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峰 張潔 羅云
支氣管哮喘是由多種炎癥細胞參與的慢性呼吸道炎癥性病變,氣道呈高反應性,在多種因素刺激下,易出現喘咳、氣短等癥狀,影響患者的呼吸功能[1]。目前現代醫學對哮喘以常規對癥治療為主,雖有助于減輕臨床癥狀,但停藥后易復發[2]。中醫藥對哮喘的治療不僅在改善臨床癥狀方面具有較好的優勢,還可以從整體出發,調節機體各臟腑處于穩定狀態,降低臨床癥狀反復發作次數,改善遠期預后[3]。中醫認為哮喘的基本病機為脾肺兩虛,脾失健運則水谷生化失源,衛外不固,肺失肅降,肺氣上逆,哮病日久,肺脾愈虛,肺脾功能失調,氣機紊亂,形成痰濕、郁熱等病理產物,形成本虛標實之證[4]。本研究對69例支氣管哮喘脾肺兩虛證患者在現代醫學治療的基礎上,聯合溫潤辛金培土湯治療,分析其臨床運用價值。
選取2017年5月至2020年5月間在北京市石景山區中醫醫院內科就診的141例支氣管哮喘脾肺兩虛證患者作為實驗對象,脫落3例。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剩余的138例患者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69例。對照組中男性41例,女28例,年齡21~70歲,平均(48.32±6.08)歲,病程1~13年,平均(7.30±0.98)年,體重指數(23.01±1.78)kg/m2。治療組中男性39例,女30例,年齡22~69歲,平均(48.10±6.25)歲,病程1~13年,平均(7.15±0.92)年,體重指數(23.19±1.83)kg/m2。兩組患者在男女比、年齡、病程、體重指數等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符合醫院倫理委員會相關規定。
(1)符合《支氣管哮喘防治指南》[5]中哮喘的診斷標準;(2)符合《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6]中肺脾兩虛證的診斷標準,包括咳嗽、喘息、咳痰、氣短聲低、輕度哮鳴、痰多質稀、納差、倦怠、自汗、面白,舌淡苔白,脈細弱;(3)患者處于慢性持續期;(4)患者肝腎功能、血尿常規無明顯差異;(5)自愿參與本研究,簽訂知情同意書。
(1)哮喘急性發作期;(2)妊娠、哺乳、備孕期的婦女;(3)伴有慢阻肺、肺腫瘤、肺集合、支氣管擴張、肺間質纖維化等其他呼吸系統病變;(4)已知藥物過敏史;(5)機體主要臟器嚴重功能不全;(6)依從性差,不遵醫囑治療;(7)精神異常,無法正常交流;(8)參與其他臨床研究。
(1)失訪者;(2)主動退出者;(3)發生嚴重并發癥,需改變治療方案者。
對照組:霧化吸入布地奈德福莫特羅吸入劑(AstraZeneca AB,規格:320 μg,9 μg/吸,批號:20170403、20190921),每日2次,每次1吸。連續治療4周。
研究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聯合溫潤辛金培土湯治療,方中組成包括:黃芪30 g、黨參10 g、麻黃6 g、白術10 g、蘇子10 g、山藥30 g、浙貝母10 g、防風10 g、白芷6 g、杏仁10 g、桑葉10 g、蘆根30 g、生姜3 g、辛夷3 g、桔梗6 g、炙甘草6 g;隨癥加減,鼻塞者加蒼耳子15 g、辛夷花10 g;咽部紅腫者,加連翹6 g、金銀花15 g;痰黃稠者,加瓜蔞仁15 g、桔梗10 g;咽癢者加蟬蛻6 g。每日1劑,水煎煮2次,取汁300 mL,分兩次溫服。連續治療1個月。
1.6.1 療效標準 根據《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6]中中醫癥狀量化評分法對患者的主要癥狀(咳嗽、喘息、咳痰、氣短聲低、輕度哮鳴、痰多質稀、納差、倦怠、自汗、面白)中進行量化評分,按照病情分為無、輕、中、重4個等級,分為0~3分,各癥狀評分總和為證候積分。擬定:(1)臨床控制,癥狀、體征基本消失,證候積分較治療前降低≥95%;(2)顯效,癥狀、體征顯著好轉,證候積分較治療前降低≥70%,<95%;(3)有效,癥狀、體征好轉,證候積分較治療前降低≥30%,但<70%;(4)無效,臨床控制,癥狀、體征無改變,證候積分較治療前降低<30%。總有效率=(臨床控制例數+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1.6.2 咳嗽癥狀 運用咳嗽炎癥程度評估量表評估患者治療前后咳嗽癥狀的病情程度[7],包括日間、夜間癥狀評分,分值0~3分,分值越大則病情越嚴重。
1.6.3 乙酰甲膽堿濃度 運用支氣管激發試驗評估患者氣道高反應性,記錄吸入35%乙酰甲膽堿濃度的比氣道傳導率的水平。
1.6.4 炎癥因子 采集患者治療前后的外周靜脈血3~8 mL,在自動酶標儀(深圳邁瑞MR-96型)中,運用酶聯免疫吸附法測定血清中白細胞介素(interleukin,IL)-17、IL-6、腫瘤壞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的水平,試劑盒由邁瑞公司生產,操作方法嚴格按照試劑盒說明書進行。

研究組患者在治療后總有效率為94.20%(65/69),對照組為82.61%(57/69),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支氣管哮喘脾肺兩虛證患者的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前,兩組的日間、夜間癥狀評分無明顯差異(P>0.05);兩組患者治療后的日間、夜間癥狀評分均明顯降低(P<0.05);研究組治療后的日間、夜間癥狀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支氣管哮喘脾肺兩虛證患者的日間、 夜間癥狀評分比較分)
兩組患者治療后的比氣道傳導率明顯降低;研究組降低的更明顯,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支氣管哮喘脾肺兩虛證患者的 比氣道傳導率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IL-17、IL-6、TNF-α無明顯差異(P>0.05);兩組患者治療后的IL-17、IL-6、TNF-α明顯降低(P<0.05);研究組的IL-17、IL-6、TNF-α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支氣管哮喘脾肺兩虛證患者的IL-17、 IL-6、TNF-α比較
近年來,哮喘的發病率、死亡率均呈不斷上升趨勢,該病已成為具有重大公共衛生意義的病變,如何提高哮喘的臨床控制率成為廣大醫患關注的熱點[8]。慢性非感染性變態反應是哮喘的基礎病理進程,慢性炎癥反應可引起氣道平滑肌痙攣,呈現出氣道高反應性[9]。布地奈德福莫特羅是現代醫學控制哮喘病情的常用藥物,其中布地奈德為糖皮質激素可抑制氣道的炎癥反應,減輕氣道高反應性,福莫特羅為β2腎上腺素受體激動劑,能促使氣道平滑肌舒張,有效緩解臨床癥狀,但患者停藥后,病情易反復發作,無法有效控制病程的發展[10]。
支氣管哮喘屬于中醫“咳嗽”“哮病”的范疇,與脾肺關系密切,肺為嬌臟,外感邪毒,首犯肺臟,肺主氣,肺虛則失肅降,肺氣上逆,肺主通水道,肺虛則聚液成痰,痰阻氣道,氣道攣急;脾虛則氣血生化失源,衛外不固,母病及子,耗氣傷津,肺脾同病,導致氣血日衰,纏綿難愈,肺脾愈虛[11]。中醫當以健脾補肺,止咳化痰,平喘為主要治療原則。本研究選用溫潤辛金培土湯,方中黃芪能健脾益氣,固表利尿;黨參能補中益氣,健脾補肺;麻黃發汗解表,平喘宣肺,消腫利水;白術健脾益氣,利水燥濕;蘇子能寬中理氣;山藥健脾補肺,養胃生津;浙貝母能止咳祛痰,清熱散結;防風祛風解表,止痙勝濕;白芷能消腫排膿,通竅鎮痛;杏仁能止咳祛痰,平喘;桑葉能疏風散熱,清熱潤燥;蘆根能清熱生津,利尿;生姜能散寒解表,化痰止咳;辛夷祛風散寒,通鼻竅;桔梗能宣肺祛痰,排膿利咽;炙甘草補脾益氣,祛痰止咳。脾土與肺金互為母子關系,相互影響,互為因果,該方發揮培土生金,健脾補肺,止咳平喘的功效。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的療效比對照組高,日間、夜間癥狀評分低于對照組,結果提示,溫潤辛金培土湯可有效提高支氣管哮喘(脾肺兩虛證)的臨床療效,減輕患者的咳嗽癥狀。
大量的炎癥因子參與哮喘氣道炎癥反應進程,炎癥因子可引起氣道黏膜的上皮細胞脫落,促使敏感性加強和興奮性加快,誘發氣道過強、過早痙攣和收縮[12]。炎癥因子的水平與病情的嚴重程度密切相關[13]。本研究結果發現,研究組的IL-17、IL-6、TNF-α、比氣道傳導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結果提示,溫潤辛金培土湯可進一步降低支氣管哮喘脾肺兩虛證患者血清中炎癥因子的水平,能進一步降低氣道高反應性,此可能是其發揮臨床療效的作用機制。綜上所述,溫潤辛金培土湯能提高支氣管哮喘脾肺兩虛證的療效,減輕咳嗽癥狀,降低炎癥因子水平,改善患者氣道高反應性,具有良好的臨床研究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