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慧璇
(北京交通大學 北京市 100089)
意識形態是社會政治生活之中非常重要的一個概念,它最早來源于法國思想家德·特拉西,他賦予了意識形態以“觀念科學”的內涵。在不同時代背景和不同的立場之下,存在著對于“意識形態”一詞的不同理解,但是我們普遍同意的是,意識形態指的是一種“觀念”的集合,它是與一定社會的經濟和政治直接相聯系的認知、概念的總和,也是社會的經濟基礎、政治制度以及對于人與人之間的的經濟關系、政治關系等的反映。
馬克思在討論意識形態時,以唯物史觀為根本立場,并且從不同的視角去討論的。從中立性的視角下,意識形態就是一種“觀念的上層建筑”,區別于“政治上層建筑”而存在,包含著政治法律思想、哲學、道德、宗教等意識形態;從批判性視角下,意識形態就是一種“虛假觀念”,它顛覆了現實與觀念之間的真實關系;從階級性的視角下,意識形態就是一種“占統治地位的思想”,代表和維護著占統治地位的階級的利益,是為統治階級服務的。
不同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學家們對于“意識形態”一詞的界定也可能是不同的。例如列寧就將“意識形態”的概念中性化,將“意識形態”概念定義為,是包括不同意識形式的思想體系,是意識形態家們自覺的精神生產活動的產物。在階級社會里,意識形態等同于階級意識,他劃分了資本主義的意識形態與共產主義等的意識形態。
因此,馬克思對于“意識形態”的批判態度并不意味著任何情況下“意識形態”一詞都是需要被批判的,我們更需要注意厘清使用的立場與對象。
在馬克思的“虛假觀念”中,“虛假”一詞并非是一種認識論上的真假,而是一種哲學層面的批判,因此,這種“虛假性”并非是錯誤,而是表明一種否定的認知態度。
一方面,“虛假觀念”的虛假性實質上是強調認識論上的唯心主義。馬克思指出意識形態具有虛假性,主要表現為倒置了存在和意識的關系,這也主要針對的是黑格爾和青年黑格爾派所代表的唯心史觀與德國哲學中的意識形態。在馬克思創立唯物史觀之前,所有的有關人類的意識活動的觀念,往往是脫離了人類歷史或者是歪曲理解了人類歷史,人們總是脫離了物質生產實踐去考察人類歷史活動,最終導致主客體之間的顛覆。所以說,在認識論上的這種唯心主義就使得馬克思批判意識形態的這種虛假性。
另一方面,這種虛假觀念體現在一種思想觀念形成的社會歷史根源上。當革命階級為拉攏群眾參加革命,總是將本階級的利益說成是全體民眾的共同利益,來獲得民眾更多的支持,吸引來參加革命,為革命階級服務。當革命階級取得革命勝利之后,又將本階級意識形態描繪成一種普遍的、真理性的觀念,這時候統治階級也就達成了支配社會成員意識的目的,這種將少數人的利益說成是普遍利益的行為具有虛假性,因此這種在階級社會中形成的意識形態也就被馬克思說成是一種“虛假觀念”了。
意識形態在馬克思這里本質上是作為一種“觀念的上層建筑”存在的,是一種受動的觀念體系,是對社會經濟生活過程進行反映的社會意識形態的總體,是一種區別于現實存在的第二性的體系。馬克思認為市民社會是促進歷史發展的物質基礎,國家更是在市民社會的基礎上產生的,并論證了意識形態以及上層建筑也是建立在市民社會的基礎之上的。馬克思將上層建筑定義為與一定的經濟基礎相適應的,以法的設施、政治設施以及宗教、哲學和其他的觀念形式為基石所構成的體系。
在馬克思這里,作為觀念上層建筑的意識形態是由經濟結構所決定的,其發展是圍繞著經濟關系這條主線展開的,并隨著社會經濟關系的波動而波動,脫離了社會經濟關系的意識形態是不存在的。這是因為意識形態產生于一定的經濟基礎上,并與生產方式相適應。同時這種意識形態也是現實社會在人的頭腦中的反映。同時,意識形態也能夠能動地反作用于整個社會生活,尤其是社會經濟關系。
馬克思強調了實踐和現實存在的重要性,將意識形態放到了后一層次,指出忽略現實存在和有生命的個體存在的意識形態是沒有歷史的,沒有意義的,更是不能獨立存在的。馬克思的意識形態理論堅持的是歷史唯物主義的原則,也就是說,意識形態的歷史發展只是社會物質生活實踐的歷史發展在觀念層面上的表現,社會物質生活實踐是意識形態的存在與發展的最根本基礎。
在馬克思的意識形態批判中,首當其沖的便是當時影響最為廣泛的青年黑格爾派的思想,馬克思是這樣批判的:“他們只是用詞句來反對這些詞句;既然他們僅僅反對這個世界的詞句,那么他們就絕對不是反對現實的現存世界。”他指出了青年黑格爾派根本沒有對現實世界作出斗爭和改變,這種意識形態上的斗爭永遠只能停留在理論層面。
意識形態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它的本質是一種階級意識。只要我們處在階級社會之中,社會生活就基本可以說成是階級生活,社會關系就基本可以說成是階級關系,意識形態這種社會意識必然會參與到階級生活之中,作用于階級關系之中。所以說我們的任何意識形態都是階級意識的表現,都是具有階級性的。
因此,在馬克思的時代,他所認為的意識形態就是資產階級社會的階級意識的表現形式,也同樣是具有階級性的,同時也必然會維護自身階級社會的利益。由于意識形態的鮮明階級性,統治階級就自然而然地會去利用意識形態作為論證該階級統治及其存在的合理性的工具,通過用一種神秘化、歪曲化的方法來遮蔽真實狀況,由此來獲得社會中其他階級的認同,最終維護自身階級的利益。
而在當時的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斗爭中,馬克思認為作為革命階級的無產階級不屑于隱瞞和掩飾自己的意圖,始終強調和堅持無產階級是不同于以往的、為少數人服務的階級,而是為絕大多數的人去謀利益的階級。在這里的無產階級利益是與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一致的,是有其正當性,經得起歷史和人民的考驗的。
意識形態具有虛假性的特征,這包涵著兩個層面的理解:一是指舊的意識形態以一種“虛假”的方式去認識并說明世界,它是建立在唯心主義認識論的基礎之上的,另一方面指的是受社會歷史條件及人的認識水平的限制,一些資產階級學者們為了維護自己階級的利益,有意去混淆認知,是非科學的,這就很大程度上導致了意識形態的虛假性和欺騙性。
馬克思認為意識形態的本質是虛假的觀念,這主要是針對青年黑格爾派的唯心史觀和德國哲學。馬克思和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中指出:“我們認為這種思辨是基督教德意志原則的最完備的表現,這種原則的最終目的就是要通過變”批判“本身為某種超經驗的力量的辦法使自己得以確立。”這就反映了德國資產階級的軟弱性,與青年黑格爾派為資產階級和小資產階級服務的本質。他們企圖通過意識形態來掩蓋自己利益的目的。
馬克思對于意識形態的批判是在批判包括了德意志意識形態在內的以往一切唯心主義的過程中產生的。馬克思認為“幾乎整個意識形態不是把人類史歸結為一種歪曲的理解,就是歸結為一種完全的抽象。”也就是說,意識形態的本質是虛假的觀念,它顛倒了主客體之間的關系。
不僅如此,意識形態的虛假性還表現在它的反科學性上。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家們一面說勞動是交換價值和使用價值的唯一源泉和積極創造者,另一方面又說資本價值是一切,勞動一無是處,他們只是把勞動者看作是一種生產財富的工具。因此,在理論上我們都能發現很多矛盾性,這主要在于他們對勞動關系和資本的認識是反科學的,將資本看成是財富的源泉和歸宿,掩蓋了資本和勞動之間的矛盾。在這里,意識形態家們將自己的理論標榜為真理,來捍衛統治階級的利益,而絲毫不顧忌言行的真理性與一致性。
從這個角度上看,馬克思對意識形態持有的就是完全的否定態度了,馬克思深刻地抨擊了它對于現實的顛覆,通過對意識形態的批判去批判現實的不合理社會。
馬克思所說的意識形態的“虛假”性需要放在當時那種獨特且真實的歷史環境中去理解。馬克思批判意識形態的一個重要原因在于,他們將特殊利益描繪成普遍利益,并且極力掩蓋自身的階級屬性,而馬克思明確指出了自己學說所具有的階級屬性,明確提出了自己是為無產階級革命服務的。以往的那些意識形態總在追求一種絕對真理,但馬克思明確提出了自己理論的一種開放性和發展性,總是處于不斷發展更新與變動之中。這幾個方面都顯示出了馬克思與虛假的意識形態之間的對立關系。
馬克思意識形態觀是以實現無產階級的根本利益,實現每個人全面自由的發展為終極的追求的。馬克思主義思想的發展一直與工人階級的命運緊密聯系在一起,馬克思就是在批判資產階級理論、代表資產階級價值觀的經濟理論之上來喚醒無產階級的自我意識,維護無產階級利益的。他通過揭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背后的奧秘,試圖喚醒工人階級,維護廣大的無產階級的權益,推動人的本質的實現,這本身就代表了馬克思的價值邏輯,同時也是他高尚的道德追求的體現。
馬克思在對意識形態進行批判時,其根本目的就在于去揭示資本主義內部的蛀蟲,指明問題與出路,推動人類社會向著更加光明的未來發展。這也就是馬克思“虛假”意識形態觀的真正指向與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