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嵩,王寧
(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 經濟管理學院,黑龍江 大慶 163319)
不同經營規模、不同糧食組合種植的生產技術效率影響農戶的產出效益。近年來由于國家糧食補貼政策的逐年調整,越來越多的農戶家庭選擇不同品種的主糧、主糧與雜糧組合種植的方式來實現種糧收益的最大化。同時由于特定地區旱田主糧作物生產的全程機械化,使勞動與機械作業投入難以分開計算。
學者們運用隨機前沿生產函數研究了不同規模農戶的糧食生產技術效率及其影響因素。肖蕓等[1]以陜西關中地區不同糧食生產規模農戶為研究對象,運用隨機前沿分析法測算生產技術效率,結果表明,中等經營規模農戶生產效率高于普通農戶和種糧大戶,家庭非農收入、勞動力年齡等因素對糧食生產技術效率影響顯著。劉穎等[2]運用隨機前沿分析法分析了江漢平原不同規模農戶水稻生產技術效率及其影響因素,結果表明,平均技術效率隨著規模的擴大,呈現先升高后降低的趨勢,且機械逐漸代替人力。張忠明等[3]基于隨機前沿生產函數模型測算了遼寧省新民市3個規模區間的玉米生產技術效率,結果表明,耕地細碎化影響不同規模農戶生產技術效率,且平均地塊面積越大,生產技術效率越高。
以已有研究為參考,從機械與勞動捆綁投入視角測算組合種植糧農的糧食生產技術效率及其影響因素,提出的建議既可為政府指導種糧大戶與普通農戶的糧食生產投入提供參考,又可針對技術效率影響因素實施促進技術效率的政策提供參考。
2019年3月20—23日對黑龍江省大慶市林甸縣四合鄉聯合村、福發村入戶預調研,2019年6月22—28日,再次對該縣的6個鄉鎮17個村屯入戶調研,共指導農戶填寫調研問卷221份,去除玉米從田間運輸回家倉儲的33戶,因大豆受災等原因產量極低的6戶,年齡60歲以上的13戶,即參與技術效率測算的169戶為正常工作年齡范圍內的農戶,不考慮人口老齡化對技術效率的影響。
2013年農業部種植業司對全國種糧大戶摸底調查時,根據南北方農業資源的差異,將種糧大戶的標準確定為南方經營耕地面積3.33 hm2以上,北方6.67 hm2以上[4]。朱麗娟等[5]采用這一標準,并將其公頃化,即南方經營耕地面積3.33 hm2以上,北方6.67 hm2以上,分析了黑龍江省種糧大戶的技術效率,其指出黑龍江省作物熟制是一年一熟,沒有復種,農戶經營耕地包括農戶承包耕地和流轉耕地。
文中依據上述標準將樣本農戶分為普通農戶與種糧大戶,產出與投入變量的描述性統計如表1所示。

表1 農戶糧食單位面積投入產出描述性統計
從單位面積產值指標來看,種糧大戶的最大值、均值、標準差均高于普通農戶,說明種糧大戶的土地生產率總體上要高于普通農戶,但是波動較大;種糧大戶種子投入、化肥投入的統計指標值都低于普通農戶,這說明種糧大戶的單位土地面積的種子與化肥投入低于普通農戶,且戶與戶之間波動小。種糧大戶農藥投入的最大值和最小值高于普通農戶,但是均值和標準差略低于普通農戶,表明種糧大戶總體上單位土地面積農藥投入較低,且波動??;對于機械和人工捆綁投入方面,種糧大戶僅均值這項統計指標低于普通農戶8.7元·hm-2,其余統計指標均略高于普通農戶,表明種糧大戶之間的捆綁投入差異大,且高投入農戶占比低于低投入農戶占比;在土地投入方面,種糧大戶所有統計指標均高于普通農戶,表明種糧大戶土地投入高于普通農戶,且投入差異大。
在影響因素中,種糧大戶的地塊面積、生產者補貼均值均遠高于普通農戶,家庭勞動力數量、自有機械、受教育程度均值略高于普通農戶,務工種類、技術培訓和年齡則略低于普通農戶;從性別上看,種糧大戶與普通農戶男女共同經營特點明顯,前者更突出(表2)。

表2 技術效率影響因素指標定義及描述性統計
1.3.1 理論模型
隨機前沿生產函數模型可同時估計隨機生產前沿和技術效率損失函數,被廣泛應用于分析農業生產技術效率[1-3,6-7],其理論模型如下:
Yi=f(xik,βk)e(vi-ui);
lnYi=lnf(xik,βk)+vi-ui。
(1)

1.3.2 經驗模型
將理論模型(1)寫成C-D生產函數表達式[8],對數化后為:
(2)
張海鑫等[7]和劉晗等[9]分別使用農業總產值和糧食單位面積產值為因變量測算農業投入的全要素生產率和糧食生產效率。由于文中測算三種糧食作物不同組合種植的生產技術效率,單位產量差異大,產量不宜加總,又考慮到共線性的影響,而使用單位面積產值作為因變量。Yi為第i個糧農糧食組合種植玉米、大豆、紅小豆的單位面積產值(元·hm-2);xik為第i個糧農第k個要素單位面積投入(元·hm-2),其中X1i~X5i分別為種子投入、化肥投入、農藥投入、機械與人工投入、土地投入(包括轉入土地成本與自有土地的機會成本,每667 m2自有土地的機會成本是依據調研樣本中所有轉入土地農戶土地轉入價格的加權平均值306.17元·戶-1計算;轉入土地成本則按農戶實際轉入價格計算。);βk為待估計參數。
“機械與人工投入”捆綁計算的原因是:第一,玉米和大豆在旋地、播種、趟地、打藥、收獲環節中均使用機械。其中,對于雇用機械的農戶來說,都是按照每畝土地付費,即人工與機械捆綁付費,無法分離;對于使用自有機械的農戶來說,有95%以上的農戶機械已經超過折舊年限,無法計算機械折舊費,故按雇傭機械與勞動的捆綁價格計算了自有機械農戶的機械與人工費用。第二,對于種植紅小豆的農戶來說,凡是全程使用機械的農戶均按機械人工捆綁的實際價格計算投入,凡是全程不使用機械以及部分生產環節(割豆和碼豆)不使用機械且是雇工完成的部分,均按實際雇工價格計算,即凡是家庭勞動力完成的部分,則按雇工平均價格計算家庭用工投入。玉米、大豆、紅小豆的機械勞動捆綁投入與紅小豆勞動投入加和后計算畝均機械和勞動捆綁投入。
由于文中的樣本容量過小,無論是C-D生產函數,還是超越對數,截斷正態分布均無法收斂,最終選擇C-D生產函數且運用半正態模型回歸隨機前沿生產函數。因超越對數函數的彈性不但能體現C-D生產函數中的固定彈性,而且還能體現隨時間變動而出現的要素偏性技術進步與投入要素之間的替代交互作用[13],較多學者采用超越對數完成糧食生產技術效率測算[5,9,10-11]。由于文中是截面數據,故無需考慮技術進步,同時文中將機械與人工捆綁計算,其他要素之間的替代交互作用也可忽略,故有必要采用C-D生產函數測算技術效率。
不同糧食作物生產技術效率的影響因素不同,由于文中需要分析農戶種植組合技術效率的影響因素,因而借鑒已有研究結論[14-16],并結合實際調研情況,選擇性別(z1)、年齡(z2)、受教育程度(z3)、務工種類(z4)、地塊數量(z5)、技術培訓(z6)、自有機械(z7)、勞動力數量(z8)、糧食生產者補貼(z9)9個變量,技術效率損失函數模型如下:
mi=δ0+∑δKzik+ωi。
(3)
式(3)中:mi為技術效率損失百分率;zKi為影響第i個農戶生產技術效率損失的第K個外生變量;δ0為常數項;δK為待估參數,表示第K個外生變量對技術效率損失的影響,即參數值大于零表示解釋變量對技術效率有負向影響,反之,則有正向影響;ωi為隨機誤差項。
運用Stata16.0估計普通農戶與種糧大戶隨機前沿生產函數模型的結果如表3所示。普通農戶與種糧大戶的γ值分表為0.980 6與0.844 9,說明技術非效率所引起的生產波動占絕大部分,而來自于統計誤差和外界沖擊等的影響分別只有1.94%與15.51%,且檢驗結果和對數似然函數值也表明針對樣本農戶,選擇C-D生產函數作為隨機前沿模型具有較好的解釋力。

表3 隨機前沿生產函數估計結果
普通農戶化肥、機械+人工、土地投入對單位面積產值具有正向影響(邊際產量為正),農藥投入對單位面積產值具有負向影響(邊際產量為負);種子投入未通過顯著性檢驗。種糧大戶種子、機械+人工投入對單位面積產值具有正向影響,農藥投入對單位面積產值具有負向影響;化肥與土地投入未通過顯著性檢驗。
依據Stata16.0輸出的技術效率損失結果計算組合種糧的普通農戶與大戶的糧食生產技術效率,其描述性統計結果如表4所示。

表4 糧食生產技術效率分布
全部樣本技術效率平均值為78.08%,結果表明,技術效率損失較大,在糧食種植組合投入產出方面有較大提升空間。其中,種糧大戶糧食生產技術效率均值高于普通農戶2.79%,技術效率低于70%的占比低于普通農戶13.96%,而效率值在70%~90%的占比均高于普通農戶,尤其是80%~90%的效率值更顯突出;但是普通農戶效率值在90%以上的占比高于種糧大戶6.79個百分點??梢姡胀ㄞr戶的糧食生產技術效率過低與過高的極端比例高于種糧大戶,而種糧大戶的糧食生產技術效率具有集中性。
普通農戶中性別、受教育程度、勞動力數量通過顯著性檢驗,其中受教育程度、勞動力數量對技術效率有正向影響,性別對技術效率有負向影響。種糧大戶中僅有受教育程度通過顯著性檢驗,且對技術效率有負向影響。針對表5結果分析如下。

表5 技術效率損失方程估計結果
一是,關于兩種類型農戶受教育程度對技術效率影響方向相反的解釋。兩種類型農戶受教育程度均以小學和初中為主,但是普通農戶小學教育程度的占比更高。調研數據顯示,普通農戶受教育程度在小學及以下、初中的比例分別占54.02%、24.14%,種糧大戶則分別占35.37%、36.59%,即普通農戶的中學教育水平低于種糧大戶。依據調研數據的解釋是:普通農戶受教育程度對技術效率的正向影響主要表現在受教育程度的提高更易于使其接受新知識,對糧食生產技術效率有促進作用;而受教育程度較高的種糧大戶在調研數據中顯示選擇“種糧兼打工或二三產業”的比例高,由于其兼業機會多、種類多,從而難以將全部精力用于對土地的管理,教育程度的提高反而導致技術效率下降。
二是,關于普通農戶性別對技術效率存在負向影響的解釋。普通農戶男女共同經營糧食生產對技術效率存在負向影響的主要原因是普通農戶中多是雜豆與主糧混種,且雜豆種植面積占比較大,家庭勞動力投入多,但是雜豆價格風險高、產值低,拉低了種糧組合的效率;而非男女共同種糧時,則主要選擇勞動力投入少的主糧或種植較少的紅小豆,即主糧的較高生產技術效率使組合種糧效率上升。
三是,關于普通農戶勞動力數量對技術效率存在正向影響的解釋。普通農戶地塊面積小,機械使用率相對低,雜豆的種植面積又相對大,勞動投入的增加提高了紅小豆的土地產出率,對技術效率的提高就會起到促進作用。
四是,“自有機械”未通過檢驗或回歸不收斂的解釋。依據調研數據,普通農戶家庭有農業機械的占19.54%,而在種糧大戶中75.61%的農戶家庭擁有農業機械,且這些機械均是與勞動捆綁在一起投入到糧食生產中,故單純的是否擁有“自有機械”難以成為技術效率的影響因素;同時,對于普通農戶來說,由于自有機械擁有率低,主要是家庭勞動與雇傭或租賃機械結合種糧,從而使得“自有機械”與技術效率的相關程度進一步降低。
在不考慮要素之間的替代和技術進步的前提下,針對樣本數據,得出主要結論如下:化肥、機械+人工、土地投入對普通農戶的單位產值具有正向影響,農藥投入則有負向影響,種子未通過顯著性檢驗;種子、機械+人工投入對種糧大戶的單位產值具有正向影響,農藥投入對單位產值則有負向影響,化肥與土地投入未通過顯著性檢驗。普通農戶中受教育程度、勞動力數量對技術效率有正向影響,性別對技術效率有負向影響;種糧大戶中僅有受教育程度通過顯著性檢驗,且對技術效率有負向影響。為促進組合種糧農戶糧食生產技術效率的提高,提出如下建議:
一是從投入角度看,應對種糧大戶與普通農戶都進行農藥使用相關講座,讓農戶關注農藥投入的質量,綜合考慮農藥的投入成本,從提升農藥質量角度減少農藥投入;由于機械與人工捆綁投入對單位面積產值有正向影響,應積極鼓勵直接購買農機服務或為提高紅小豆種植的機械化水平給予政策的支持;對于普通農戶還應鼓勵其增加耕地面積,并從減量提質方面適當增加化肥投入,而種糧大戶增加種子的投入,選擇優質糧種、減少自留種子用量,減量提質更有利于產值的增加。
二是從影響因素角度看,對于種糧大戶來說教育的導向是鼓勵其注重糧食生產,并為其能穩定的從事糧食種植提供更好的條件,吸引其加強對土地的管理;對于普通農戶來說則應加強新技能和新知識的培訓,應為普通農戶提供農閑時在本地兼業的條件,保證從事糧食種植勞動力的數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