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正強
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生豬生產國和消費國,生豬產業的穩健運行是涉及鄉村振興和城鄉居民生活安定的大問題。大連商品交易所(以下簡稱“大商所”)在國家相關部委、行業協會以及生豬實體產業企業的大力支持下,歷時18年的研究論證,于今年1月8日上市了我國首個活體畜牧期貨品種——生豬期貨,引起了全社會,特別是生豬產業鏈的高度關注。該文將簡要分析生豬期貨對產業鏈帶來的影響。
生豬期貨上市之前,市場上所看到生豬價格要么是反映過去供求關系的過往價格信息,要么是反映目前供求關系的當前價格信息。生產者、貿易商和消費者只能依據這些信息進行生產和消費的調整,以適應市場條件的變化。生產者和宏觀調控部門完全依據現貨價格進行生產投入調整與政策調控,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和政府這只強有力的“看得見的手”作用疊加,容易導致在生豬或豬肉價格上漲時盲目擴大生產,價格下跌時匆忙壓縮規模,這加劇了供求關系的緊張程度和市場價格的巨幅波動。我國生豬生產與豬肉價格的周期性波動現象,與市場上缺乏有效反映未來供求關系的期貨價格,進而生產者調整資源配置盲目以及政府宏觀調控滯后有一定關系。
一個完整的期貨品種通常由未來一系列不同月份到期的合約組成。為與上游飼料玉米、豆粕期貨合約有效銜接,大商所生豬期貨設置了1、3、5、7、9、11 月份到期合約。生豬期貨上市交易后,可以為市場提供未來6個月的遠期月份生豬價格。這些未來價格是由大量市場參與者(生豬產業鏈上的養殖企業、貿易商、投資機構和個人等)基于自己對未來供求關系的判斷,通過真實交易形成的,相當于市場參與者共同對未來不確定的供求關系給出了預研預判和計量,這與基于過去供求關系信息綜合以及一系列假定基礎的數學模型推演預測完全不同。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講的期貨市場具有價格發現功能。如此一來,過往價格信息、當前價格信息和反映未來市場供求情況的期貨價格信息綜合起來,市場上有關生豬的價格體系就得以完善了。
有了生豬期貨價格,生產者在做出生產決策時所獲取的信息將得以豐富,以便合理安排生產規模和產品結構,把生產決策建立在完整價格信息基礎之上。而政府主管或宏觀決策部門也可以依據完整的價格信息(而不是單純依據過往與當下的價格信息)對經濟運行進行有效的預研預判,更為準確地了解把握生豬市場供求關系的變化趨勢,從而更加有針對性地制定宏觀經濟政策,科學引導生豬相關行業調整生產經營的規模和方向,從而改善行業指導與宏觀調控方式,以實現國家穩定生產、保障供給的宏觀調控目標。
期貨市場在提供未來價格信息的同時,還具有風險管理功能。按照一般廠商理論,生產者只能通過增加或減少投入(即調整投入產出水平)來適應市場變化。而生產要素一旦投入,就只能被動接受產品價格波動的風險。但有了期貨市場以后,廠商通過參與期貨市場,可以管理原材料價格上漲和產品價格下跌的風險(即通常所說的套期保值),鎖定上游原材料采購成本、鎖定產品收益,實現生產經營活動的相對穩定、避免生產的大起大落,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率,從而改變只能通過調整投入產出水平應對市場變化的被動局面。
完整的生豬產業鏈涉及前端的生豬養殖、中間的貿易流通、屠宰加工以及后端的零售消費等環節。對于養殖環節來講,玉米、豆粕等豬飼料構成生產成本的重要組成部分,約占總成本的60%。目前國內已經上市玉米、豆粕期貨和期權,生產者可以利用該等衍生工具管理飼料價格波動風險,在一定程度上鎖定原材料成本。目前,大量的飼料生產廠家和不少規模化生豬養殖企業已經開始利用玉米、豆粕期貨期權工具管理飼料價格波動風險,并取得了良好效果。
對于生豬養殖企業來說,僅僅鎖定原材料成本對于穩定生豬生產顯然是不夠的,特別是對于規模化養殖企業來說,生豬價格下跌會給生產經營帶來巨大壓力,甚至會阻礙生豬產業規模化和標準化進程;而生豬價格的劇烈波動又直接影響到貿易商和下游豬肉產品加工企業和豬肉分銷企業等各參與主體。生豬產業鏈在管理原材料價格波動工具的基礎上,需要管理生豬價格波動的工具來保障整個產業鏈的經營穩定。
生豬期貨上市(今后可能還要上市生豬期權)后,將同玉米、豆粕等期貨期權一起,形成從飼料加工、到生豬養殖、再到生豬貿易和屠宰完整產業鏈條價格風險管理工具體系。生豬養殖企業可以在(通過參與玉米、豆粕期貨期權市場)鎖定飼料成本的基礎上,利用生豬期貨市場管理生豬價格波動風險,規避生豬價格下跌帶來的損失,鎖定銷售利潤,實現“雙鎖定”的完整避險組合。貿易商可以通過參與生豬期貨市場管理采購與銷售兩個環節的生豬價格波動風險,而屠宰加工企業、豬肉貿易商等有關主體可以利用生豬期貨市場,將其采購成本鎖定在相對理想的水平上,規避生豬價格波動帶來的市場風險。如此一來,完整的生豬產業鏈企業可以利用期貨市場實現各自的風險管理,進而實現穩健經營。
當然,生豬產業鏈能否利用生豬期貨有效管理價格波動風險取決于許多因素,實體企業能否積極有效參與是個關鍵。而實體企業進行套期保值需要專業技能、團隊與相應的內部控制制度,并不是任何一個企業可以隨便參與期貨市場進行風險管理。大規模養殖或貿易企業可以憑借自身實力與專業團隊直接參與,而大量的中小規模養殖與貿易企業因缺乏專業團隊難以直接參與。為解決各類實體企業管理價格波動風險的需要,海內外金融行業一直在努力開發相關的金融產品,為實體企業提供風險管理服務,使得大量中小規模企業(也包括一些大規模企業)可以通過購買金融產品的方式間接參與期貨市場,解決風險管理問題。國內最近幾年興起“保險+期貨”服務“三農”和精準扶貧的方式,就是非常好的嘗試。該方式由保險公司和期貨公司合作開發基于期貨市場價格的農產品價格保險或收入保險,用低廉價格出售給農戶或專業合作社,將農民種植、養殖產品價格波動風險轉移至保險公司,再由保險公司與期貨公司合作,將保險公司的風險轉移至期貨市場,進而實現農民種養收益的穩定。該方式自2015 年由大商所組織人保財險和永安期貨、浙商期貨等機構初步嘗試成功以來,取得了很好效果,已經連續5 年被寫入中央一號文件,并在全國范圍內得以推廣。
生豬期貨上市以后,保險公司和期貨公司等金融機構就可以為生豬產業鏈企業提供“保險+期貨”等專業化的風險管理服務,解決大量中小規模生豬養殖與貿易企業管理價格波動風險,從而增加產業鏈上各環節企業經營的穩定性。
從20 世紀60 年代以來,以“期貨價格+升貼水(基差)”的國際大宗商品定價機制得以確立,改變了過去透明度不高、公允性不強的“一口價”的定價模式,期貨價格日益成為國際大宗商品的定價基準,這些大宗商品實體產業鏈與期貨市場的關聯度日益密切,原油、黃金、銅、大豆等國際大宗商品貿易價格都是以國際著名期貨交易所的期貨價格作為定價依據,這也使得衍生品交易所日益成為國際大宗商品定價中心,成為國際金融競爭的重要平臺。
國內期貨市場經過30 年時間的探索發展,不少期貨品種的價格發現與風險管理功能得到了較好地發揮。據不完全統計,90%以上日榨油能力在1 000 t以上的油脂油料企業、數百上千家農產品貿易加工、化工、銅、鋼鐵等實體產業鏈企業,通過參與期貨市場有效地管理價格波動風險,實現了穩健經營。在此過程中,國內現貨貿易的定價方式也已經發生重大改變,以期貨價格為基準的基差定價模式(期貨價格+基差)開始流行起來,國內大約80%以上的銅、豆粕等已經采用該模式,九三集團、新希望集團銷售的豆粕(重要的生豬飼養飼料)現貨貿易幾乎全部采用大商所期貨價格定價銷售。
對于生豬養殖產業鏈來講,上游飼料基差定價銷售的大規模采用勢必對生豬或豬肉銷售定價方式產生直接的沖擊。而隨著大規模養殖企業、商貿企業參與期貨市場套期保值數量的增多,生豬實體產業鏈和期貨期權市場將日益融合在一起,生豬基差定價模式也會在生豬產業鏈陸續得到運用和推廣。
從邏輯上講,生豬期貨上市可以為實體產業帶來許多積極影響,但從歐美期貨市場發展歷史以及國內期貨市場功能良好發揮的實踐看,一個期貨合約價格發現與風險管理功能的有效發揮需要一個相對較長、甚至是個痛苦的培育過程,少則兩三年,多則五六年甚至更長時間。生豬期貨剛剛上市,不能過高期望它短期就有立竿見影的效果,也不能因期現貨價格波動一味指責期貨市場。社會各界應當積極協同、共同呵護好這個新生工具,促使其穩健發育成長。□