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佳英,陳倩倩*
(無錫市第二人民醫院,江蘇 無錫 214000)
顱內腫瘤屬于臨床上比較嚴重的一種腫瘤病癥,患者的病癥表現嚴重,根據患者顱內腫瘤所在的部位可以將其區分為腦垂體瘤、聽神經瘤、腦膜瘤、神經膠質瘤等等。臨床研究認為顱內腫瘤的發病率相對較高,大約占全身腫瘤的6.31%,位居全身腫瘤發病的第5位,其發病率僅次于胃癌、子宮癌、乳腺癌和食道癌等,因此要引起臨床的重視[1]。手術切除是現如今對顱內腫瘤進行治療的常見和有效治療手段,因為手術的創傷性操作需在患者顱內進行,所以會導致對患者大腦產生較為嚴重的侵害和影響。所以在圍手術期內做好對患者的護理工作是十分必要的,本文主要研究在圍手術期實施多學科護理照顧模式所發揮的作用,詳情見如下。
本項目所有的調查對象入組起止時間為:2 0 1 8 年6月~2020年3月,選擇72例但我院進行手術治療的顱內腫瘤病例按照入院掛號尾數的奇偶數隨機分為二組,奇數為觀察組(36例),偶數為對照組(36例)。觀察組中,男:19例,女:17例,對照組中,男:18例,女:18例;觀察組病例入組時年齡區間為:[22,76](歲),年齡均數為(45.82±17.55)歲;對照組病例入組時年齡區間為:[21,77](歲),年齡均數為(46.28±16.89)歲。所有的研究病例得到確診,同時簽署知情同意書,患者的臨床資料經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對以上所有數據進行統計學驗證,一般資料之間無差異(P>0.05),符合比較的原則。
本文對照組患者實施常規的護理,手術以前醫護工作者要對患者的生命體征進行檢查,積極對患者進行術前準備,提升患者對顱內腫瘤的認識,盡可能減少患者手術之前的恐懼和緊張情緒。手術當中進行相關的指導,手術以后要對患者的體征狀況進行觀察,然后通過規范化的用藥進行術后的康復指導。而觀察組需要在常規基礎上進行多學科的照顧,具體的干預為:
(1)多學科護理小組:需要積極的構建多學科護理小組,多學科或神經內科、心理科、康復科等,各個科室的護士,除此以外還需要營養科的護師以及相關專業的護士,使其共同構成護理小組。所有的組內成員都需要具備三年以上工作經驗,納入養專業護士和康復專業護士,其中也需要配備一名心理專科護士和疼痛專科護士,根據患者情況,可以為患者配合傷口專科護士和重癥監護護士。每次進行多學科護理討論的過程中需要全部小組成員參與,每月進行一次特定需求的會議,護士長需定期安排臨床知識培訓,并負責相關的考核工作。小組可建立小組微信群,方便溝通與交流。
(2)多學科護理流程設計:小組的護理人員需對患者的相關情況進行了解,收集患者的基本資料,為患者進行必要的護理指導,改善患者的相關狀況,評估患者的營養狀態和疼痛,并根據患者的經濟狀況,提供專科護理。初步擬定對患者現存護理問題的解決方案和護理計劃。每周五為患者定期召開一次小組討論會議,護理團隊的相關成員根據醫生討論的最后方案,進行相關問題的分析和解決,對于護理計劃進行明確的修改,同時填寫多學科團隊協作護理報告單。根據所擬訂的護理計劃,多學科護理小組應指導內科進行必要的護理,在此過程當中如果遇到專科護理問題,需通過護士進行指導。監督護理工作的執行狀況,責任護士每日進行查房,并將相關狀況進行及時的反饋。將患者的動態狀況傳遞給多學科小組,如存在有相關的病情變化導致治療方案發生改變,小組需要及時對原有的護理計劃進行調整。為患者手術前要提供必要的支持性護理,分析患者存在的風險,并制定干預計劃,責任護士術前對患者進行認知行為的護理,做好呼吸功能的訓練和營養指導等。手術以后,及時為患者開展康復訓練手術以后,及時為患者開展康復訓練,分析是否存在并發癥等,做好針對性護理工作,為患者提供必要的溝通與交流,積極緩解患者的疼痛,改善患者的不良心態,提升患者的精神狀況。需要進行多學科會議,主要對護理結果進行評估,小組的相關成員進行討論,并提出針對性的建議,以便于對護理工作進行改善。
(1)統計兩組患者的康復效果,主要將患者的效果分為顯效、有效和無效3個等級。①治療后患者的頭痛、肢體活動等相關的臨床癥狀好轉,體征恢復,則說明顯效;②治療后患者的頭痛、肢體活動等相關的癥狀得到改善,臨床體征逐漸恢復,這說明有效;③治療以后患者的頭痛和臨床體征均無明顯的變化,說明治療無效。注:治療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2)統計所有患者的并發癥,主要包括術后出血、顱內感染和發熱等。
(3)統計所有患者的圍手術期各項康復指標,主要包括,術后監護室停滯時間、術后住院時間、術后24h神經功能評分。神經功能缺損評分(NIHSS)為0~42分,分數越高說明患者神經功能缺損越嚴重。
(4)評價患者術前和術后3個月的KPS生活質量評分,評分為100分,分數越高,說明患者生活質量越好。
本文進行統計學驗證時,應用的統計學軟件為IBM公司的最新版本的SPSS 26.0,以“P<0.05”表示數據差異存在顯著性水平,否則不存在顯著性水平。
觀察組的治療總有效率為9 1.6 7%(33 例),明顯比對照組的66.67%(24例)高,差異明顯(卡方=6.8211,P=0.0090<0.05);觀察組的并發癥發生率為8.33%(3例),明顯低于對照組的27.78%(10例),差異明顯(卡方=4.5997,P=0.0320<0.05)。
觀察組術后監護室停滯時間、術后住院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術后24h神經功能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明顯(P<0.05);術前兩組患者的KPS平分之間無差異(P>0.05);術后3個月觀察組的KPS評分明顯比對照組更高,差異明顯(P<0.05)。詳情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恢復情況比較( ±s)

表1 兩組患者的恢復情況比較( ±s)
KPS(分)術前 術后3個月觀察組 36 16.42±1.33 15.42±2.26 14.73±1.64 60.13±2.64 82.39±3.67對照組 36 19.84±1.71 20.44±2.97 18.58±1.44 59.97±2.58 75.48±3.88 t/9.4722 8.0705 10.5843 0.2601 7.7630 P/0.0000 0.0000 0.0000 0.7956 0.0000項目 n 術后監護室停滯時間(h)術后住院時間(d)術后24h神經功能(分)
本文主要研究將多學科護理照顧模式應用在顱內腫瘤圍手術期當中所發揮的作用,對本文結果進行分析,能夠看出觀察組所取得的護理效果明顯優于對照組,因此充分證實了這種護理的價值和可行性。多學科護理照顧在臨床上屬于一種優質護理模式,護理的時候所涉及到的學科包括心理科、神經內科、腫瘤外科、呼吸科等多個科室之間密切的配合,可以綜合多個角度對患者提供最為全面的照料,對促進患者病癥的整體轉歸發揮了重要作用。綜上所述,臨床對顱內腫瘤患者在圍手術期內通過多學科護理照顧模式干預可以有效提升患者的康復效果,降低并發癥對患者產生的影響,優化各項康復指標,提升患者的生活質量,是一種優質的護理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