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程,周迎春,李國杰,吉榆師
(海南國際資源(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海南 海口 570206)
龍馬砂礦床位于瓊北地區東北部,探獲礦石資源儲量(122b+332)13846.56萬噸,采礦區儲量分割后,采礦區可開采利用的礦產資源儲量(122b+332)9532.39萬噸,屬于易采易選礦型礦床。
海南文昌北部地區地層發育不全,第四系(Q)分布廣泛。區域侵入巖主要為二疊紀~三疊紀及侏羅紀中世的花崗巖。礦區僅有現第四系海相沉積地貌,第四系之下偶見花崗巖碎塊。礦區內未見斷裂等地質構造。
區域整體為海相沉積(圖1),位于海成砂堤后緣,以平坦二級、三級階地為主,主要為二級階地。受漁業改造原始地形,在礦區中部的北東向一線較高、西北和東南較低,海拔最值分別為20.3m和37.2m,礦體主要賦存在25m~32m之間。

圖1 海南文昌北部礦山地質地貌圖
(①細砂(礦)②砂質粉土③含泥細砂④泥炭土⑤粘土⑥砂礫層⑦花崗巖)
區域和礦區地層為第四系,主要為淺海~濱海~海灣相碎屑和泥質沉積,其中第四系主要為含礫砂、粘土、砂質粘土等,賦存著豐富的礦產資源。
1.2.1 全新統沖積層(Qh31al)
全新統(Qh)在文昌公坡~抱羅一帶表現為河流沉積相中,采礦區西北部及南部表現為現代沖積,次要賦存層位,厚度0m~0.5m。
1.2.2 上更新統八所組(Qp3bs)
濱海相沉積,棕黃、黃及白色粉細砂、中細砂及粘土夾層,主要含礦層,在龍馬、昌灑和龍樓一帶有分布,采礦區自上而下按礦石顏色和石英砂含量可分為三個巖性段。
(1)八所組上段(Qp3bs3):海成二級階地,地表出露,海拔28m~32m,相對高差僅0.5m~2m,呈微波狀起伏的開闊地,似層狀、層狀產出,邊坡0.1°~2°。主要賦存層位、優質礦體,厚度0m~1.0m。石英含量大于98%、含少量電氣石、鈦鐵礦等,鐵質含量低,是優質礦源,如圖2所示。

圖2 八所組上段與中段整合接觸
(2)八所組中段(Qp3bs2):海成三級階地,高差比二級階地大,呈舒緩波狀、頂部較平坦,邊坡0.5°~5°,呈近水平的似層狀、層狀產出。主要賦存層位,主要礦體,厚度3.0m~15.0m。石英含量95%~98%,次為粘土礦物及炭質,偶見含鐵質的“硬夾層”,微量電氣石等礦物。
(3)八所組下段(Qp3bs1):隱伏分布于海成三級階地中,采礦區西北部出露。呈層狀、似層狀近水平產出,淺黃、白色、灰白色中細粒石英砂。主要賦存層位,厚度3m~18m,石英含量占93~98%,粘土礦物含量1~3%、微量電氣石、針鐵礦等。本段自上而下粒徑逐漸變細、顏色逐漸變淺、粘土礦物含量由少變多。與下伏北海組呈整合接觸。
1.2.3 中更新統北海組(Qp2b)
中更新統北海組(Qpb)在抱羅、昌灑、文教一帶,桔黃、棕紅、褐紅色亞砂土、砂、砂礫、砂質礫石層,采礦區地表地表未出露。

表1 文昌北部地區礦體化學成分表

表2 礦物粒度及品質關系表
海南文昌北部地區礦物為第四紀濱海環境的海相沉積地層,呈層狀、似層狀產出,形態簡單,連續分布于整個礦區。按地層將礦層從下往上劃分為三層,礦層頂板裸露、底板為粘土層。垂向上砂層及礦體厚度比較穩定,橫向上整體北東厚、南西薄。
研究區礦石主要為中細粒結構,松散砂狀構造。石英含量94~97%,平均95.62%;泥質粘土礦物含量3~6%,微量礦物平均含量為:鈦鐵礦1053.67g/t、電氣石836.64 g/t、鋯石194.09 g/t、白鈦礦30.53 g/t、石榴石29.16 g/t、金紅石28.13 g/t、磁鐵礦微量~33.62 g/t、獨居石微量~少量、銳鈦礦微~個別、綠簾石個別、磷灰石個別、透閃石個別、錳礦少量。主要礦石礦物特征如下:
石英:白色、淺灰色、淡黃色為主,少量淺紫色、棕褐色。透明~半透明,玻璃光澤,波狀消光。以單體為主,呈次棱、次圓粒狀,個別為六方雙錐。少量連生體。少量石英顆粒發育微裂隙,并吸附有鈦鐵礦或粘土礦物等。石英粒徑一般0.1mm~0.5mm。
鈦鐵礦:主要的重礦物之一。黑色,半金屬光澤。粒狀、板狀、次滾圓狀。性脆,硬度大。粒徑一般0.02mm~0.75mm。
電氣石:主要的礦物之一。黑色,淺棕、淺黃棕色,淺蘭色。微透明。玻璃光澤。粒狀,柱面具縱紋。斷口參差狀。硬度大。粒徑一般0.02mm~0.95mm,個別粒徑達1.20mm。
鋯石:主要礦物之一。淺紫紅色。透明~半透明。金剛光澤。粒狀、四方雙錐柱狀,碎粒狀。性脆,硬度大。粒徑0.01mm~0.25mm。
白鈦礦:常見重礦物之一。淺黃~淺黃棕色。半金屬光澤。粒狀、板狀。硬度中等。粒徑一般0.02mm~0.60mm。
石榴石:常見礦物之一。淺紅、桔紅色。油脂光澤。粒狀、致密塊狀,硬度大。粒度一般0.02mm~0.50mm。
金紅石:黑色、淺黃色、淺褐色。半金屬光澤。粒狀、柱狀。性脆,硬度大。粒度一般0.02mm~0.45mm。
其它重礦物含量微少,多呈單體存在。粒徑一般<0.3mm。
多元素分析表明,礦石的化學組分主要為SiO2,其次為Al2O3、Fe2O3及TiO2,其它氧化物及組分的含量甚微,各組分的變化系數均小于40%。見表1。
組分含量變化較小:垂直方向變化不大;東西向上總體中間相對較好好、兩端略差;從南北北,有益組分略微升、有害組分略降。
粒度與品質關系:礦石中石英粒徑一般0.1mm~0.5mm,含量達91.86%,0.3mm~0.5mm級的礦石質量最好,可達一級品。其次是0.1mm~0.8mm級,品質可達二級品,其他相對質量較差,見表2。

表3 礦石類型品質特征表
本礦區為海相沉積型礦床,受沉積地層控制,主要位于第四系晚更世八所組二級階地中,少量位于全新世沖積層的三級階地。呈層狀或似層狀穩定的分布,屬于簡單形態,水平產狀。0.1mm~0.5mm粒徑的石英單體為主,磨圓較好。
瓊北地層從老到新為長城紀抱板群、白堊系(少量)和第四系,巖漿巖僅有二疊紀~三疊紀和中侏羅世的花崗巖。說明長城紀到第四系之間的地層長期剝蝕,喜馬拉雅山運動形成瓊北斷陷接受第四系沉積。瓊北在第四系沉積過程經歷多次海進和海退,碎屑物得到搬運、分選和沉積形成礦物富集的礦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