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所學校的魅力,來自于它的歷史、水平、成就、環境,更來自于它的精神,特別是這種精神的重要基石——師德、師風。
從1929年學校創建,到如今成為久負盛名、擁有上百項榮譽的湖湘名校,瀏陽市第一中學(簡稱“瀏陽一中”)在一代代薪火相傳中,譜寫了學校發展的精彩華章,開啟了數萬名優秀學子的卓越人生。
教師是立教之本、興教之源。在瀏陽一中校長袁章軍看來,溫潤的環境能激活學校發展的內生動力,賦予教育更多的人文關懷。
學校將師德師風建設與打造有溫度的教育生態結合起來,在春風化雨、潤物細無聲中,引導教師自覺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站在新的時代節點上,師德之光不僅使這座古老的校園煥發勃勃生機,更照亮了廣大學子成長的道路。
發揮黨建引領 厚植師德根基
擁有93年辦學歷史的瀏陽一中有著極其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這里曾涌現過胡耀邦、楊勇等一大批救國圖強、精神高尚的校友、先賢。莊嚴古樸的校園內,始建于宋代的文廟、譚嗣同創辦的算學社,為學校師生提供著源源不斷的精神養分。
“1879年,譚嗣同等人以奎文閣興辦新式學堂,開創湖南新學之先河……”11月中旬,黨員教師高敏在這里開展了一堂別開生面的“行走的思政課”,帶領全班學生實地觸摸歷史,感受革命先輩敢為人先的理想信念、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懷和舍生忘死的英雄氣概。
將思政課堂搬出教室,搬到紅色教育基地。別具一格的思政課,既讓學生在輕松環境中感悟史實、學習知識,也為其他教師開展思政教學提供了優秀樣本。
一直以來,瀏陽一中通過黨委班子、黨員教師帶頭上好思政課、示范課,充分發揮黨員示范引領作用,強化全體教師的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道德素養。學校黨委書記盧從發告訴記者,為了修師德養師風,給教師提“正氣”,學校將師德納入教師考核評價體系,開展師德典型評選、優秀教師表彰,充分發揮榜樣示范作用。同時,以黨建工作為抓手,大力實施“雙培工程”,將黨史學習教育與師德提升深入結合,厚植精神沃土,不斷提高教師隊伍政治素養。
翻開2021年瀏陽一中黨建工作記錄,記者看到,每月一主題,處處有亮點。學校充分運用“黨建+”活動載體,強化黨員的責任意識、帶頭意識,積極開展教師職業道德和廉潔從教主題教育活動。
12月3日上午,長沙市委常委、瀏陽市委書記朱東鐵到該校宣講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講授《賡續紅色血脈 放飛青春夢想》專題思政課時特別強調,要把師德師風作為評價教師隊伍素質的第一標準。“‘樹人先立德’,這樣的思想在學校里早已生根發芽。所有教師都忠實履行著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使命,孜孜以求,刻苦鉆研,潛心治教,把每一節課都當作可以影響學生生命質量的課堂,不怠慢,不應付。這也是學校‘崇德尚志,勤奮創新’校訓的生動體現。”學校校長助理賴章武表示。
點亮仁愛之光 溫潤學生成長
黨員示范課、校長課堂、教師論壇等系列活動的開展,正逐步成為瀏陽一中師德師風建設的強大助推器。一大批熱愛教育、師德高尚的杰出教師在自己的崗位上無私奉獻,用真情搭建成長的階梯。
“我認為,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應該充滿執著而閃光的信念、豐盈且智慧的愛以及對事業持之以恒的追求。”11月30日,瀏陽市2021年高中教育工作會議上,瀏陽一中優秀班主任易楊志作為代表,分享了他22年從教生涯中的經歷和體會。
深受學校“溫潤教育”理念的影響,易楊志堅持用心培育適合學生成長的環境土壤。在他看來,愛包括有效的陪伴、寬厚的耐心、巧妙的變通、恰當的邊界,甚至是適度的退讓。
高三1904班班主任彭曉珍有著30年從教經歷,是眾多教師心中的師德模范,也是很多學生心中的“暖心媽媽”。在彭曉珍的辦公桌上,常年備著吹風機、熱水壺和時下學生喜愛的小零食。“我們班女生多,有些孩子頭發沒吹干就趕來上自習,便可以在辦公室吹干頭發再去上課。”彭曉珍的關愛,讓學生們倍感溫暖。
高三學生學習壓力大,容易產生焦慮、抑郁情緒,學生小雅便曾陷入這樣的苦惱之中,甚至有段時間不敢進教室、更不敢參加考試。彭曉珍發現后,不斷嘗試理解和開導小雅,邀她去操場散步,陪她吃飯,親自送她回家,不斷創設和孩子深入溝通交流的機會。在彭曉珍的耐心開導下,小雅逐漸敞開了心扉,學習也走上正軌,成績從200多分飛速提升到了500多分。
在瀏陽一中,類似的教育故事還有很多。老師們不斷用自己崇高的德行去影響學生、感染學生、教育學生,促使學生奮發向上,形成高尚的情感和價值觀。
“教師隊伍建設是學校發展的核心本質,是學生成長成才的關鍵,是全面增強學校辦學活力的有力保障。在全面推進學校共建共治過程中,只有通過各種方式激發教師教育教學的主人翁意識,才有可能煥發學校的勃勃生機。”袁章軍總結道。
提升質量內涵 助力教師發展
師德師風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如何讓廣大教師安心從教,熱心從教?瀏陽一中以人為本,用心用情。
走進學校圖書館二樓的“教師書吧”,優雅溫馨的環境讓人倍感舒適,30臺電腦和豐富的報刊書籍隨時為教師提供精神滋養。“中午,教師們在書吧休息看書;下午,有備課組在這里集體教研備課。教師們享受有品位的精神生活,教育變得格外美好。”學校教研處主任胡輝介紹。
為了幫助青年教師成長,學校設置青年教師工作坊,由校長擔任坊主,培訓青年教師的三筆字、語言表達能力和論文寫作能力等,通過師徒結對為他們提供課堂教學指導。在濃厚的教研環境下,一大批青年教師迅速成長,80%以上的青年教師獲得市級以上賽課獎勵,其中胡俊、袁玲等多位教師更是獲得省一等獎。除此之外,學校還專門設立“校長特別獎”,鼓勵教師們在工作生活中磨煉教育技能,努力成為能塑造學生良好品格的良師。
“瀏陽一中沒有上班打卡制度,教師們也從不辜負學校的信任,總是以更高的教育自覺投入到工作中來,每一項工作都履職到位。”學校團委書記秦操曾是從瀏陽一中畢業的學生,在他看來,學校從管理制度、激勵措施等方面給教師提供了溫潤和諧的工作環境,為教師潛心教學奠定了良好基礎。
“學生如幼苗,教師應有仁愛之心,需用如春風般的溫暖去潤澤學生;學生要面向未來,教師就要有水的包容,讓學生有無限發展的可能。當教師,要學會等待孩子成長。”瀏陽一中的“校長課堂”上,袁章軍對青年教師們提出了殷切期盼。他希望教師能從知識的傳授者變成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和學生發展的促進者,從教書匠變成教育的研究者和反思的實踐者。
在崇尚學習、勤于鉆研的潛移默化中,青年教師有了遠大的職業理想和溫暖的育人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