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嘯威
(江蘇省蘇州市蘇州大學附屬兒童醫院胸心外科,江蘇 蘇州)
先天性心臟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又名“先心病”,屬于先天性畸形中最為常見的一種類型,指的是在胎兒時期,其體內心臟與大血管發育異常,進而導致新生兒心臟解剖結構異常直至出生的狀態;據調查研究顯示,此類疾病的誘發因素包括:母體妊娠期感染病毒、外界環境污染、藥物刺激、輻射、家族遺傳史等,且此類患兒在出生后還會表現出喂奶困難、吸吮無力、呼吸急促、嗆咳、生長發育差等表現,對其生命安全更是構成了嚴重威脅[1]。截止當前階段,臨床上對于此類疾病患兒,通常會采取外科手術治療的措施,以此來達到提高生存率的效果[2]。本文研究中,將針對2017年6月至2020年4月我院收治的36例新生兒危重先天性心臟病患兒展開外科手術最終療效的分析,現將具體內容進行了總結,并作以下闡述。
本次研究篩選病例總數為36,均為我院在2017年6月至2020年4月所收入,所有選取病例類型經檢查后,均被確診為新生兒危重先天性心臟病,具體資料如下。在36例新生兒危重先天性心臟病患兒中,包含20例男性患兒,16例女性患兒,其出生時間介于2-28天,平均(14.97±0.62)天;體質量最小為1.2kg,最大3.9kg,平均(2.48±0.51)kg;其疾病分類包括:4例室間隔缺損、7例完全性大動脈轉位、3例完全性肺靜脈異位引流、3例心上型、2例心下型、4例動脈導管未閉、2例肺動脈閉鎖、3例肺動脈狹窄、1例主動脈弓中斷、2例主動脈狹窄、1例右室雙出口Taussig-Bing畸形、1例三尖瓣閉鎖、1例左室發育不良綜合征、2例左冠狀動脈異位起源于肺動脈。所有患兒均在X線掃描后顯示,其心影增大,肺充血量減少,且患兒家屬對研究內容、目的等信息進行了充分閱讀,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此次研究有意義。
本次篩選的36例新生兒危重先天性心臟病患兒均接受手術治療,具體如下:術前,臨床相關工作人員需對患兒進行氣管插管、氣體靜脈復合麻醉操作,其次,對于部分動脈導管未閉患兒,經左后外側作一切口,后在非體外循環的基礎上完成手術;剩余患兒則選取其胸部正中部位進行切開,并做體外循環處理[3]。而后,結合患兒心臟病的具體類型對其進行不同手術操作,主要方法包括:(1)大動脈調轉手術(Switch),適用于完全性大動脈轉位患兒、室間隔缺損患兒、動脈導管未閉患兒和右室雙出口Taussig-Bing畸形患兒;(2)矯治手術:完全性肺靜脈異位引流患兒、心上型和心下型患兒;(3)右室流出道疏通手術:肺動脈閉鎖患兒;(4)主動脈弓成形術:肺動脈閉鎖、主動脈弓中斷患兒;(5)冠狀動脈再植術:左冠狀動脈異位起源于肺動脈患兒;(6)主動脈成形術:動脈狹窄患兒;(7NorwoodⅠ期手術:左室發育不良綜合征患兒。所有患兒在經過不同手術治療后,臨床相關工作人員務必要做好患兒的保暖干預措施,并為其連接對應呼吸機進行輔助通氣操作,最后,對患兒的各項生命體征指標進行密切觀察[4]。另外,對于部分病情無任何改善患兒,還可在其身體條件允許的基礎上對其采取體外膜肺技術,以此來達到延遲關胸的效果。
手術治療后,對研究篩選36例新生兒危重先天性心臟病患兒的最終療效進行分析和統計,具體指標包括:治療成功率、死亡率和并發癥(肺部感染、切口或縱隔感染、心力衰竭、活動性出血)發生率情況。
數據分析采取統計學軟件SPSS 24.0版本進行,新生兒危重先天性心臟病患兒臨床治療效果和手術并發癥發生率的計數資料用 [n(%)]表示,采取 χ2檢驗,P<0.05,表明,組間數據存在統計學差異。
手術治療后,36例新生兒危重先天性心臟病患兒中,33例治療成功,所占比例為91.67%,另外3例死亡,所占比例為8.33%。其中,死亡患兒心臟病類型為:完全性肺靜脈異位引流、肺動脈閉鎖、三尖瓣閉鎖;且36例患兒的手術并發癥發生率為13.89%。具體數據見表1。

表1 36例新生兒危重先天性心臟病患兒手術并發癥發生率的對比[n(%)]
據大量研究調查發現,呼吸困難、心力衰竭和重度紫紺癥狀均屬于危重先天性心臟病患兒在出生后的常見表現,在對其使用內科保守治療措施后,對患兒臨床癥狀的改善效果相對較差,患兒極易出現死亡現象,因此,對其采取及時、有效的急診手術治療就顯得尤為重要[5]。
在本文研究結果中,對應指標顯示:36例新生兒危重先天性心臟病患兒在手術治療后,其總有效率為91.67%(33/36),死亡率為8.33%(3/36);且患兒的手術并發癥包括:肺部感染2例、切口或縱隔感染1例、心力衰竭1例,活動性出血1例,合計5例,所占比例為13.89%。可見,外科手術治療新生兒危重先天性心臟病患兒的臨床效果較為確切。其原因分析為,對于危重先天性心臟病患兒來說,在進行手術治療前,臨床工作人員務必要結合科室具體情況和新生兒疾病狀況進行全面分析,以糾正電解質紊亂和酸中毒為目標對其采取相應正性肌力藥物,以此來達到改善低氧血癥、緩解房內交通的目標[6]。與此同時,由于新生兒體內各臟器發育不全、內部組織相對脆弱,因此,在進行手術治療的過程中,工作人員還需保持動作輕柔,避免一系列不必要的牽拉操作,從而有效的降低患兒心肌損傷的發生率[7]。另外,在手術結束后,相關工作人員務必要借助兒科專用保溫箱對患兒做好相應的保暖措施,并加強對患兒所在病房的巡視,密切關注患兒在術后24h內的生命體征指標,一定程度上較好的保障患兒的臨床治療效果,提高其生存率情況[8]。
綜上所述,新生兒危重先天性心臟病患兒應用外科手術治療,不僅能夠對患兒各項臨床癥狀起到較好的改善作用,提高其治療有效率;而且還能夠通過圍術期干預來降低患兒手術并發癥的發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