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天麗 常景 陳萍 袁君
延續性護理是保證、鞏固疾病治療效果的重要過程。延續性護理的開展多依賴于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社區護士是延續性護理的主要執行主體[1]。我國慢性病發病人數約為3億,其中40%~50%患者存在延續性護理需求,而專業社區護士規模有限,社區延續性護理工作壓力大[2-3]。王莉等[4]研究顯示,社區護士在延續性護理工作中存在不同程度的支持性需求,且多數需求難以得到滿足,對社區護士工作投入、職業獲益感產生了較大影響,導致社區延續性護理質量下降。本研究從2018年1月—2020年10月在職的社區護理人員中選取10名為研究對象,通過現象學研究、半結構式訪談收集相關資料,基于Colaizzi 7步法整理、分析訪談內容,以提取主題據此確定支持策略,從而促進延續性護理質量改進,現報道如下。
選擇2018年1月—2020年10月在職的社區護理人員10名為研究對象,編碼為P1~P10,納入條件:已獲取護士護士執業證書的社區注冊護士;工作年限≥1年;參與延續護理時間超過6個月;自愿參與研究,且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條件:退休后返聘護士;進修或休假等在職不在崗護士;未能完成訪談或訪談內容真實性可疑。研究所選社區護士均為女性,年齡28.43±4.16歲;文化水平:專科5名,本科5名;職務:無8名,護理組長1名,護士長1名;職稱:護士6名,護師2名,主管護師1名,副主任護師1名;社區護理工作年限:<5年5名,5~10年3名,>10年2名。
研究面向社區護理人員開展半結構式訪談,通過對訪談錄音的分析了解其延續性護理支持性需求,具體如下:
1.2.1 制訂訪談提綱 研究通過文獻查閱法、專家函詢法明確訪談問題,并據此制訂訪談提綱。
1.2.1.1 文獻查閱—專家函詢法 以“社區護士”“延續性護理”“支持性需求”為關鍵詞,通過中國知網、萬方等數據庫檢索文獻資料,通過對文獻內容的閱讀,確定訪談方向,經研究小組討論、表決確定具體訪談問題;以電子郵件形式開展專家函詢,函詢專家為涉及社區護理領域的高級職稱醫護人員,共5名,電子郵件共8個評價條目,每條目對應“非常不重要”到“非常重要”5個選項,分值0~4分,剔除重要性評分小于3分的條目,并根據專家意見對納入條目進行修訂[5-6]。
1.2.1.2 制訂訪談提綱 綜合文獻查閱結果、專家函詢結果,據此制訂訪談提綱,包括訪談問題5個,補充問答1個,分別為:①您對當前的社區延續性護理質量作何評價?②您如何評價自己在延續性護理中的表現?影響因素有哪些?③您在社區延續性護理中得到哪些支持?是否能滿足您的需求?④您對社區延續性護理支持還有哪些需求?⑤您認為延續性護理支持性需求得到滿足時,能形成哪些促進作用?⑥除上述問題外,您還有哪些需補充的內容?
1.2.2 開展訪談活動 訪談開始前,采訪人員需與受訪對象溝通,說明研究目的、研究保密原則,并確定訪談時間、地點;采訪人員根據訪談提綱、患者實際情況對提問順序及方式進行調整,訪談時密切觀察受訪對象的感情波動及表情變化,并對有價值問題、可拓展問題適當追問,但避免任何誘導性語言或干預,充分尊重患者語言表達,嚴禁對受訪對象語言或觀點進行評價,對整個訪談做錄音、筆錄,每次訪談時間30~50 min。
1.2.3 轉錄訪談資料 訪談結束后48 h,訪談人員對訪談錄音進行轉化,并以Colaizzi 7步分析法分析訪談資料,包括:①反復閱讀訪談記錄,至完全理解或掌握訪談信息;②對重要性陳述實施分析;③對有意義性觀點、重復出現觀點進行編碼;④匯總觀點或意見,并對各意見進行編碼;⑤寫出詳細描述;⑥對觀點進行再次篩選,合并重復觀點,析出主題;⑦與受訪對象交談,明確匯總觀點或析出主題與其意見是否相符[7-8]。
社區延續性護理工作開展對護士自身能力要求較高,而護士自身儲備與延續性護理要求不符情況下,護士會明顯感到“工作吃力”,工作壓力顯著增大。例如P2:我對自己在延續性護理中的表現評價為良,在護患溝通、部分護理操作上還存在不足,這與自身儲備不足有關,對相關理論知識掌握不足,護理操作技能不熟練。P4:我覺得影響社區延續性護理質量的因素復雜,其中工作壓力是最為突出的,而且日常工作中還充斥著許多非護理性內容,導致自己對工作產生抵觸感,極易產生倦怠感,工作投入也有所減少。P5:個人覺得社區護士與醫院護士相比,工作內容更為復雜,且工作量更大,而延續性護理實施難度相對較大,耗費精力更多,工作壓力大。
職業獲益感是指護士在工作中因職業所帶來的益處[9],包括工作成績、工作獎勵、工作榮譽等,有文獻證實[10],職業獲益感是護士倦怠感的影響因素之一,職業獲益感不足護士倦怠感多強烈。例如P1:很難在工作中有獲益感,唯一能體現的應該是一些福利或獎勵,但難以將其與工作成績相聯系;同時,因缺乏反饋渠道或機制,難以了解自己在延續性護理中的工作表現。P8:職業倦怠感是影響延續性護理質量的主要因素,而職業倦怠感的產生與護理工作枯燥有很大關系,總感覺完成工作和出色完成工作的區別不大;沒有感覺到職業所帶來的益處,反而護理職業對自己生活影響挺大,比如缺少陪伴家人的時間。P10:社區延續性護理中得到的支持不多,很多時候需依靠自己能力解決問題,參加過幾次培訓,但培訓缺乏針對性,培訓內容基礎,不能提升護理能力。
職業發展是組織幫助護士獲取當前及未來所需技能或知識的一種規劃,有助于護士探索個人職業道路,強化其對職業的認可[11]。例如P3:我能感受到職業發展規劃可能就是規范化培訓或其他培訓所涉及到的內容,而且此類培訓在內容上較為籠統,培訓方法傳統,沒有認識到護士個體特征,不能保證培訓針對性,所以也難以劃入職業發展規劃范疇。P6:以前在指導下規劃過職業發展,但也就停留在規劃層面了,后期缺乏有效指導和督促,自己對職業發展也沒太多想法,我認為工作就是做好自己的事。P7:至今我也沒有對護理職業發展有過太多的憧憬或希望,個人認為這就是個謀生的手段,職業發展規劃我覺得過于形式化,而且即便有了職業規劃,也難以保證其落實效果,而且個人職業發展影響因素復雜,僅靠自身努力難以有啥成就。P9:我是有做過職業發展規劃的,而且我對于護理職業的發展是抱有期待的,但是我感覺管理層面對于護士個人的發展缺乏關注,在社區延續性護理中也沒能及時提供有效支持。
對上述結果的主題歸納后,針對社區護理人員延續性護理支持性需求制訂護理管理策略,期待為臨床實際應用提供參考,具體分為如下幾方面:
職業獲益感是指個體能感知到的職業所帶來的益處,文獻報道顯示[12],護士職業獲益感與職業倦怠感呈負相關性,職業獲益感越強烈,則護士職業倦怠感約弱;社區護士能感知到的職業所帶來的益處有護理效果、患者或家屬滿意度等,臨床應加強對護理成果的展示,以增強護士職業獲益感,促使其積極投入護理工作。收集臨床護理數據,包括“患者康復數據(如各階段指標評分)”“護理滿意度評分”“護理質量評價”“護理不良事件發生率”等,并以“月”為單位,統計、分析護理數據并公開展示,以強化護士對工作成果的認知;以“卒中后功能障礙患者社區延續性護理”為例,護理干預1個月、2個月、3個月后發放“延續性護理滿意度調查問卷”,指導患者填寫并回收問卷,統計各階段護理滿意度評分,如護理干預1個月后護理滿意度為76%、2個月后護理滿意度為82%,3個月后護理滿意度為89%,以折線圖形式展示護理滿意度數據,并在公共平臺展示護理成果,可增強護士個人成就感及職業獲益感。
護士自身儲備不足主要表現為護理知識欠缺,護理技能有待提升,而職業發展規劃缺失則集中表現為職業發展缺乏方向性,應加強對社區護士的培訓指導,包括:思維導圖-社區護理、案例分析-職業規劃。①思維導圖-社區護理。向社區護士發放“社區護士護理培訓需求調查問卷”,根據社區護理分問卷調查結果,確定理論知識培訓內容,并據此繪制思維導圖開展培訓;以“腦卒中護理”為例,確定思維導圖主題為“腦卒中護理”,2級主題有“病因癥狀”“檢查治療”“預后效果”“康復護理”“預防管理”,據此繪制思維導圖框架;向社區護士發放思維導圖框架,指導其通過查閱文獻、總結經驗,對思維導圖結構進行細化,明確3級主題及條目,并通過“擬訂初稿—教師評價—再次修訂”流程完善思維導圖,并據此對相關理論知識、護理項目進行系統講解,通過模擬演示法說明護理操作,如“卒中后吞咽障礙康復護理”,培訓教師演示“酸冷刺激法”“腭咽閉合訓練”“唇舌訓練”等,分3~5次進行,每次30~40 min[13-14]。②案例分析-職業規劃。選擇“社區護士先進事跡”為案例,如“2017年全國衛生計生系統先進工作者獲得者—社區護士瞿文”,分析其學習經歷、職級提升歷程、工作經歷、科研成果等,如“開展老年患者居家介護技能培訓”“外出進修社區護理”“《上海護理》雜志發表社區護理相關論文”“積極參與社區護理技能競賽及崗位大練兵”等,指導護士對先進護士事跡進行分析,明確其“成功要素”,據此制訂自身職業發展規劃,并探討規劃可行性[15]。
綜上所述,社區護理人員在延續性護理中存在不同程度的支持性需求,且體現在不同方面,應據此制訂護理管理策略,為社區護理人員延續性護理提供有效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