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紀輕輕就口口聲聲嘆老、賣老,領導“推一下動一下”,不愿學習新知識、掌握新技能,遇到任務躲著走、求個無事一身輕……中青年干部本應是各單位的骨干,但一些人在工作上越來越不在狀態。
貴州某地一位區政府領導在經濟運行調度例會上表示,他剛到任不久,就發現部分基層干部不想干事、不愿干事的思想一定程度上存在,認為“不洗碗的不會打爛碗”,“一些干部生怕自己的特長被領導發現。”
部分基層干部直言,“躺平”心態其實由來已久,近來有加劇趨勢。一些新型“老干部”認為,與其身心俱疲,不如享受生活,升職、加薪、干事都“道阻且長”。
——職位升遷無盼頭。中部地區一名鎮長說,目前年齡在40歲上下的基層干部,確實面臨升遷困難。單位從講究論資排輩到過于強調“干部年輕化”,讓一批干了十幾年的人不自覺地處于尷尬境地。
——待遇落實遇難點。中部省份一名縣級機關干部說,當地2017年開始施行職務和職級并行,政策規定參加工作滿12年的公務員可申請享受副科級工資待遇;在此基礎上,又干滿15年的公務員,可申請享受正科級工資待遇。但不少單位2019年之前就已把名額用完,甚至嚴重超額,導致現在已經沒有申請機會,對于不少35歲至45歲的基層干部而言,唯一的念頭也落空了。
——權小責大不對等。“這些年我在調研過程中發現,不少鄉鎮干部,包括副鄉長、副鎮長,誰身上要是沒背幾個處分,都覺得不可思議。”河南省社會科學院政治與黨建研究所副研究員劉剛認為,下邊“躺平”和上邊折騰是一個問題的兩面。本來基層干部事務就比較瑣碎、繁雜,還面臨著過頻過嚴、過寬過泛的問責督導。
要培養讓干部跳起來摘桃子的積極心態,扭轉新型“老干部”躺平現象。受訪人士指出,需要進一步深化行政體制改革,推動形成“權、責、利”對等協調的機制,真正讓想干事的人有機會,能干事的人有平臺,干成事的人有地位。
(摘自《半月談》2021年第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