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翠香
摘要:目的:探討引導式教育護理干預在腦癱康復患兒中的應用效果。方法:選取2020年1月~2021年1月間我院收治的100例腦癱患兒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shù)字分配法將患者分為實驗組及對照組各50例,對照組患兒予以常規(guī)護理,實驗組患兒在此基礎上結合引導式教育予以護理干預,對比兩組患兒臨床康復效果。結果:實驗組患兒康復效果優(yōu)于對照組,且患兒腦功能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引導式教育護理干預可有效提升腦癱患兒康復效果,改善患兒腦功能,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腦癱患兒;引導式教育;腦功能;康復效果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guided education and nursing intervention in the rehabilitation of children with cerebral palsy. Methods: from January 2020 to January 2021 of our hospital between 100 cases of children with cerebral palsy as the research object, USES the random number distribution method divided the patients into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50 cases in the control group of children to routine care, experimental group of children on the basis of the combination of heuristic education to nursing intervention, compared two groups of children with clinical rehabilitation effect. Results: The rehabilitation effect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bett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brain function score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 Guided education and nursing intervention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rehabilitation effect and brain function of children with cerebral palsy, which is worthy of clinical application.
【 Key words 】 children with cerebral palsy; Guided education; Brain function; Effect of rehabilitation
【中圖分類號】R47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文章編號】2107-2306(2021)13--01
腦性癱瘓又名腦癱,指新生兒出生過程中、出生前或出生后1個月內(nèi)由于多種因素導致的非進行性或永久性的腦損傷,導致新生兒大腦功能發(fā)育不完善[1]。腦癱患兒主要以中樞神經(jīng)運功功能喪失、姿態(tài)異常為主,由于患兒肢體功能、語言功能等存在障礙,日常生活中可能受到外界異樣的目光,給患兒家庭及自身均會造成嚴重傷害。因此,促進腦癱患兒康復,予以科學、正確的護理干預對于其自身及家庭均有重要價值。上世紀80年開始,引導式教育理念逐漸引入我國并應用于部分運動功能失衡、喪失患者中,其效果顯著,本文選取100例腦癱患兒,對比常規(guī)護理與結合引導式教育護理干預措施對腦癱患兒康復效果的改善作用,現(xiàn)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基本資料
選取2020年1月~2021年1月間我院收治的100例腦癱患兒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1)符合全國小兒腦癱學術會議中關于腦癱的診斷標準;(2)無并發(fā)性精神疾病;排除標準:(1)嚴重腦癱;(2)配合度差。采用隨機數(shù)字分配法將患者分為實驗組及對照組各50例,,對照組男27例、女23例,年齡2~7歲,平均年齡(4.5±0.7)歲,腦癱類型:共濟失調(diào)型10例、手足徐動型17例、痙攣型23例;實驗組男26例、女24例,年齡1~8歲,平均年齡(4.9±0.4)歲,腦癱類型:共濟失調(diào)型11例、手足徐動型15例、痙攣型24例。兩組患兒一般資料比較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存在可比性。
1.2護理方法
對照組患兒予以常規(guī)康復護理,首先由康復醫(yī)師或?qū)I(yè)治療評估患兒腦癱病情進展情況及分型,根據(jù)分型情況制定合理、針對性的治療方案,包括電療、水療、針灸等,并根據(jù)恢復情況結合作業(yè)療法或語言功能、運動功能康復訓練。實驗組在此基礎上結合引導式教育實施護理干預,具體內(nèi)容如下:由專業(yè)護理人員對患兒實施課程教育,并將患兒進行分組,小組內(nèi)患兒年齡差距不超過2歲,每組護理人員在患兒每日起床后協(xié)助其進行穿衣、刷牙、洗臉等日常基本操作,每日早中晚三餐在患兒病情允許的情況下要求其自行進食,針對年紀較小的患兒可由家屬喂食,下午可對每組患兒開展游戲課、音樂課等,活躍患兒大腦,增進患兒與護理人員的親情聯(lián)系,讓患兒在學習中玩耍,增加腦部活動度,促進腦部功能發(fā)育完善。每次課程時間不要設置過長,每日1次。引導式教育重點在于引導,因此護理人員要以積極的態(tài)度引導患兒掌握恢復要點,每間隔固定時間重復提醒一次,逐漸加深患兒印象,通過引導式教育使患兒學會穿衣吃飯,同時在教育后與患兒家屬溝通,確保其掌握引導式教育的重點,融入患兒康復過程中。
1.3評價指標
腦功能康復情況選用《殘疾兒童綜合功能評定量表》評判,包括對語言功能、運動功能、認知功能、自理能力、社會適應能力等五個維度進行批判,每個維度10條項目,0~2分得分標準,滿分100分,分數(shù)越高表示腦功能康復越好。
臨床康復效果有效值=(1年后隨訪評分-初次就診評分)/初次就診評分×100%,有效值≥50%為顯效,有效值30%~49%為有效,有效值<30%為無效。
1.4統(tǒng)計學分析
數(shù)據(jù)資料采用SPSS23.0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shù)±標準差 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現(xiàn),行c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兩組患兒綜合功能得分情況 見表1.
3 討論
腦癱常見于嬰幼兒,主要表現(xiàn)為語言障礙、精神障礙、智力障礙等,腦癱患兒大腦未發(fā)育完善,因此由于顱腦損傷導致的行為或姿態(tài)異常可通過積極干預得到糾正,促進腦癱患兒日常生活能力恢復及腦功能的正常[2]。雖然臨床各項康復措施能夠起到一定效果,但耗時時間久、花費資金較多等問題均是腦癱患兒難以得到科學康復治療的根本原因。引導式健康教育能夠為患兒灌輸源源不斷的健康感覺和認知,促進腦部成熟分化,強化腦皮質(zhì)活動程度,培養(yǎng)患兒的主動性動作,讓患兒在不知不覺中接受良好的康復鍛煉,同時花費精力、時間、醫(yī)療費用較少,本研究中實驗組患兒綜合功能評分高于對照組,康復有效率高于對照組,證實了引導式教育的應用效果及價值。
綜上所述,引導式教育可促進腦癱患兒康復,改善腦功能,臨床應用價值較高。
參考文獻:
[1]黃卻英 , 蘇樂藝.語言認知訓練對提升腦癱兒童語言康復的作用[J]. 中國衛(wèi)生標準管理 , 2019, 10(15): 54-57.
[2]陳媛媛 , 代惠英 , 張偉.孤獨癥譜系障礙患兒實施引導式教育的效果觀察 [J]. 護理學報 , 2019, 26(13): 6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