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裕成
(湖北中醫藥大學,湖北 武漢)
失眠是以睡眠時間變短、睡眠深度減弱為主要表現。有調查報告顯示,目前全世界范圍內存在失眠癥狀的人數大概占1/3左右[1],如入睡時間變長、睡后容易驚醒醒、醒后難以再次入睡等等。中風后失眠是中風患者在度過急性期后較易出現的一種常見并發癥。有研究表明,在中風患者神經功能康復過程中,約有56.5%的中風患者在治療過程中伴有失眠[2-4]。中風患者長期的失眠不僅會加重心理負擔,影響治療效果,而且長期的失眠可能會進展為焦慮、抑郁、心臟病、高血壓等[5,6],有進一步誘發再卒中的可能[7],因此積極的對癥處理提高中風患者睡眠質量對于中風患者的康復尤為重要。當前臨床常用的具有鎮靜催眠作用的藥物雖然可以改善患者的癥狀,但長期服用存在諸多不良反應(如嗜睡、耐藥、依賴性等),故不推薦將其長期服用。針灸作為一種綠色療法,安全性高,其對原發性失眠患者具有較好療效[8][9],本研究在中醫理論的指導下,運用常規針刺聯合撳針治療中風失眠患者,初步探討其臨床療效,現報道如下。
收集2018年04月至2019年08月于武漢市中醫醫院腦病科確診并住院治療的50例中風患者,根據入組先后采用隨機數字表法隨機分為兩組,觀察組20例平均年齡47±10歲,平均病程15.65±3.78月,對照組20例均年齡45±11歲,平均病程16.66±4.14月。兩組受試者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1 腦卒中診斷標準
符合參照《各類腦血管病診斷要點》[10]和《中風病診斷療效評定標準》[11]中腦卒中相關標準,并經過顱腦CT或MRI確診,患者意識清晰,當前病情穩定屬于中風病恢復期或后遺癥期。
1.2.2 失眠診斷標準
根據《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DSM-5)》[12]及《睡眠障礙國際分類》[13]制定標準如下:①入睡困難(入睡時間≥30 min);②睡后易醒、醒后難以入睡(覺醒次數≥2 次,每次>5 min);③清晨醒后難以再入眠;④總睡眠時間減少(通常少于6 h);⑤近3月內,在睡眠環境良好的前提下有出現過睡眠困難的癥狀。
①同時符合上述腦卒中和失眠的診斷標準;②年齡在年45-80歲之間;③未使用鎮靜催眠藥或停藥1月以上;④患者本人或家屬同意自愿參加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①中風急性期患者;②一月內服用過各種類型的助眠藥物可能影響療效評定者;③有嚴重的心、腎、肺系疾病及嚴重并發癥者;④針刺不能耐受者。
①治療期間服用可能會影響實驗結果的藥物;②患者病情變化不適合繼續進行試驗者;③在治療期間受試者主動要求退出者。
1.6.1 觀察組
(1)根據《針灸學》[14]中“不寐”的針刺治療選擇針灸處方如下:百會、心俞 (雙 )、神門 (雙 )、三陰交 (雙 )、照海 (雙 )、申脈(雙),常規針刺,每日1次,每次留針30 min,連續治療6 d后休息1 d,共治療4周。(2)取耳穴神門、交感、心、脾、腎予以撳針貼壓,雙耳交替貼壓。囑咐患者能耐受的前提下,每日按揉多次,以局部出現酸麻脹痛感為宜。隔日治療1次,共治療4周。
1.6.2 對照組
予艾司唑侖片每晚睡前2 mg口服,隔日1次,治療周期4周。
(1)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15]結合PSQI減分率制定療效評價標準如下:顯效:睡眠明顯好轉,睡眠時間增加≥3 h,睡眠深度增加,PSQI減分率為≥50%。有效;癥狀減輕,睡眠時間較前增加但<3 h,PSQI減分率為25%~49%。無效;治療后失眠無明顯改善或反而加重,PSQI減分率<25%。[總有效率=(顯效數+有效數)/總例數*100%]
(2)治療前后采用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評分[16]、失眠嚴重指數量表 (insomnia severity index,ISI)評分[17]評估患者睡眠質量改善情況;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抑郁自評量表[18](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評估治療前后患者焦慮、抑郁狀態。
用SPSS 23.0統計軟件進行資料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對治療前后計數資料進行正態性檢驗,符合正態分布的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治療前后比較采用配對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的標準。
治療后觀察組臨床總有效率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性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PSQI評分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與本組治療前相比,兩組治療后評分明顯下降(P<0.05),且觀察組較對照組更低(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PSQI、ISI評分比較()

表2 兩組治療前后PSQI、ISI評分比較()
注:*與該組治療前相比,P<0.05;△與對照組相比,P<0.05。
組別 例數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20 13.14±1.76 10.44±1.57*△對照組 20 14.27±1.38 11.37±1.96*
治療前兩組患者ISI評分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與本組治療前相比,兩組治療后評分明顯下降(P<0.05),且觀察組較對照組更低(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ISI評分比較()

表3 兩組治療前后ISI評分比較()
注:*與該組治療前相比,P<0.05;△與對照組相比,P<0.05。
組別 例數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20 19.64±2.67 12.47±1.15*△對照組 20 18.94±1.54 14.57±1.49*
治療前兩組患者SAS評分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與本組治療前相比,觀察組治療后明顯下降(P<0.05)。見表4。
表4 兩組治療前后SAS評分比較(, 分)

表4 兩組治療前后SAS評分比較(, 分)
注:*與該組治療前相比,P<0.05;△與對照組相比,P<0.05。
組別 例數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25 58.95±4.37 50.35±2.12*△對照組 25 59.63±5.72 54.56±3.34*
治療前兩組患者SDS評分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與本組治療前相比,觀察組治療后SDS評分明顯下降 (P<0.05)。見表 5。
表4 兩組治療前后SAS評分比較(, 分)

表4 兩組治療前后SAS評分比較(, 分)
注:*與該組治療前相比,P<0.05;△與對照組相比,P<0.05。
組別 例數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25 55.14±3.55 49.47±2.59*△對照組 25 54.75±4.01 51.70±3.32*
失眠屬于中醫學“不寐”的范疇,早在《黃帝內經》中就有“不得眠”、“目不眠”等相關記載。其病機以陰陽失調、陽不入陰為主,而營衛不和、臟腑損傷、氣血失調、痰濁內生是常見病因。其治療上以補虛瀉實位總綱,即實證宜損有余,虛證則宜補不足,以達到調整臟腑氣血陰陽調和的狀態。長期的失眠會誘發焦慮、抑郁,可直接影響中風患者的恢復,還會存在再中風的可能[5,6]。而中風所導致的偏癱、失語、感覺障礙等不適也會有進一步加重失眠的可能。因此,對于中風后失眠患者色及時、有效的治療對于中風的恢復尤為重要。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研究報道運用針灸治療失眠患者取得良好效果[19,20],其機制可能通過針刺干預后,達到對各種直接或者間接參與調節睡眠的各種物質及因子進行調節,如免疫調節物質、各種神經遞質等,進而達到促進睡眠的作用[21]。
本試驗結果顯示,針刺結合撳針與艾司唑侖片均能提高中風后失眠患者PSQI及ISI評分,改善睡眠質量,但針刺聯合撳針療效更好;此外針刺結合撳針還可有效降低患者SAS及SDS評分,改善中風后失眠患者焦慮、抑郁狀態,調適心理的整體作用。中風本身以及長期的失眠所引起焦慮、抑郁、恐懼等負面心理,不利于中風患者的康復,針刺聯合撳針不僅可以改善患者睡眠治療,還能調適患者心理狀態,具有良好的整體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