, 才能形成具有喀斯特地區獨特的景點, 最終形成特色旅游景區, 提高當地的經濟效益, 也保證了草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3 展望

事物的發展都有兩面性。近些年來, 草原地區草地退化嚴重, 超載嚴重, 人畜關系矛盾突出, 草原文化的發展缺乏科學系統的生態學理論, 但是依然能從中深切感受到人與自然相互影響、相互依賴、敬畏自然的思想。蒙古族等游牧民族在自身所處的環境下為了滿足自身所需而創造的衣食住行等各方面條件, 他們在生產生活中, 遵循自然法則, 盡最大限度做到“物盡其用”, 生成和發展了豐富的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草原文化[62]。草原文化之所以能發展保存至今, 正是在這片草原下生活的游牧民族強大的適應生存能力, 為自身民族的生存和發展開拓了空間, 不僅保護了自然資源, 也使得自然資源能夠可持續利用。石漠化地區發展草地畜牧業須理解“取其精華, 去其糟粕”, 充分融入自身環境, 適應環境, 協調平衡土-人-草-畜四者之間關系。

喀斯特地區由于它本身自然環境的惡劣, 加之人口壓力和系統管理的失誤, 草地資源普遍處于生態危機之中, 致使石漠化現象日益嚴重。石漠化的發生伴隨著生產資料的減少, 水、土、植被等基本生態系統的作用下降到一個令人難以置信的地步, 尤其是第一產業受到嚴重遏制, 群眾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質普遍偏低[63]。依據草原文化的長久繁榮發展, 治理石漠化問題也要有充分的思想準備, 調整喀斯特地區現有的生產生活方式, 這既涉及到社會傳統文化, 也涉及到社會運行機制, 這是一項長期而又艱巨的任務, 不可能一蹴而就。針對喀斯特地區特殊的地形與文化特征, 借鑒草原文化提出的草-畜-人三位一體生態經濟戰略, 石漠化地區應實行土-草-畜-人四位一體全面的生態-經濟戰略, 全面提高現有草地資源的生產潛力。通過家畜飼喂等生產方式, 將草地和農田系統耦合在一起, 使草地資源各個生產層次的組成具有豐富性與可控性[64]。同時, 國家和地方政府需要盡快開展深刻變革農業結構和方式、發展草地畜牧業的經濟戰略和政策研究。

北方草原文化的發展使得我國喀斯特地區對草原文化的內涵有了準確的定位, 借鑒草原文化的精髓, 積極挖掘其豐富的思想內容, 不僅使治理石漠化問題有了新的視角, 給喀斯特地區的發展帶來了新的契機。研究該區域文化的意義, 不僅對我國, 而且對世界喀斯特地區的可持續發展研究有著重大的推動與示范意義[65]。為我國喀斯特地區生態環境的有效保護與社會協調發展提供正確的文化支撐。“十三五”以來, 國家現代化建設已經步入新的階段, 依據不同形態的生態區域, 開展現代化草地畜牧業建設, 我國的草地畜牧業應急起直追, 消除其反面影響, 尤其是喀斯特石漠化地區, 更要以全新的面貌助推國家崛起。

[1] 王利俊. 蒙古族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及其對蒙古民族性格的影響和作用[C]//論草原文化, 2009.

[2] 張亞濤. 當代內蒙古草原文化創新原因探析[J]. 新西部, 2018(16): 72–73, 44.

[3] 陳洪松, 岳躍民, 王克林. 西南喀斯特地區石漠化綜合治理: 成效、問題與對策[J]. 中國巖溶, 2018(1): 37–42.

[4] 任繼周. 中國南方草地與國土資源的持續開發[C]//全國半農半牧區草地農業可持續發展研討會, 2000.

[5] 羅時琴, 賀衛, 盧蘭, 等. 貴州喀斯特洞穴價值分析與旅游開發對策研究[J].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 2011, 21(136): 226–229.

[6] 包維楷, 陳慶恒. 退化山地生態系統恢復和重建問題的探討[J]. 山地學報, 1999, 17(1): 22–27.

[7] ZHANG Qian, LI Wenjun. Policy Analysis in Grassland Management of Xilingol Prefecture, Inner, Mongolia[M]. The Future of Drylands, 2008.

[8] 鄧玲玲, 熊翠琳. 貴州民族地區文盲半文盲人口特征對區域發展的影響[J]. 貴州民族研究, 2011(6): 76–81.

[9] 王德光. 基于系統理論的小流域喀斯特石漠化治理模式研究[D]. 福州: 福建師范大學, 2012.

[10] 任偉娜. 中國傳統文化對當下文化發展的作用與意義[J]. 北方文學, 2015(10): 142–142.

[11] 李慕寒, 沈守兵. 試論中國地域文化的地理特征[J]. 人文地理, 1996(1): 7–11.

[12] 劉敏, 陳田, 鐘林生. 我國草原旅游研究進展[J]. 人文地理, 2007, 22(1): 1–6.

[13] 顧冠華. 中國傳統文化論略[J]. 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1999(6): 34–40.

[14] 衛路兵, 衛潤屋. 淺論遵循自然規律發展生態農業實現天人合一哲學理念[J]. 甘肅科技, 2012, 28(6): 143–145.

[15] 任繼周. 草原文化是華夏文化的活潑元素[J]. 草業學報, 2010, 19(1): 1–5.

[16] 劉樹軍. 發揮優勢,推廣經驗,促進南方草地畜牧業快速發展[C]//中國畜牧業協會、貴州省遵義市人民政府.第十一屆(2014)中國羊業發展大會論文集.中國畜牧業協會、貴州省遵義市人民政府:中國畜牧業協會, 2014.

[17] 郭曉娜, 蘇維詞, 李強, 等. 基于GIS和RS的黔南喀斯特地區人居環境自然適應性評價[J]. 中國巖溶, 2016, 35(2): 218–225.

[18] 吳團英. 試論游牧民族與城市生活[C]//中國·內蒙古草原文化研討會, 2007.

[19] DONG Guoming, LIU Jiaping, LIU Yang. Brief Analysis on Energy Consumption and Indoor Environment of Inner Mongolia Grassland Dwellings[M]. Proceedings of the 8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Heating, Ventilation and Air Conditioning, Springer Berlin Heidelberg, 2014.

[20] 寶力格, 盛明光, 黃金. 繁榮和發展草原文化[J]. 實踐(思想理論版), 2005(4): 44–45.

[21] LI Xilai, Perry G, Brierley G J. Grassland Ecosystems of the Yellow River Source Zone: Degradation and Restoration[M]. Landscape and Ecosystem Diversity, Dynamics and Management in the Yellow River Source Zone, Springer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2016.

[22] 劉戈. 從對待外來文化態度看中國的愛國主義——以中國近現代政治思想史為研究對象[J]. 人民論壇, 2012(9): 120–121.

[23] QI Jiaguo, XIN Xiaoping, JOHN R, et al. Understanding livestock production and sustainability of grassland ecosystems in the Asian Dryland Belt[J]. Ecological Processes, 2017, 6(1): 22.

[24] 潘婧. 我國少數民族政治參與心理的影響因素分析[D]. 濟南: 山東大學, 2011.

[25] DOVE M R. Anthropogenic grasslands in Southeast Asia: Sociology of knowledge and implications for agroforestry[J]. Agroforestry Systems, 2004, 61(1/3): 423–435.

[26] 何天明. 政治文明——中國古代北方草原文化的重要內涵[C]//中國內蒙古草原文化研討會, 2005.

[27] KINUGASA T, SUZUYAMA Y, TSUCHIHASHI N. Colonization and expansion of grassland species after abandonment of dirt roads in the Mongolian steppe[J]. Landscape and Ecological Engineering, 2015, 11(1): 19– 27.

[28] 顏萍, 熊康寧, 檀迪, 等. 喀斯特石漠化治理不同水土保持模式的生態效應研究[J]. 貴州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6, 34(1): 1–7, 21.

[29] 陳光林, 吳團英. 草原文化的歷史傳承與創新發展[J]. 求是, 2010(19): 45–47.

[30] WHYTE R O. Analysis and Ecological Management of Tropical Grazing Lands[J]. Handb Veg Sci, 1977, 13: 1–121.

[31] 任繼周, 胡自治, 張自和, 等. 中國草業生態經濟區初探[J]. 草業學報, 1999(S1): 12–22.

[32] 玉芝. 蒙元東道諸王及其后裔所屬部眾歷史研究[D].呼和浩特: 內蒙古大學, 2006.

[33] 珠榮嘎校注. 阿拉坦汗傳: 蒙古文[M]. 呼和浩特: 內蒙古人民出版社, 2012.

[34] 蘇永欽. 私法自治中的國家強制[M]. 北京: 中國法制出版社, 2005.

[35] 任繼周. 草業大辭典[M]. 北京: 中國農業出版社, 2008.

[36] 蘇日古格. 蒙元時期蒙古族生態保護法律制度研究[D]. 長春: 吉林大學, 2017.

[37] LIU Min, DRIES L, HEIJMAN W, et al. The Impact of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Programs on Grassland Conserva-tion in Inner Mongolia, China[J]. Land Degradation & Development, 2018, 29(14): 326–336.

[38] 包文忠, 山薇, 楊曉東, 等. 我國北方草地資源面臨的生態危機及對策[J]. 中國草地學報, 1998(2): 68–71.

[39] NESTER W R. Farming, Grazing, and Hunting[M]. The War for America’s Natural Resources, 1997.

[40] 任繼周. 草原文化是華夏文化的活潑元素[C]//中國草原發展論壇, 2009.

[41] EL-RAMADY H R. Integrated Nutrient Management and Postharvest of Crops[M].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Reviews, Springer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2014.

[42] 任繼周. 放牧, 草原生態系統存在的基本方式—兼論放牧的轉型[J]. 自然資源學報, 2012, 27(8): 1259–1275.

[43] 鮑乾, 梁建發, 王棋, 等. 花江喀斯特石漠化區不同經濟型植物的土壤蓄水特征[J]. 水土保持研究, 2017, 24(1): 18–24.

[44] 楊蘇茂, 熊康寧, 喻陽華, 等. 我國喀斯特石漠化地區林草植被恢復模式的診斷與調整[J]. 世界林業研究, 2017, 30(3): 91–96.

[45] 張俞, 熊康寧, 喻陽華, 等. 喀斯特石漠化環境植被修復與林產業發展關鍵技術探析[J]. 中國農業科技導報, 2018, 20(7): 19–25.

[46] 嘎拉雄浩, 曹春花, 焦常勝, 等. 內蒙古額濟納旗生態環境與畜牧業可持續發展[J]. 畜牧與飼料科學, 2007, 28(6): 95–96.

[47] 孫成云. 活躍牲畜交易市場振興畜牧業經濟[J]. 黑龍江畜牧獸醫, 1988(10): 40–41.

[48] DEMBEREL S, NARMANDAKH D, DAVAATSEREN N. Ethnic Fermented Foods and Beverages of Mongolia[M]. Ethnic Fermented Foods and Alcoholic Beverages of Asia, Springer India, 2016.

[49] 白音查干. 草原文化與旅游開發研究[J]. 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6(S2): 11–26.

[50] 王立平. 生態倫理視域中的草原生態文明[D]. 長春: 吉林大學, 2012.

[51] 楊婷婷, 丁路明, 齊小晶, 等. 不同草地所有權下家庭牧場生產效率比較分析[J]. 生態學報, 2016, 36(5): 1360– 1368.

[52] 蘇麗娜, 王衡. 蒙古族草原文化中的生態內涵[J]. 環境與發展, 2017, 29(10): 173–174.

[53] 王金爽. 濕地生態修復技術研究進展[J]. 農業科技與裝備, 2015, 35(9): 13–15.

[54] 葛宏. 論傳統草原文化保護與草原旅游發展[J]. 內蒙古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1, 43(2): 21–25.

[55] 劉鐘齡. 蒙古族草原文化傳統的生態學內涵[J]. 草業科學, 2010, 27(1): 1–3.

[56] 劉麗. 關于內蒙古旅游業發展的幾點思考[J]. 河套大學學報, 2008(1): 88–90.

[57] 劉敏, 陳田, 鐘林生. 草原旅游文化內涵的挖掘與提升—以內蒙古自治區為例[J]. 干旱區地理, 2006, 29(1): 156–162.

[58] 吳素娥, 金鵬善. 草原文化研究的價值與意義[J]. 中國文化研究, 2013(3): 76–79.

[59] 葛宏. 促進草原文化旅游業發展的對策建議[J]. 經濟縱橫, 2013(6): 61–64.

[60] KIM E S, PARK D K, ZHAO Xueyong, et al. Sustainable management of grassland ecosystems for controlling Asian dusts and desertification in Asian continent and a suggestion of Eco-Village study in China[J]. Ecological Research, 2006, 21(6): 907–911.

[61] 王珊. 內蒙古中部文化旅游資源開發研究[D]. 呼和浩特:內蒙古師范大學, 2007.

[62] 陳壽朋. 草原文化的生態魂[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7.

[63] 熊康寧, 許留興, 劉凱旋, 等. 喀斯特山區生態畜牧業發展與石漠化治理耦合關系[J]. 家畜生態學報, 2016, 37(10): 72–79.

[64] 任繼周, 林惠龍, 侯向陽. 發展草地農業確保中國食物安全[J]. 中國農業科學, 2007, 40(3): 614–621.

[65] 熊康寧, 池永寬. 中國南方喀斯特生態系統面臨的問題及對策[J]. 生態經濟, 2015, 31(1): 23–30.

郭濤, 熊康寧,劉肇軍,等. 草原文化對喀斯特石漠化治理的啟示及展望[J]. 生態科學, 2020, 39(6): 205–212.

GUO Tao, XIONG Kangning, LIU Zhaojun, et al. Enlightenment and prospect of grassland culture on karst rocky desertification control[J]. Ecological Science, 2020, 39(6): 205–212.

Enlightenment and prospect of grassland culture on karst rocky deserti-fication control

GUO Tao1, 2, XIONG Kangning1, 2, *, LIU Zhaojun3, HANG Hongtao1, 2, SONG Shuzhen1, 2, CHI Yongkuan1, 2

1.School of Karst Science,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Guiyang 550001, China 2. State Engineering Technology Institute for Karst Desertification Control, Guiyang 550001, China 3. Zunyi Normal University, Zunyi 563006, China

The rocky desertification control in karst areas requires cultural support, and the development of karst culture is in urgent need of reference to the essence of grassland culture in order to achieve harmonious coexistence of ecology and civilization. This paper reviews the connotation, advanced ideas and concepts of grassland culture. The grassland culture has the advantages of inclusiveness, respect for nature and strict management system. Enriching livestock products and developing characteristic tourism can help to realize ecological harmony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The development of grassland animal husbandry in karst area should draw lessons from grassland culture and combine with karst's own characteristics to create a comprehensive and harmonious development situation of "soil-grass- Livestock-Human ", and then provide a new perspective for the control of rocky desertification, and finally provide conceptual support for winning the battle against poverty in karst area.

grassland culture; karst; rocky desertification; enlightment

10.14108/j.cnki.1008-8873.2020.06.026

S157.2

A

1008-8873(2020)06-205-08

2019-10-10;

2019-12-02

國家十三五重點研發計劃課題“喀斯特高原石漠化綜合治理生態產業模式與技術集成示范”(2016YFC0502607); 貴州省研究生教育創新計劃項目“貴州省熊康寧喀斯特環境研究生導師工作室” (黔教研合GZS字[2016]04號);貴州省普通本科高等學校服務農村產業革命戰略行動計劃項目“喀斯特石漠化山區特色生態經濟林產業鏈優化升級與示范推廣” (黔教合KY字[2018]086)

郭濤(1994—), 男, 河北唐山人, 碩士研究生, 主要從事文化地理與遺產學研究, E-mail:tsguotao@163.com

熊康寧(1958—), 男, 教授, 研究方向喀斯特與洞穴、資源與環境及石漠化生態治理研究, E-mail:xiongkn@163.com

猜你喜歡
生態文化發展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橋(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邁上十四五發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續發展的“未來牌”
中國核電(2021年3期)2021-08-13 08:56:36
“生態養生”娛晚年
保健醫苑(2021年7期)2021-08-13 08:48:02
住進呆萌生態房
學生天地(2020年36期)2020-06-09 03:12:30
生態之旅
誰遠誰近?
砥礪奮進 共享發展
華人時刊(2017年21期)2018-01-31 02:24:01
改性瀝青的應用與發展
北方交通(2016年12期)2017-01-15 13:52:53
生態
領導文萃(2015年4期)2015-02-28 09:19:05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91熟女高潮一区二区| 波多野结衣国产精品| 8090成人午夜精品| 88国产经典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成年看免费观看视频拍拍| 免费国产不卡午夜福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人成在线播放| 成人小视频网| 欧美精品1区2区| 毛片最新网址| 亚洲精品桃花岛av在线| 国模私拍一区二区| 免费在线不卡视频| 亚洲91精品视频| 国内精品视频在线| 四虎成人免费毛片| 成人午夜网址| 国产永久在线观看| 成人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韩国v欧美v亚洲v日本v| 五月天久久综合国产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无码一二三视频| 日韩美一区二区| 青青青视频91在线 | 亚洲午夜福利在线| 黄色污网站在线观看| 一本大道无码高清| 国产一区二区视频在线| 黄网站欧美内射| 视频一区视频二区日韩专区| 欧美视频在线不卡| 国产欧美综合在线观看第七页| 亚洲男人天堂2018| 国产99欧美精品久久精品久久| 人妻一区二区三区无码精品一区| 国产剧情一区二区| 欧美在线观看不卡| 激情乱人伦| 国产亚洲精品无码专| 在线看国产精品| h视频在线观看网站| 欧美无专区| 国产在线精品香蕉麻豆| 自慰网址在线观看| 色视频久久| 亚洲欧美另类日本| 一本久道久久综合多人| 无码日韩视频| 全部无卡免费的毛片在线看| 亚洲人在线| 黄色网页在线观看| 在线观看网站国产| 欧美一级在线| 手机在线看片不卡中文字幕| 色婷婷成人| 亚洲不卡av中文在线| 九九视频免费看| 国产福利小视频在线播放观看| 无码av免费不卡在线观看| 在线日韩日本国产亚洲| 亚洲成人黄色在线| 久久熟女AV| 天天色综网| 久久熟女AV| 一级毛片免费不卡在线视频| 一区二区影院| 不卡视频国产| 青青草久久伊人| 有专无码视频| 狠狠色狠狠色综合久久第一次 | 国产视频欧美| 天天婬欲婬香婬色婬视频播放| 一区二区理伦视频| 国产黄在线观看| 国产极品粉嫩小泬免费看| 国产日本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无码视频喷水| 内射人妻无码色AV天堂| 亚洲第一成年人网站| 91精品国产一区| 国产成人综合日韩精品无码不卡 | 97视频精品全国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