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少萍
(廣東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yī)院,廣東 湛江)
開牙合畸形常見于恒牙期,在臨床中較為常見,可表現(xiàn)為上下唇無法閉合、下頜角鈍、影響咀嚼功能或語言功能等癥狀[1];其治療難度高,且極易復發(fā),若不能有效治療,無疑對患者日常生活與工作帶來了麻煩。無托槽隱形矯治術作為隱形正畸治療中的新型技術,具有方便、舒適、美觀、清潔的優(yōu)點,在控制開牙合畸形垂直向有獨突的優(yōu)勢。基于此,本次研究對我院于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就診的30例高角型開牙合畸形患者,采用無托槽隱形矯治術進行正畸治療,探討治療后牙齒咬合恢復情況及語言功能的改善效果。
收治我院于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就診的高角型開牙合畸形患者共30例為觀察對象;其中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齡17~32歲,平均年齡(24.5±7.5)歲,均展開無托槽隱性矯治術正畸治療。納入患者皆無明顯骨性畸形情況,0°<ANB<5°,前牙開牙合 I~II度,既往無正畸治療史或顳下頜關節(jié)病史。所有參與本次研究患者、家屬皆知情同意,由我院倫理委員會獲準。
所有患者均實施無托槽隱形矯治術治療,治療前收集患者基礎信息,拍攝口腔曲面斷層片、頭顱側位片、口外面照、口內合照,用硅橡膠印模,應用Invisalign無托槽隱形矯治系統(tǒng)數(shù)字化治療方案設計軟件對患者牙齒移動方向進行設計,構建正常覆蓋、覆牙合關系,使尖窩咬合關系正常。獲得患者、家屬知情同意及治療方案批準后,即可制作隱形矯正器及粘連附件,完成后指導患者試配戴,叮囑其每日佩戴時間不低于20h,佩戴中以咬膠輔助矯治器就位,并根據(jù)患者具體情況應用橡皮筋做彈性牽引,每副矯治器持續(xù)佩戴10~14日后方可更換。完成第一階段矯治器佩戴后根據(jù)矯治效果確認患者是否再次進行硅橡膠模型微調;注意在佩戴矯治器中應保持口腔衛(wèi)生,定時漱口,積極清潔,盡量避免飲用含糖飲料;每4~6周到院復查一次,總佩戴時間二年左右。
表1 所有患者治療前后牙合恢復情況對比()

表1 所有患者治療前后牙合恢復情況對比()
指標 例數(shù)(n) 治療前 治療后 t P SNA(° ) 30 83.12±3.64 80.93±2.97 2.948 0.004 SNB(° ) 30 81.73±2.47 80.04±1.84 3.470 0.001 ANB(° ) 30 2.41±0.82 1.35±0.52 6.904 0.000 GOGN-SN(° ) 30 42.78±2.11 40.19±1.69 6.059 0.000 U1-NA(mm) 30 7.05±2.00 3.83±1.05 9.016 0.000 L1-NB(mm) 30 7.42±2.13 5.14±2.04 4.889 0.000 U1-L1(° ) 30 119.50±8.73 136.01±10.25 7.756 0.000 U1-SN(° ) 30 108.45±6.32 100.42±5.11 6.249 0.000 OPP-SN(° ) 30 25.61±3.34 20.23±2.89 7.704 0.000 FH-PP(° ) 30 2.34±1.20 1.50±0.71 3.810 0.000

圖1 應用無托槽隱形矯治器治療開合患者前后口內相片比較
比較患者治療前后咬合恢復情況,拍攝頭顱側位片,對牙齒與頜骨矢狀向、垂直向指標測量,包括SNA、SNB、ANB、GOGN-SN、U1-NA、L1-NB、U1-L1、U1-SN、OPP-SN、FH-PP等指標。
觀察患者治療前后語言功能、咀嚼功能,由我院自擬調查簡表,語言功能調查表中共5個問題,以1~3分為準,總分值15分,評分越高則語言功能越好。咀嚼功能調查表中共7個問題,每項1~4分,總分值28分,評分越高則咀嚼功能越好[3]。
將數(shù)據(jù)納入SPSS 20.0軟件,計數(shù)行χ2檢驗,計量資料行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患者治療后面型及牙齒咬合得到改善,前牙覆牙合、覆蓋關系正常,尖窩咬合良好;頭影測量SNA、SNB、ANB、GOGNSN、U1-NA、L1-NB、U1-SN、OPP-SN、FH-PP各指標角度減小,U1-L1角增加,治療前后對比P<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詳見表1。
所有患者經(jīng)治療后語言功能及咀嚼功能評分比較治療前顯著提高,P<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詳見表2。
表2 所有患者治療前后語言功能與咀嚼功能評分比較()

表2 所有患者治療前后語言功能與咀嚼功能評分比較()
時間 例數(shù)(n) 語言功能 咀嚼功能治療前 30 5.41±1.32 4.39±1.10治療后 30 9.63±2.05 9.25±1.84 t-10.946 14.338 P-0.000 0.000
高角型開牙合畸形是指患者上下牙弓與頜骨垂直向發(fā)育異常,當正中牙合位與下頜功能運動時出現(xiàn)垂直向或前后向上下頜部分牙齒無牙合接觸的畸形癥狀[4];其發(fā)生與佝僂病、口腔不良習慣、遺傳因素、后段磨牙位置異常、外傷等多種因素相關,常伴隨面部軟組織形態(tài)異常、語言功能障礙,發(fā)音不清、尤其是齒音,咀嚼功能障礙,前牙開牙合無法切斷食物,后牙開牙合咀嚼效率明顯降低等情況,無論是對患者面部美觀及牙齒功能均造成嚴重影響。
近年,正畸治療整體性概念被提出,通過對原有牙頜面結構進行科學合理調整,在改善牙齒美觀的同時使口頜系統(tǒng)正常功能恢復。無托槽隱形矯治術是一種以Kesling牙齒正位器理論為基礎的隱形矯治術[5],其透明材質可保持面部美觀、和諧,而包繞式設計能擴寬上下牙弓,改善牙弓形態(tài),并以數(shù)字化方式匹配上下牙弓寬度。本次研究中,所有患者在采用無托槽隱形矯治技術治療后經(jīng)拍攝頭顱側位片顯示,SNA(80.93±2.97)°、SNB(80.04±1.84)°、ANB(1.35±0.52)°、U1-NA(3.83±1.05)mm、GOGN-SN(40.19±1.69)、L1-NB(5.14±2.04)、U1-SN(100.42±5.11)、FH-PP(1.50±0.71)、OPP-SN(20.23±2.89)°等 水 平 降 低;U1-L1(136.01±10.25)°水平比較治療前增高,表明無托槽隱形矯治術能促進患者牙齒咬合功能,恢復前牙正常覆蓋、覆牙合關系,從而達到良好的尖窩咬合關系。
所有患者矯正前后效果對比分析,矯正后患者語言功能評分(9.63±2.05),相比較治療前語言功能評分(5.41±1.32)明顯提高,而咀嚼功能評分(9.25±1.84),也較之前治療中(4.39±1.10)評分有所提升,前后比較有統(tǒng)計學意義。臨床中認為高角型開牙合畸形治療關鍵處在于對牙合垂直向控制,無托槽隱形矯治器為包繞式矯治器,類似于在磨牙牙合面粘固樹脂,通過牙合墊的作用壓低后牙,逆時針旋轉下頜平面,以達到垂直向控制[6]。本次研究結果證實通過無托槽隱形矯治技術可幫助患者語言功能及咀嚼功能增強,降低對其日常生活與溝通交流的影響。
綜上所述,對高角型開牙合畸形患者在正畸治療中應用無托槽隱形矯治技術,可使牙齒咬合關系恢復正常,改善患者語言及咀嚼功能,臨床治療效果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