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一夫 張嘉毅
日出東海霞滿天,霞光映照魯西南,
魯 西南是抗日戰爭的根據地,曾被譽為小延安,
老 區人民抗戰擁軍載史冊,滴水恩,理應相報如涌泉。
話說那1980年,改革的春雷響天邊,
在 春寒料峭的一個清晨,一行人腳步匆匆踏春寒。
有 一位魁梧的漢子前面走,他器宇軒昂不一般,
中 山裝本是那個深灰色,千層底的布鞋腳上穿,
寬 闊的額頭長方臉,雙目有神爍爍發光透著威嚴。
他 就是菏澤地委書記周振興,43年入黨的老黨員。
今天他帶隊要去紅三村,為的是,
深 入基層訪貧問苦,為老區民眾排憂解難。
說 起這菏澤地區的紅三村,曾經是抗日堡壘敵膽寒,
楊 得志領導的八路軍,在這里,聲東擊西,神出鬼沒斗敵頑。
小鬼子氣急敗壞像瘋狗,在地圖上,
把三個村被用紅筆畫在了一個圈。
紅 三村因此得地名,軍民攜手,同仇敵愾,青紗帳里烽火燃,
抗日戰爭得勝利,解放戰爭奏凱旋。
翻 身解放幾十載,可老區人民依舊是,面朝黃土背朝天,
祖祖輩輩把田種,一年到頭不剩錢。
盼 星星亮,盼月兒圓,盼望著改革開放在春天,
久 旱的麥田盼春雨,咱老百姓,盼的是,
肝膽相照一心為民的父母官。
周 書記帶隊進了村,先看望一位烈士遺孀老黨員。
這位老黨員是模范,姓尹今年83,
老 人家無兒無女無依靠,百病纏身度殘年。
昏暗的草舍黑洞洞,斑駁的門窗漏風寒,
她 骨瘦嶙峋彎著腰,滄桑的臉上布滿皺紋老年斑,
破 舊的被褥露花絮,一盞油燈火苗跳動冒黑煙。
周 書記上前緊握老人的手,握著握著熱淚潸然掛腮邊,
(白)“老嫂子,我來晚了!
想當年,楊得志將軍就在您家住,
您為他,燒水做飯洗衣暖炕把柴添。
您 老伴兒,為打鬼子舍了命,3個兒,毅然參軍英勇犧牲在前沿,
革 命勝利數十載,可您現在,卻風燭殘年孤苦伶仃度日難。
(白)我這個書記不稱職啊!(入板)
不配做,鄉親們依靠的父母官。
您 現在,有什么要求告訴我,我只盼,您老人家安安康康度晚年。”
尹 大娘聽完書記的話,猶豫片刻兩眼濕潤把話言:
(山 東話倒口)“書記啊,感謝您不辭
?辛勞來看我,掏心窩子把話談,
您 夸俺,為了革命貢獻大,俺感謝黨,讓咱窮苦百姓把身翻,
這 些年,俺知道自己年老體弱無多日,恐怕是,有了今天就沒明天。
您 讓俺,打消顧慮提要求,說實話,俺不愿繼續給黨添麻煩,
俺 的榮譽夠多了,政府也經常救濟咱。
只 是那,鄉親們幾年沒吃肉,苦于賣肉沒有錢,
俺 這將要入土的老婆子,不瞞您說,還真是,時不時地有點饞。
我 求您,給俺做上半碗不肥不瘦的燉豬肉,連湯帶水別太咸,
書 記啊,您別就此當大事,這算不算俺給組織添麻煩。”
在 場人,聽完老人這番話,一個個,羞愧自責啞了言。
周 書記一陣酸楚心陣痛,擦了把眼淚把話言:
(白)“老嫂子,怪我,怪我,怪我們啊!
我 們對不起您,我這個地委書記更對不起您啊!
(入板)您是人民英雄老模范,德高
?望重的老黨員。”
說 著話,從口袋里掏出一沓錢,吩咐下屬立馬辦。
(白)快去,用這錢買頭豬殺了,殺豬
?燉肉做晚飯,
(入板)再端來一碗不肥不瘦的五花
?肉,給老英雄賠禮道歉解解饞。
若鄉親們今晚不見肉,我就罷了你們
?的官!
周 書記自掏腰包下號令,村干部一通忙活不怠慢,
全 村人當晚吃上了肉,尹大娘,滄桑的臉上露笑顏。
周 書記回到縣城作報告,在會上,他眼含熱淚先發言:
(散板韻白)同志們,紅三村烈士遺
?孀尹巧蓮,
年 過古稀83,曾接待來往將士一天連做9頓飯,
為 抗日,丈夫犧牲在前線。她又送3個兒赴湯蹈火血染山川。
為 前線她變賣了家中所有的值錢物件沒有留下一分錢。
可 現如今,她家徒四壁無依靠,孤苦伶仃度殘年,
幾 年吃不上一口肉,讓我們當領導的情何以堪!
愧 對活著的老模范,愧對烈士英靈在青天!
(入板)話未落,就聽啪的一聲響,如
?同炸雷在天邊,
周 書記抬手扇了自己一個大耳光,在場人,目瞪口呆一瞬間。
“同志們,咱們依靠人民打江山,
卻萬不能把百姓的酸甜苦辣丟一邊,
百 姓當下還受苦,我們哪有臉,心安理得享清閑,
我 在地委當書記,嘴巴子我先自己扇,
先給自己提個醒,疼在臉上痛心間。
尹 大娘小小的要求我們不管誰來管?
鄉親們遇到困難我們不辦誰去辦?
為 人民服務的老傳統,決不能,從我們手里再失傳!”
這耳光,打得在場干部兩眼冒金星,
這耳光,打得眾人滿面羞愧坐不安,
這耳光,打得瞎話假話現原形,
這耳光,打得官僚主義難遮天,
這耳光,打出了共產黨人高風亮節,
這 耳光!打出了地委書記正氣凜然!
周振興,一記耳光距今已有幾十載,
余音不散至今回蕩在耳邊。
這正是:
故事聽罷熱淚涌,勿忘使命擔在肩。
江山是人民,人民是江山。
牢記人民養育恩,精準扶貧打攻堅,
老 書記精神傳萬代,風范永存在人間!
點評:
這篇快板書作品取材于真人真事,很有感染力,也很有說服力。它沒有華麗的辭藻,也沒有特殊的情節,人物簡單,故事清晰,可背后反映出了一個大主題,也就是習近平總書記曾不止一次強調的“人民至上”理念。故事雖然發生在改革開放初期,但內容并不過時,寓意很深刻。“一記耳光”不僅讓當時的黨員干部振聾發聵,也警醒著現在的黨員們,時刻記得“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將老百姓真正放在心中,想民所想、憂民所憂、急民所急、解民所困,所以該作很具有現實意義。作品結尾處的幾個排比句也有力度,有氣勢,發人深省。
(點評人:中國曲協相聲藝委會委員 武賓)(責任編輯/鄧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