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閏蕾 楊惠民 杜雅薇 吳圣賢
動脈粥樣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大多數心腦血管疾病的前期病理基礎[1-2],As的治療對于防治心腦血管疾病具有重要意義。研究表明,As是動脈內膜損傷后經歷脂質聚積、纖維組織增生和鈣質沉積,繼而發生斑塊內出血、破裂及局部血栓形成的病理過程[3-4]。大量基礎和臨床研究證明,脂質的沉積是導致As的重要風險因素之一[5-6],因而以降脂為主的“脂質學說”,在As防治中得以重視并應用[7]。現代醫家通過化痰藥降脂和改善脂質代謝的研究[8],將“痰”與“脂質”緊密聯系起來,并得到重要的理論支持[9-10]。可見,從“痰”論治現代脂質代謝相關的疾病,具有重要意義和可行性。
本課題組多年研究中醫藥防治As,認為As屬于中醫“痰核”范疇,逐漸形成了“脈生痰核”理論,構建了理法方藥、分期論治框架[11]。該理論框架將As分為“痰核始生(內中膜增厚期)、痰核已成(穩定斑塊期)、痰核堅化(斑塊鈣化期)、痰核腐化(易損斑塊期)、痰核潰破(斑塊潰破期)、痰核復生(再狹窄期)”6期[12]。本文將介紹“脈生痰核”理論的源流和發揮,重點論述“痰核始生”(內中膜增厚期)的病因病機和治法方藥。
As病情復雜,表現多樣,雖然中醫文獻中無As的具體概念,但據病因、臨床表現、并發癥等特征,散見于中醫“偏枯”“胸痹”“中風”“眩暈”“頭痛”“痰證”“痛證”等病的記載中,而不單指其中一種病癥[13]。現代醫家從其形成機制將其歸為“痰濁”“血瘀”等范圍,也有醫家認為該病應屬“脈痹”范疇,但從“痰”論治As得到了大多數醫家的認可。
中醫將“痰”可分為有形和無形二類,其中“有形痰”如《醫碥·雜癥·痰》中描述“傷風咳嗽,痰隨嗽出,頻數而多”[14]。而“無形痰”則如《靈素節注類編·辨脈平病死旺之象》中的描述“尺膚不溫,而脈兼滑數,是內有風痰,如中風之類也”。現代影像學的進步,使得As斑塊在動脈內膜中的發生發展有了直觀體現,眾多醫家也在中醫從“痰”論治As的探索和實踐中,摸索出由“無形痰”到“有形痰”的轉化。
筆者通過查閱大量文獻資料,結合臨床實踐,認為As的發生發展過程與“痰核”相似,但又有所區別。《丹溪心法》云:“百病多有夾痰者,世所不知,人身中有結核,不痛不紅,不作膿,痰注也。”又云:“人身上中下有塊者,皆痰也。”[15]As斑塊的形成和癥狀特征與痰核流注相符。《仙傳外科集驗方》云:“人身有痰,潤滑一身,猶魚之有涎。痰居胃中,不動則無病,動則百病生……其常道,則自胃脘達肺脘而出;其失道,自胃脘而流散冷肌肉皮毛之間。”[16]
中醫外科認為宿痰失道,則生“痰核”。在頸為“頸生痰核”,在臂為“臂生痰核”,在舌上為“舌生痰核”,在眼瞼為“胞生痰核”,在乳房為“乳生痰核”,在陰莖為“莖生痰核”。外科體系下的“痰核”屬“冷痰”,流散于皮里膜外,因所發部位不同而得名。有別于傳統“痰核”“脈生痰核”的發病部位在脈道,而非接近肌表的皮里膜外,如“脈生痰核”發于頸部則稱“頸動脈粥樣硬化”,而“頸生痰核”則為“瘰疬”。但現代醫學觀察到斑塊發生于動脈內中膜并向膜外生長,也在一定程度上與“皮里膜外”相呼應。同時,“脈生痰核”的發病特殊性也使之較傳統“痰核”的病機更為復雜,《靈樞·百病始生》云:“溫氣不行,凝血蘊里而不散。”[17]《丹溪心法》云:“痰挾瘀血,遂成囊窠。”[15]“痰核”生于脈中,與血相伴,“痰”從血中來,因而病機多有“痰血互結”,在治療時不僅要從“痰”論治,也要考慮活血祛瘀。
“脈生痰核”理論可以總結為,As的發生發展與“痰核”相似,“痰”的病理因素貫穿始終,其核心病機是宿痰失道。因此As的辨證論治重在“痰核”,歷代醫家已經對“痰核”有了深刻的認識和豐富的治療思路。《外科十三方考·十八問答》中言:“痰核僅一、二相連……毒痰毒血,只有二大原因,俱以行痰、順氣、軟堅、開郁之法治之。”[18]總結外科典籍中“痰核”的治法,以行氣、化痰、散結、開郁為主,兼顧行氣、活血、健脾、利濕等,其中尤以化痰散結為重。因此外科治療“痰核”的常用方藥與中醫化痰散結法的經典方劑,都能為“脈生痰核”理論下As的治療提供寶貴經驗。
本課題組通過文獻積累和臨床實踐,結合現代科學研究成果,逐漸形成“脈生痰核”辨證論治體系,將As分為以下6期:(1)痰核始生期(內中膜增厚期):病機為宿痰失道,此時可見動脈內中膜增厚伴有脂質沉積,是“痰核”初結于脈壁,應予榮衛返魂湯加減,以期氣血和順,化痰散結;(2)痰核已成期(穩定斑塊期):病機為宿痰失道,兼有血瘀,此時痰瘀互結,多已形成穩定的斑塊,應予自擬方內消軟脈湯加減,以期斑塊消退,或控制斑塊發展;(3)痰核堅化期(斑塊鈣化期):病機為宿痰失道,兼有瘀熱,此時痰核形成日久化熱,耗氣傷津,堅化形成鈣化斑塊,應予內金鈣化散加減,以清痰散結、化石消斑;(4)痰核腐化期(易損斑塊期):病機為宿痰失道,毒聚不散,氣血衰敗,形成易損斑塊,應予托里穩斑湯加減,以清熱解毒,益氣固本;(5)痰核潰破期(斑塊潰破期):病機為瘀毒互結,化腐成膿,斑塊破潰,治療予四妙勇安湯加減[19],解毒祛腐,活血通脈;(6)痰核復生期(再狹窄期):現代醫學中As已經有了先進的外科介入療法,但復發率依舊較高,此時病機為外傷血瘀,應予加味復原湯為主,后改用內消軟脈湯治療。
對于As的治療,根據“脈生痰核”理論指導的辨證論治,本文著重討論As初期的病因病機和治法方藥。As初期的病機為“宿痰失道”,此時病情較輕,是氣機不暢所致血液和津液凝結為痰,因此重在行脈中之氣,《靈樞·邪客》云:“營氣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脈,化以為血”[17],治療時應順氣勻血,兼顧益氣活血,化痰散結。
榮衛返魂湯加減方,又名順氣勻血湯,取意于明代醫家楊清叟的《仙傳外科集驗方》中的經方——榮衛返魂湯,由何首烏、當歸、木通、赤芍藥、白芷、茴香、土烏藥、陳枳殼、甘草等組成,具有和氣勻血,扶植胃本,蕩滌邪穢等功效。《仙傳外科集驗方》中提到:“此藥大能順氣勻血故也。夫氣陽也,血陰也。陽動則陰隨,氣運則血行……夫血氣和暢,自無他病;氣行不順,血化為痰;痰復失道,則血氣衰敗,不能為膿,但能為腫硬,理必然也。”[16]
榮衛返魂湯加減方,由生曬參、當歸、川芎、郁金等中藥組成,其組方思路在于順氣勻血。As的“痰核”雖生于脈中,已屬血分,然氣為血帥,《醫貫·血癥論》中言:“血隨乎氣,治血必先理氣。”[20]因此本方先以生曬參為主的益氣藥,補益元氣以固本,既是為了顧護正氣,也是為理氣藥開道,使理氣藥能有的放矢;再用當歸、川芎等理氣和血藥,養血和血,行血化瘀,是方藥取效之根本;最后用郁金等理氣化痰藥,行氣解郁以散結,是化解“脈生痰核”的重要一環。
此方妙在以當歸、川芎為順氣勻血之配伍,兩藥名曰佛手散,出自宋·許叔微《普濟本事方》,歷代諸多活血化瘀方如桃紅四物湯、生化湯、當歸芍藥散方中也可見這一藥對。當歸偏養血和血,川芎偏行血散血,二藥每相使配對同用,可增強活血祛瘀、養血和血之功。此外,二藥潤燥相宜,當歸之潤可制川芎辛燥,川芎辛燥又防當歸之膩,祛瘀而不耗傷氣血,養血而不致血壅氣滯[21]。《本草匯言》中云:“芎,上行頭目,下調經水,中開郁結。血中氣藥也。嘗為當歸所使,非第治血有功,而治氣亦神驗也……味辛性陽,氣善走竄,而無陰凝粘滯之態,雖入血分,又能去一切風,調一切氣。”[22]本方遣藥不多,配伍有序,攻補兼施,可靈活運用于臨床As初期的治療。
《醫述·痰》曰:“痰為諸病之源,怪病皆由痰而成也。”[23]中醫對“痰”有著深刻的認識,現代醫家也將化痰法廣泛應用于As的治療和預防[24-25]。“脈生痰核”理論得益于現代影像學技術的發展,能夠直觀的發現動脈斑塊,以取象比類法歸結為“痰核”結于脈道。“脈生痰核”理論有別于單純從“痰”論治,是將中醫外科的豐富的“痰核”體系運用于As的辨證論治,與之相隨的“痰核”體系中大量方劑也可以嘗試As的預防與治療。這種通過取象比類的方法,將現代疾病納入到中醫傳統疾病體系中,是中醫研究創新的重要一步,同時也需要大量的臨床試驗進行驗證。隨著現代醫學對As研究的不斷深入,也有醫家根據自己的理解提出從不同角度治療As,如刁雅靜等[26]提出動脈粥樣硬化可歸于中醫“脈癰”范疇,治療上可采用類似于中醫癰病的治則,即清熱解毒、疏通氣血。本文通過梳理中醫“痰核”的理論源流和病機治法,以“脈生痰核”理論為基礎,進一步探析As的病因病機,構建六期辨證論治框架,提出以化痰散結作為治療大法。著重探討As初期的治法方藥,以順氣勻血為基本治則,自擬“榮衛返魂湯加減方”為主方,以期為臨床治療早期As提供系統的思路和有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