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 洋
(江南大學附屬醫院,江蘇 無錫 214000)
胃癌是現如今臨床具有較高發病率的一種癌癥,且臨床研究表明胃癌的發病群體正在日益增多,所以這也受到了臨床的廣泛關注[1]。最近幾年臨床的醫療水平在不斷提高,所以對腫瘤的診斷和治療方法也在不斷的完善和更新,胃癌的檢出率得到普遍的提高,為患者選擇采用根治術進行治療是全世界范圍當中公認的對胃癌進行治療的有效方法,可以為患者切除病灶,并保證患者生命周期得到最大程度的延長。
本項目所有的調查對象入組起止時間為:2 0 1 9 年1月~2020年4月,選擇86例胃癌根治術病例按照入院掛號尾數的奇偶數隨機分為二組,奇數為觀察組(43例),偶數為對照組(43例)。觀察組中,男:19例,女:17例,對照組中,男:18例,女:18例;觀察組病例入組時年齡區間為:[22,76](歲),年齡均數為(45.82±17.55)歲;對照組病例入組時年齡區間為:[21,77](歲),年齡均數為(46.28±16.89)歲。所有的研究病例得到確診,同時簽署知情同意書,患者的臨床資料經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對以上所有數據進行統計學驗證,一般資料之間無差異(P>0.05),符合比較的原則。
對照組患者通過常規的護理手段進行干預,積極的為患者進行日常的宣教和病情的護理,對患者進行生命體征的監測,并進行相關的康復訓練,為患者積極的進行對癥處理,對患者提供良好的病房環境。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護理基礎之上配合飲食護理,具體如下:
(1)飲食調查:責任護士需要對患者日常飲食習慣和飲食偏好等進行調查和了解,了解患者的生活習慣和飲食行為狀況,以便對患者是否存在不良飲食習慣進行評估。根據調查的結果,集中的為患者實施健康教育,并開展針對性的飲食指導,強化患者對于飲食的自我監視和自我約束[2]。
(2)飲食計劃的制定:責任護士需要為患者量身制定符合其實際需求的飲食計劃,做好對患者胃腸功能的評價和培訓等工作,通過事先所構架的標準化病例對其進行考核,并對每個人進行評判,一直到合格為止。在飲食基礎之上計算患者的BMI指數,同時對身體所需要的營養總量進行統計,手術后1~2d指導患者進流質飲食,每天增加每餐的進食數量,每天患者進餐大約為4~5次,根據患者的需求最多每日可進餐7次,術后2~3日為患者轉為半流質飲食,術后1個月可以根據患者的胃腸功能恢復狀況而轉化為普食,但應堅持清淡易消化的原則[3]。
(3)飲食制控:責任護士為患者制定食譜告知書,使患者及其家屬能夠按照使患者及其家屬能夠按照,并且指導患者飲食的具體食譜和烹飪的方法。同時為患者指定一名飲食監督員,監督患者飲食執行的狀況,叮囑患者和患者家屬能夠按照日常飲食計劃來實施,每個月進行回訪,如果在飲食過程中存在異常應及時的就醫。
本文進行統計學驗證時,應用的統計學軟件為IBM公司的最新版本的SPSS 26.0,以“P<0.05”表示數據差異存在顯著性水平,否則不存在顯著性水平。
表1 兩組研究對象經過不同護理以后的康復指標比較( ±s,d)

表1 兩組研究對象經過不同護理以后的康復指標比較( ±s,d)
項目 n VAS(分) 胃腸功能恢復時間 住院時間觀察組 43 1.05±0.24 2.18±1.05 7.89±2.44對照組 43 2.38±0.35 3.33±1.05 11.31±2.78 t/ 20.5508 5.0784 6.0630 P/ 0.0000 0.0000 0.0000
本文研究將飲食護理應用在胃癌根治術患者術后胃腸功能恢復和相關并發癥方面的影響,通過對本文結果進行分析能夠看出,觀察組的護理效果相對對照組而言表現更優。臨床對胃癌根治術的患者積極的進行飲食護理能夠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以循證醫學為護理基礎,根據患者實際情況進行飲食的選擇,這能夠促進患者盡快的恢復健康,同時也能保證患者在恢復過程當中可能出現的不良狀況。
綜上所述,臨床對胃癌根治術患者實施飲食護理能夠有效的促進患者提升滿意度,降低并發癥的影響,對促進患者胃腸功能的恢復發揮了重要作用,是一種理想的護理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