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粵春
中國曲藝高峰論壇作為中國曲藝界最具影響的理論研討會,自創辦以來,一直備受業界、學界的關注。本屆論壇旨在團結引導廣大曲藝工作者、理論評論工作者,深入思考制約曲藝繁榮發展的瓶頸問題,發揮理論評論的智力支撐和實踐引領的重要作用。這足以看出,中國曲協對理論評論工作的高度自覺和高度重視,讓我們對未來曲藝評論工作的提升和加強充滿期待。
的確,曲藝與評論有天然的不解之緣。曲藝作為民間說唱藝術,一直有“說書唱戲勸人方”的功能。曲藝藝諺亦有云“評書不評,如目無眼”,曲藝自帶評論屬性是這門藝術的一大特點。曲藝生于民間、興于民間、藏于民間,是帶著時代體溫的文藝,是散發泥土芬芳的文藝,是抒寫大眾生活的文藝,它通過褒貶臧否、調侃諷刺、幽默揶揄的評論,接地氣、冒熱氣、聚人氣,能夠讓人在藝術熏陶中收獲歡樂、啟迪和教育,同時也讓曲藝獲得其他藝術門類不具備的獨特藝術魅力。因此,加強理論評論對曲藝工作尤為重要。
當下,在網絡化、數字化、智能化的社會發展趨勢下,社會文化產品極大豐富,人們的審美需求和欣賞習慣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本屆論壇的主題——“創新驅動曲藝事業實現高質量發展”,正是聚焦于曲藝這門傳統藝術形式在新的時代背景下的高質量發展。筆者以為,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曲藝理論評論的創新發展。當前,我國曲藝事業蓬勃發展,曲藝領域面臨許多新情況新變化,亟需曲藝理論評論加以關注和引導。
第一,與學界同頻共振,灌注曲藝評論的底氣。理論是評論的基礎,評論是理論的應用。曲藝評論是一種學術活動,需要以思想理論為武器,進行專業、權威的批評,承擔起思想啟迪、價值引導、文化引領的社會責任。與學界同頻共振,有助于夯實曲藝評論的理論根基,堅持正確導向,自覺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及時學習和掌握文藝理論前沿成果,不斷夯實曲藝評論的理論根基,增強闡釋力、說服力和戰斗力。與學界同頻共振,有助于堅定文化自信,堅守文化立場,弘揚中華美學精神,發掘曲藝鮮明的地域審美特色和豐富的藝術表現樣式,發掘出這門古老的藝術中蘊含的中華文化的精神理念和中國審美的價值標準,在揚棄中繼承,在轉化中創新。
第二,與業界融合發展,增添曲藝評論的銳氣。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藝批評要的就是批評,不能都是表揚甚至庸俗吹捧、阿諛奉承”。文藝批評是文藝創作的一面鏡子、一劑良藥,而批評精神是文藝批評的靈魂和風骨。但這份銳氣既不是捧殺,也不是棒殺,而是建立在對曲藝業態深度了解的基礎上,始終聚焦曲藝業界發展,深入曲藝創作演出現場,品味曲藝作品中折射出的百姓生活冷暖和人間社會百態,追蹤曲藝欣賞趣味和消費方式的新變化新熱點,不斷適應社會發展的步伐,努力做到既堅持標準、坦誠相見,好處說好,不足處說不足,又杜絕無原則的吹捧和惡意貶損,促進曲藝創演和欣賞水平的雙重提升。
第三,與媒介有效合作,提升曲藝評論的朝氣。隨著互聯網技術和新媒體的迅猛發展,曲藝觀念、曲藝實踐、曲藝業態都發生著巨大改變,曲藝評論的形態也發生了深刻變化。日前,中宣部等五部門聯合印發《關于加強新時代文藝評論工作的指導意見》,提出了加強新時代文藝評論工作的總體要求,特別提到要建立線上線下文藝評論引導協同工作機制。這就要求曲藝評論工作者積極適應好、有效運用好網絡新媒體評論平臺,有效拓展評論的傳播空間,推出更多曲藝微評、短評、快評和全媒體評論產品,以生動活潑的語言、質樸清新的文風,提升曲藝評論的朝氣與靈氣、傳播力與影響力。
2021年5月,圍繞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重大主題,中國評協與中國曲協聯合主辦田連元《話說黨史》評書創作研討會,總結評書《話說黨史》的藝術特色和創作經驗,探討如何發揮文藝的獨特作用,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未來,期待業界有識之士繼續進一步加強合作,共同推動曲藝理論評論工作的發展。
[本文為作者在第七屆中國曲藝紹興(柯橋)高峰論壇上的發言,發表時有修改]
(作者: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